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堂
詩詞課
(詩篇)
通過前半部分的學習,我們接觸了很多古詩。但是,這離真正掌握古詩知識,還有很長的距離。接著,咱們繼續談點玄乎的——“意象”。什么是意象呢?按照字典里的說法,“意象”是客觀形象與主觀心靈融合成的,帶有某種意蘊與情調的東西。這個解釋有點繞。不忙,咱們百度一下,看看網上怎么說:所謂“意象”,就是客觀物象經過創作主體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造出來的一種藝術形象。嗯,聽起來更繞了。好吧,我們還是用簡單的方式來表達。
意象,是表達內心想法的形象。
打個比方,你要表達高興的想法,可能會畫一個笑臉,如果你想表達得更文藝一點,就可能會畫一朵盛開的鮮花。那么,這朵盛開的鮮花就成了表達開心心情的意象了。在看電視或看電影的時候,我們也會有這樣一種體會,每每遇到情節緊張的時候,我們經常會看到電閃雷鳴、大雨傾盆的場景。當想表達主人公豪情壯志的時候,導演經常會把鏡頭對向高山大河。這里的雷電風雨、山川河流其實就是意象了。當然,還有人開玩笑,說哪個角色一咳嗽,然后再白手帕一擦,不好,看見一口鮮血,估計這個角色馬上要性命不保嘍。好吧,咱姑且把這個也看成一個意象。
我們中國人表達感情的方式是十分含蓄的,具體到詩歌創作也一樣,詩人大都不會直抒胸臆,喜歡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也就是喜歡用一些情景、事物來表達自己的內心想法。久而久之,一些詩人經常引用的事物就被“感情化”了,它們成為一種相對固定的象征。詩的意象很豐富,花草樹木、風霜雪雨、動物器具等都可以成為意象。接下來幾章,我們會介紹幾種最常見的意象,讓大家看看詩人都喜歡把自己的多愁善感藏在什么地方。
今天,讓我們先來欣賞一下唐朝詩人溫庭筠的名作《商山早行》,跟著他早起走一趟,順便瞅瞅,溫大詩人是如何運用意象的。
首聯“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意為:詩人早晨起來動身,旅店外已經鈴鐺聲響起了一片。旅途上的行客悲思難收,想念著自己的家鄉。句中的“鐸”就是系在馬脖子上的鈴鐺。詩人從長安出發,到襄陽去投靠友人,旅途經過商山(陜西商洛境內),一日天還未亮就早起趕路。當時,人們已紛紛牽著馬車做好出行的準備,可以想象,緊接著是一片人的喧嚷聲、馬的嘶叫聲,喧鬧中,人們又要開始一天的征程。大伙起來吧,趕路了。
頷聯“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是全詩的點睛妙筆,也是最廣為傳頌的名句。到底妙在何處呢?詩人在這句詩里集中密集地運用了大量意象,把全詩的氛圍渲染到了極致。大家初初一讀,兩句詩似乎也很簡單,只是列舉了六個名詞: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里面甚至沒有一個動詞和形容詞。然而,我們可以細心品味一下,“雞鳴”是催著行人上路的雞叫聲;“茅店”是山野里簡陋的旅館;“月”是天還未亮,空中尚未褪去殘月;“人跡”是遠行客留下的足跡;“板橋”是孤零零的木板橋;“霜”則是寒夜過后,鋪在橋面上的銀霜。這六個名詞完整地組成了一幅“旅客早起出行”的清晰畫面,透著一股逼人的涼氣。
古時旅客為了保證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雞鳴早看天”。就是說,天色還沒暗下來,就得先住進店里,早上天還沒完全亮,就得起來趕路。雞聲是代表早起的特征性景物,茅店是山區特有的景物,月亮更是思念家鄉的代表物。“雞聲茅店月”五個字,把旅客聽見雞鳴,起床收拾行囊,借著曉月余輝,匆匆趕路等內容傳神地變現出來。同樣,木板橋、寒霜以及上面的足跡也都是非常具有特點的景物。當詩人急匆匆上路的時候,他發現,路上已經到處都是人跡。看來,還有很多人和自己一樣,要在風塵里追逐人生,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六個名詞就是六具意象,讀了這兩句,詩人不需要說早上如何清冷,行客如何匆忙,已經能夠讓我們真切感到那份悲涼的味道。
頸聯“槲葉落山路,枳花照驛墻”兩句寫的是旅客上路后的情景。商山一帶,枳樹、槲樹很多,槲樹的葉片落滿了山路,枳樹的白花綻開,映在了驛站的墻壁上。這兩句詩非常容易理解,不再啰嗦。
尾聯“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意為“詩人在路上想起了昨夜的夢境,夢中出現了家鄉的景色,野鴨大雁棲息在湖塘里,一副其樂融融的景象,讓詩人無限悵惘”。“杜陵”是當時長安城南的一處地名,這里可代指詩人的家鄉。“鳧”是指野鴨,“回塘”則是河岸曲折的湖塘。家鄉的景色如何呢,在短短的小詩里,是沒有辦法詳盡描述的,溫庭筠只是選取了其中的一個小片段。這個暖暖的小片段和前面的悲涼景象又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夢醒時分,路還要繼續走下去,遠行人只好將思念收進自己的包袱里,埋進自己的心底,此時此刻,他的“悲涼”又平添了一分。
《天凈沙·秋思》是元代文學家馬致遠的一首小令,一共才五句話二十八個字,但通篇密集排布了十個意象,你能把它們找出來嗎,在這些意象的渲染下,你能體會到怎樣的感情?
天凈沙·秋思
元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小編微信丨nbhanlin 簡書 丨野狐貍 新浪微博丨野狐貍 頭條號丨野狐貍 《五堂詩詞課》已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 | 五堂詩詞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