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大學》
(譯:大人之學的宗旨,在于張揚內心的光明品性,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
在于使人自我求新,棄舊圖新,去惡從善,更新自我;在于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明明德是修身之內心源點,親民是努力過程,止于至善是方向的燈塔。朱熹、王陽明解釋“親民”即“新民”)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大學》
(譯:通過對萬事萬物的研究后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后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養品性;品性修養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大學》
(譯:上自國家君王,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養品性為根本。)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大學》
(譯:所謂意念誠實,就是說不要自己欺騙自己,象厭惡難聞氣味那樣厭惡邪惡,象喜愛美麗的女子一樣喜愛善良,這樣才能說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個人獨處時必定要謹慎。)
●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大學》
(譯: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樣:雖然在看,但卻像沒有看見一樣;雖然在聽,但卻像沒有聽見一樣;雖然在吃東西,但卻一點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所以說,要修養自身的品性必須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
●所惡于上,毋以使下;所惡于下,毋以事上;所惡于前,毋以先后;所惡于后,毋以從前;所惡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惡于左,毋以交于右。——《大學》
(譯:如果厭惡上司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你的下屬;如果厭惡下屬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你的上司;如果厭惡在你前面的人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在你后面的人;如果厭惡在你后面的人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在你前面的人;如果厭惡在你右邊的人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在你左邊的人;如果厭惡在你左邊的人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在你右邊的人。)
●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災必逮夫身。——《大學》(譯:喜歡眾人所厭惡的,厭惡眾人所喜歡的,這是違背人的本性,災難必
定要落到自己身上。)
●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大學》
(譯:仁愛的人以財富來修養自身的德行,不仁的人不惜以生命為代價去斂錢發財。)
●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大學》
(譯:財富可以修飾房屋,道德可以修飾身心,心胸寬廣可以使身心舒坦,
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誠實。)
●君子有諸已,而后求諸人。——《大學》
(譯:品德高尚的人總是自己先做到,然后才要求別人做到。)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萬
物育焉。——《中庸》
(譯:人的喜怒哀樂的感情沒有表現出來,叫做中;表現出來合乎法度,叫做和。達到中和,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萬物也就生長了。)
●施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中庸》
( 不愿意別人加給自己的,也不要加給別。)
●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中庸》
(譯:愛好學習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恥辱就接近勇敢。)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中庸》
(譯:任何事情,有準備就能成功,沒準備就會失敗。)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中庸》
(譯:廣泛地學習,詳盡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別,忠實地執行。)
●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中庸》
(譯:天地的法則是:廣博,深厚,高超,精明,悠久,長遠。)
●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中庸》
(譯:君子的為人之道是:外表暗淡無色而美德日見彰顯。小人的為人之道是外表色彩鮮明,但漸漸地消失了。君子的為人之道還在于:外表素淡而不使人厭惡,簡樸而有文彩,溫和而又有條理,知道遠是從近開始的,知道教化別人從自己做起,知道隱微的東西會逐漸顯露,這樣就進入圣人的美德中了。)
●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見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中庸》
(譯:君子遵循中庸之道,即使一生默默無聞不被人知道也不后悔,這只有
圣人才能做得到。)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
(譯:聞學圣人之道,不斷溫習、自省、反思和實踐并達成之,才能不亦說乎;志同道合、不以利相交的君子由遠及近,共同將圣人之道彰顯于天下,才能不亦樂乎;對沒有智慧的世人不加怨恨,而是出于悲憫之心用圣人之道把他們改造成心無郁結的人,形成沒有郁結的世界,這樣才能不亦君子乎。)
●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
(譯:有人解讀為,“早上悟道了,當晚死去都可以”。《論語·顏淵》中
稱“聞”為“達”、“聞達”,聞道即達道。也有人解讀為,君子從“聞其道”開始,直至死,都要固守和承擔圣人之道,這樣才行啊。當代學者范植桓在《論語新解》中提出,此句應解釋為:早晨聞道,到了晚上終止和改變過去不符合道的作法也是適宜的。)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
(譯:我每天都多次對自己進行反省:為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盡力?與朋友交往是否以誠相待?對老師傳授之道是否已經照著去做?)
