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經”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經典,主要是在上述“五經”的基礎上,增加了《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論語》《禮記》《孝經》《爾雅》《孟子》幾部儒家著作。
就傳統觀念而言,《易》《詩》《書》《禮》《春秋》謂之“經”,《左傳》《公羊傳》《谷梁傳》屬于《春秋經》之“傳”,《禮記》《孝經》《論語》《孟子》均為“記”,《爾雅》則是漢代經師的訓詁之作。這十三種文獻,當以“經”的地位最高,“傳”“記”次之,《爾雅》又次之。十三種儒家文獻取得“經”的地位,經過了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在漢代,以《易》《詩》《書》《禮》《春秋》為“五經”,官方頗為重視,立于學官。唐代有“九經”,也立于學官,并用以取士。所謂“九經”包括《易》《詩》《書》《周禮》《儀禮》《禮記》和《春秋》三傳。唐文宗開成年間于國子學刻石,所鐫內容除“九經”外,又益以《論語》《爾雅》《孝經》。五代時蜀主孟昶刻“十一經”,排除《孝經》《爾雅》,收入《孟子》,《孟子》首次躋入諸經之列。
南宋大儒朱熹以《禮記》中的《大學》《中庸》與《論語》《孟子》并列,形成了今天人們所熟知的《四書》,并為官方所認可,《孟子》正式成為“經”。至此,儒家的十三部文獻確立了它的經典地位。清乾隆時期,鐫刻“十三經”經文于石,阮元又合刻“十三經注疏”,從此,“十三經”之稱及其在儒學典籍中的尊崇地位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