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實秋曾說:
“君子之交淡如水,因為淡,所以才能不膩,才能持久。”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把握分寸,與人相交,亦是如此。
若你一意孤行,越界而不自知,就很可能會涼了對方的心,冷了彼此的情。
所以,無論做人,還是做事,都要點到為止,把握好分寸。
如此,相處起來才會舒服。
追問點到為止
聽過這樣一句話:“你和我,關系再好,也不會成為我們。”
很多關系的破裂,恰恰就源于過于親密,忽略了本該有的界限。
面對別人的“私事”,總有人不停地追問,對方堅持不說時,他們還會抱怨對方太把自己當外人了。
殊不知,再親密的關系,也不能隨便窺探別人的隱私。
面對對方的秘密,不深究,才是最好的尊重;面對對方的遮掩,不追問,就是最大的信任。
如果你打著關心的名義不斷追問,只會讓對方覺得難堪的同時,認為你很沒分寸。
有時候,答非所問也是一種回答,沉默不語亦是一種回應。
懂得什么時候“緘口不言”,什么時候“不聞不問”,才是與人之間,長久相處的不二法門。
譴責點到為止
《菜根譚》里說:“攻人之惡毋太嚴,要思其堪受。”
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有犯錯的時候。
面對別人無意的錯誤,如果為了泄憤一味地譴責對方,很可能會對對方造成極大的心理傷害。
這樣一來,不僅會給人留下斤斤計較的印象,還會給自己日后的生活埋下隱患。
我們要明白,指責的目的,不是為了傷害對方,而是為了讓對方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作出改正。
適當的指責,可以警醒對方,讓對方重新找到方向;
過度的譴責,則可能讓對方產生逆反心理,不但不會改正錯誤,反而變本加厲,讓情況變得更糟。
古人言:“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
一個人的度量如何,就體現在他對別人過錯的處理方式上。
面對別人的過錯,緊抓不放,咄咄逼人,只會降低自己的水平,讓周圍的人敬而遠之,最終讓自己處于孤立無援的境地。
一個有格局,有容人之心的人,才更能贏得別人的信任和尊重。
爭辯點到為止
作家大冰曾說:
“緣深緣淺,緣聚緣散,惜緣隨緣莫攀緣。”
之所以能走在一起,不過緣分罷了,待緣分散去,人又將何去何從?
何必為了一段沒有確定性的關系,為難自己,又勉強別人。
所以,當雙方意見相左時,一定要控制好情緒,點到為止,不要讓原本的爭辯變成了爭吵。
退一步,不是懦弱的表現,而是一份懸崖勒馬的清醒。
聽過一句話:“有脾氣就發,是本能,忍住脾氣不發,才是本事。”
深以為然。
爭辯時,點到為止,不讓自己的判斷被情緒左右,才是最難得的本事。
人這一生,你有你的選擇,他亦有他的追求,無關對錯,又何必爭論不休,苦苦強求?
寫到最后
白居易有言:
“行路難,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覆間。”
成年人之間,想要維系好一段關系,并不容易。
有時候,一個動作,一句話,都可能導致雙方心生嫌隙。
人與人相處,最舒服的關系,是說話做事,點到為止。
不追問他人的隱私,相處才安心。
不指責他人的對錯,相處才舒心。
不強行改變他人,相處才輕松。
余生,愿你我都能在一段舒服的關系里,點到為止,活得愜意。
*來源:夜讀會(ID:yedu857) | 作者:藕菲梨丫,以筆代鋤,勤耕不輟。我有一畝田,半畝小麥半畝花兒。| 主播:羽西,夜晚的聲音會發光,你的心情有人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