《個體社會學》禿頭研究所祝你成功讀書計劃·DAY1
前兩天,偶像虞書欣為其粉絲群體的網絡暴力行為向公眾道歉,被「人肉」者的所屬院校以古斯塔夫·勒龐的《烏合之眾》暗喻粉絲的集體行為正逐漸成為一種「狂暴的無意識群體正確」。假設你現在是個社會問題的研究者,如何下手去思考當前網絡社會中不斷出現的各種以「集合行為」為表征的群體暴力和威脅成為破題的關鍵。這時候,如果你是以百年前的涂爾干或者是布爾迪厄的思想承襲而來,那么這一次的研究必然是以社會階層、組織結構、技術革新、文化規范和價值這樣的宏觀因素來思考「社會的整體環境是如何影響了群體行為的改變」—— 這就是社會學研究中的「以系統性的觀點觀察和解決社會問題」的傳統主流思想。那么反過來說,馬爾圖切利和桑格利撰寫的這本《個體社會學》正是要反駁這樣的研究取向,進一步地回歸「個體視野」,關注個人在社會制度、文化,乃至整個社會結構中,是否是弱小而無力;在研究一些社會現象時,究竟是否需要去關注個體本身的多樣性、自主性和能動性…作為社會學中重要的研究思想分支,「個體社會學」不僅能夠提供以上這類較為「功利」的學習目的,更能夠將我們既往學習過的法蘭克福學派、芝加哥學派,甚至是耶魯學派這樣看似以傳播學脈絡為核心的各種知識體系與社會學研究相互勾連,以此建立起學習者學科內容更加廣闊和系統的思考圖譜。1、何為個體社會學,它與傳統社會學研究的區別在哪里?2、個體社會學的演變過程如何,請用自己的語言進行復述。在開始理解何謂「個體社會學」之前,我希望和大家分享一個故事。在上世紀四十至六十年代的戰后美國,正在經歷著以世界兩極大國的「冷戰」局勢為核心而誕生出的麥卡錫主義盛行,中產階級普遍處于巨大的社會就業壓力和保守的群體規范之中。為了防止不同的政見的出現,各種民主主義進步人士遭到言論迫害,西方宗教社會中普遍倡導的「天賦人權」的個人主義自由思想日趨蕭條。但也就是在這樣的社會規制和傳統生活之下,出現了一群以擯棄規則的越軌行為突破既有主流秩序的青年。他們體驗各種極端的生活方式,崇尚生理和心理的絕對自由,拒絕一切現代化工業社會對個人造成的壓抑和束縛。這就是美國四十年代出現的,在文學流派中被稱為「Beat Generation」(垮掉的一代/疲憊的一代)的文學運動。如果熟悉我的朋友應該都知道,這是我個人非常喜歡的一個美國文學分支。這些在一些精英視角之下被稱為是“毫無意義且幼稚”的野蠻行徑,實際上確是一場對于既有政治霸權社會、傳統世俗觀念和價值的顛覆和革命。從這個切口出發,我們或許能夠更深刻地感知到「個體」是如何在某種固有的社會制度和秩序環境中型塑自身的價值觀和方法論;他們自我意識是以怎樣的自主性和能動性加以形成的;這些個體本身與社會規則、宏觀價值和整體結構之間又存在著何種關系。以這些層面的視角來進行思考,就能夠更好地理解,何謂「從個體層面出發的社會研究」——這也是個體社會學的關鍵所在。本書是由法國社會學家馬爾圖切利和桑格利一同撰寫。在引言中,二位作者引用美國哲學家馬歇爾·伯曼的「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云散了」(很有意思的是,這位馬克思主義研究者正是利用了《共產黨宣言》中的這句話作為了現代性的注腳釋義)以及法國詩人波德萊爾的「現代生活中的英雄主義」來為讀者展示「何為個體社會學的核心旨意」——在既有社會整體結構之下的現代生活中的個人獨特的生活經驗展示。傳統的社會學研究往往更加傾向于整體主義、結構主義這類的宏觀視角(可以參考書中涂爾干關于社會自殺和婚姻研究與孔德、斯賓塞和帕森斯所提出的「功能主義」和「結構功能主義」),認為社會問題或者社會現象的出現是既有的“制度問題、文化問題,而不是個體問題”(譯者前言第3頁),就算是在思考個體層面的問題時,也是從其已知的社會階級、職業、性別等角度以群體、組織的方式進行相應的分析。他們更傾向于從整體出發,推演把握社會環境對于個人的影響。與之相反,個體社會學的研究視角就是“關注個體的日常生活、生存狀態和生命歷程”(引言第9頁),是堅信“個體不僅能夠推動社會規范與法律的形成,還是整個社會變遷的映射”。所以說,認識「個體社會學」其實就是要認識一種與傳統社會學研究不同的全新的研究維度和觀察視角,不再從整體、宏觀的角度出發,而是要充分理解從「個體層面」對社會現狀、現象、問題和發展趨勢做出解釋和分析的方法論。