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鄭立寒
來源:婚前避雷指南(ID:ruoheqinghan)
01
“心里設想過10000次離開,但就是離不了 ”
我身邊總有一些這樣的朋友,每次吐槽要離婚,要離職,好像自己受了天大的委屈,全世界的人都對自己不公平似的,然后真正要做決定的時候,卻又萬般難受。
為什么現在的處境這么糟糕,卻仍然離不開呢?其實,離職和離婚都差不多。
不敢離開的真實原因大概有3個(這里以離婚舉例):
第一個理由,“孩子還小,離婚對孩子影響不好。”
第二個理由,“離婚后,我的市場價值就降低了。”
第三個理由,“天下烏鴉一般黑,換個男人也大同小異。”
現代婚姻的三個本質作用,合作養育、財產私有制、安全感,對現代人來說,失去了哪一個,都是沉重的打擊。
因為,現代社會,尤其是對女性,無論離異再婚的機會、職業發展的機會、養育家庭的社會支持上,都是不夠的。
所以,在一個糟糕的婚姻里,就算心如死灰,也很難下定決心離婚,不是因為還愛丈夫,而是因為生存的無力感,沒有好的替換對象等等。
如果有個100萬,還怕離婚?如果有巨頭挖你,還怕離職?我們不敢離開現在的困境,一部分是現實原因,更一部分則是心理問題。
02
依賴模式:離不了婚,因為人格不獨立
想離婚的理由很多,還愿意留在糟糕的關系里,一方面說明這段關系對你來說,還是有好處的,熟悉已知的痛苦也是一種舒適圈,當然,離不開還有一個更本質的問題,就是人格不獨立。
離婚意味著喪失,對于一個人格發展不完整的人來說,失去一段關系,不僅僅意味著失去這一個人,同時也意味著失去自己的某一部分,失去了某個安全堡壘。
如果是人格健全的女性:我不怕失去,因為我有足夠的價值感,存在感,安全感,不會因為這段關系的結束,就會失去自己的某些東西。
她們尊重自己、愛自己,也相信這個世界會回饋同樣的尊重和愛。
而人格不獨立的人,就會恐懼獨立,恐懼選擇,恐懼一個人面對未知的困難。為了逃避責任,寧愿付出自由的代價。為了暫時的安穩生活,寧愿忍受著痛苦。
因為選擇意味著要負責,而很多人對未知是充滿恐懼的,當下雖然不堪,哪怕是痛苦,卻是確定的。大部分人寧肯待在確定的痛苦里,也不愿擁有不確定的未來。
這時痛苦對他們來說是“舒適區”。不確定的未來,也許很美好,但也意味著風險,說不定比現在的這個更糟糕。
所以,很多人一直在這種煎熬中無法解脫,不敢也不愿意去做選擇。
人格不獨立大多來自童年的匱乏。過去病態的情感依戀模式,雖然很糟糕,但是很熟悉很有安全感,所以,就一直都在重復這種體驗。
就像《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因為從小缺愛,長大后特別渴望被人關懷,只要男人愿意接受我,我就覺得很幸福,否則就覺得自己一文不值。
她的自我價值來自情感“連接”,哪怕這個鏈接是病態的,也總比沒有鏈接的強,因為沒有人“看見”的時候,她自己就不存在。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即使知道對方是一個不夠好的人,也會說服自己留下來。
03
自我價值:你相信自己配得到好的感情嗎?
在感情中我們經常會犯的錯誤,就是認知局限。
當我們身邊都是女性出軌,我們可能就會認為,女性出軌概率高。當我們交往幾個糟糕的異性,可能就會形成錯誤的認知,男人都是一個德行,天下烏鴉一般黑……
其實,人和人的差異很大,每個人的互動模式和防御機制都是不同的,就像顏如晶說的那樣,“無論對方有多少次的戀愛經歷,但是對于彼此而言,對方都是自己的第一次。”
也許,在你心中,他是個渣男,但是,在別人的眼中,他是個暖男。甲之蜜糖,乙之砒霜,就是這個道理。
因為你沒有遇見過優秀的男人,你就會習慣性地說“沒有這樣的人,沒有這樣的感情”,因為這樣能合理化你所受的苦,讓你感覺好一點。倘若你知道,這個世界上,還有那么美好的東西,而你卻從未得到過,那該多難過!
為了平衡自己,于是,你開始關注身邊那些糟糕的感情,“你看,大家都是這樣生活的”,你成功說服了你自己,也得到了心理補償。
有很多人寧愿守在糟糕的關系里,一方面對美好事物的不相信,另一方面認為自己不配得到那么好的東西,甚至連想都不敢想。
我有一個朋友,大學畢業后,因為就業壓力太大,一度很抑郁。當時她萎靡不振,對自己極度沒信心,每天很懷疑自己找不到好的工作,會不會被餓死在街頭上。
后來,我了解了,原來,這個朋友在家庭中就不被重視,父母老是說,你看看別人教的孩子,乖巧懂事還成績好(你看看自己,又蠢又笨),在這種惡性比較和打擊下,她越來越不自信,開始懷疑自己的價值。
后來,她勤奮讀書,考上重點大學,甚至甩了那些同齡人幾條街,可是,潛意識里,還是深深的對自己不夠接納,認為自己什么都不行,什么都不如別人,怎么能找到好的工作呢?
一段糟糕的關系往往會讓你的自信低到塵埃里。
心理咨詢師蘑菇姑姑說,當我們的自我價值設定在某個范圍之內時,以社會的成功標準來限定,你就限定了自己的選擇。
這跟我們在生活中被壓抑太多有關系,因為生命力本身沒有被允許長起來,所以很難相信我們會值得更好的感情,只敢縮在角落里期待別人的“拯救”。
我們忘了,我們也是自己生命的主體。
如果一個女人因為對未來沒有把握,害怕獨自面對不確定的未來,寧可抱殘守缺、寧可在一個相對熟悉的陰溝里窩一輩子。不僅讓自己一生不幸,同時也給孩子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在女人的這種“犧牲”心態下長大的孩子,不得不事事遵從母親的意見、讓母子關系凌駕于夫妻關系之上,為自己的婚姻不幸埋下了伏筆。
不管離不離婚,每種生活,都有代價。很多時候,我們只是缺少改變的勇氣。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