例如,在對現代性的研究過程中,從個體本身的自我意識形成、個體價值塑造和行為方式的轉變,就可以有效地觀察到社會的運行狀態(第一章:個體社會學的演進,第42頁)。同時,要明確,「個體社會學」不同于「微觀社會學」,它不僅止于人際關系的互動和角色演繹(這是微觀社會學的核心,也是歐文·戈夫曼的研究焦點),更是一種具有普適性意義研究領域(第一章:個體社會學的演進,第41頁)。*這一部分就是對「個體社會學」作出的比較具有認識性意義的解釋,也權作是復習一遍之前我們在學習過程中總是提到的——對于任何一個概念的解釋和認知可以用「聯想法」(開頭的一個故事)、「對比法」(與傳統社會學研究以及微觀社會學研究的區別)。接下來,就要進一步利用闡釋法(對其中涵蓋的各個方面內容意義、發展進程作出本質上的解釋),來對個體社會學作出定義。了解個體社會學的前提就是要先明白,「個體主義」是如何產生和演變的——這也是在第一章第一節中,桑格利二人的行文邏輯——從涂爾干、滕尼斯、齊美爾的個體化思想理論出發,進一步闡述個體主義產生的社會條件,以此論證解釋「個體社會學」的誕生前提。涂爾干的抽象個體主義和齊美爾的獨立個體觀大致相同,強調個體與個體之間的相互尊重、理解和理性,寄希望于個體在社會角色中的解放;并且,齊美爾進一步提出,在獨立個體之外,還有差異個體觀,它促使“人們所尋求的不再是不同個體間的’共性’,而是不隨大流的獨特性與異質性”(第一張:個體社會學的演進,第20頁)。進一步說,這些個體觀的形成是由于以個人分工、群體協作、契約關系為核心的偏向于匿名化、陌生化「社會」的概念正在從家族血緣、權威統治、習慣風俗等價值為紐帶的穩固、單一、相似程度高的「共同體」中分離出來。傳統社會的衰敗促使個體在社會網絡中能夠獲得更多的自由,發展的空間和個人的特性得到進一步的解放,其個體價值得到更為深刻的凸顯。然而,擁有這樣的「個體主義」理論基礎并不能夠完全促成「個體社會學」的形成——作者進一步往下,通過對現代性社會的兩個階段和時期發展的闡釋,來論證在現代性發展的第一個時期,由于民族國家、社會階層、性別角色等「社會規范因素」的影響,個體尚且能夠被這些制度、秩序、措施所規制,在社會化的過程中不斷融入社會、達成與社會的協調發展;而在現代性的第二個階段中,也就是上世紀80年代之后,社會既有的秩序和規范已無法完全涵蓋一個快速流動、時刻處于變化之中的多樣化社會之時,個體對于自我角色的認知、自身價值的規范以及人生方向的探索成為了重要的社會學關注焦點——“他們必須在一生中不斷地進行自我塑造,而這無疑也為他們提供了擺脫各種束縛的可能性”。「社會迫使個體不得不作為獨立單元進行自我建構,所以在研究當今社會時,就應該對這種強制執行的個體化加以考察。」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以我們父母那一代的社會情景而言,工人階級、無產階級、女性、男性、民族國家、統一理想和追求,社會現代化(所謂的商品經濟發展、貨幣交換的流通等等)程度較低,由此促使個人被納入各種「社會性族群」加以考量、觀察。個人的社會化進程與社會發展高度相關,集體信仰和組織化程度高、個體差異性容易受到忽略。而到了80年代、90年代,現代化水平逐漸提高,社會分工和群體歸屬逐漸形成(參考齊美爾認為的個體主義的興起),個體成為社會權利的所有者,在擺脫了社會秩序規范、獲得了更多選擇自由的同時,也面臨著獨立而無依靠,需要不斷完成對自我的認知、尋找和角色塑造、融合的工作——個體成為了社會中必須被觀察的主體。也正因如此,個體社會學才能夠獲得在社會學研究中的合法性意義。第一章的內容就是對「何謂個體社會學」作出的解釋。桑格利和馬爾圖切利二人從個體社會學的思想前身——「個體主義」開始講起(第一節 現代性與個體)——開始講起,然后筆鋒一轉,告知各位讀者——想當然地認為有了「個體主義」的思想就會誕生「個體社會學」是大錯特錯的,因為這種社會學的研究視角還受到「現代性」的影響——兩個階段的現代性思想決定了「個體社會學」只有到了第二個階段才會獲得其研究的合法性價值(第二節 制度框架下的個體和第四節 制度化的個體主義);當然,在「個體社會學」的發展過程中,必然有一些波瀾,那就是差點把它和「微觀社會學」混為一談(第三節 錯誤的出發點)。 等把這些內容都講完了,關于我們今天提出的幾個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