●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謂之學矣。——《論語》
(譯:以賢者為賢,就要喜愛之,敬重之;孝敬父母能夠盡心盡力;侍奉君主能夠舍生忘死;與朋友交往能夠做到說話講信用。這樣的人,雖然說沒有學習過做人的道理,但我卻認為他學過了。有人把“賢賢易色”解讀為“尊崇賢人,不重女色”,這是誤解。當代學者廖名春在《孔子真精神》書中解讀道,賢賢易色中的“易”當讀為“惕”,這在《爾雅·釋訓》、《廣韻錫韻》等書中都解釋為“愛”、“悅”,指從心里喜愛;“色”當讀為“譺 ài”,即指恭敬,這在《為政》、帛書《五行》中也有此解。)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
(譯:孔子站在岸上指著河水說:“時光的流逝就象這河水一樣!日夜不停地流去。”)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論語》
(譯:孔子說:道不保護人,而是人去保護道。熱愛真理和正義的人并不
能從真理和正義里面得到庇護,相反,是其用生命去保衛和捍衛真理與正義。)
●禮之用,和為貴。——《論語》
(譯:運用禮法時,要特別注重和睦相處。)
●君子食無求飽,敏于事而慎于言。——《論語》
(譯:君子吃飯無求過飽,做事要勤奮,說話要謹慎。)
●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論語》
(譯:不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擔心的是自己不能了解別人。)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論語》
(譯:要依靠道德治理國家。這樣就象北極星一樣,雖然固定在一個地方
不動,但群星卻甘愿環繞在它周圍。)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論語》
(譯:《詩經》三百篇,其內容可以用一句話概括:“思想純正,沒有邪惡。”
●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的欲,不逾矩。——《論語》
(譯:我從十五歲開始致力于學習,三十歲便能自立于社會了,四十歲對各種事理不再迷惑不解,五十歲懂得了自然界的規律,六十歲對聽到的事情能領會貫通,并能辨別是非真偽,七十歲時做事能隨心所欲,但又不會超出禮法的規范。西漢學者戴圣所輯《禮記·曲記篇》中有云:“三十曰壯,四十曰強,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
(譯:如果經常溫習已經學過的知識,便能不斷產生新的體會和收獲,這種
方法可以說就是我們的老師了。)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論語》
(譯:君子普遍地團結眾人,而不只是親近少數幾個人,小人則 只勾結少數幾個人,而不和大家親近。)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
(譯:學習而不思考,人會被知識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學習, 則會因為疑惑而更加危險。)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
(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承認不知道,這樣才是真正的明智。)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論語》
(譯:做人不具備信德,就不知道他有什么可取之處了。就象牛 車沒有活銷,馬車上沒有銷釘,還靠什么行路呢?)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論語》
(譯:如果這件事情能容忍,那還有哪件事情不能容忍,這是最不 能容忍的事情了!)
●《關睢》,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論語》
(譯:《關睢》這首詩,快樂而不放蕩,哀婉而不傷慟。)
●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論語》
(譯:住在有仁者的地方才好。如果你選擇的住處不是跟有仁德 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說你是明智的呢?)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論語》
(譯:君子所思是推行仁德,小人所思是得到安逸之處;君子所 思是怎樣才能不觸犯刑法,小人所思是怎樣才能對自己有利。)
●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論語》
(譯:不擔憂沒有官位,而擔憂自己沒有站得住腳的本領;不擔 憂沒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成為值得別人知道的人。)
●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論語》
(譯:君子看重的是道義,小人看重的是利益。)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
(譯:見到有德行的人就要向他看齊,見到無德行的人便應在內 心反省,看自己有沒有同樣的缺點。)
●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論語》
(譯:君子說話要謹慎,而做事則要干練勤奮。告誡人們要少說話多做事)
●朽木不可雕也。——《論語》
(譯:腐朽的木頭無法雕刻。比喻人不可造就,或局勢敗壞而不可救藥。)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論語》
(譯:聰明好學,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不以為恥,所以稱他為“文”。 評論一個人的文章寫得好,往往說此人文筆不錯。文筆,古代泛指文辭、 文章,后漢及南北朝以后,有人將文筆分開,其中“文”是指有文采、 有韻味的文章;筆是指無韻味的日常使用的文體。)
●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論語》
(譯:他的聰明可以學得來,他的愚傻是別人趕不上的。說的是 衛國大夫寧武子歷經兩代變故而無恙,國家太平時就聰明,國家混亂 時就裝傻。)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論語》
(譯:樸實多于文采,就未免粗野;文采多于樸實,又未免虛浮。 只有外表和內心配合適當,才算得上是個君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
(譯: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 為樂的人。)
●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論語》
(譯:對天資在中等程度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學問; 而對于中等以下天資的人,則不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學問。)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論 語》
(譯:聰明人性情活躍,樂與水一樣流動不息;仁慈人性情淳厚, 樂與山一樣穩重不遷。聰明的人好動,仁慈的人好靜,聰明的人樂觀, 仁慈的人長壽。)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論語》
(譯:默記所學的東西,堅持學習而不厭煩,教誨別人而不知疲倦。)
●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論語》
(譯:財富如果真的求得來,即使讓我手執馬鞭去做一個車夫,我也去做,但如果追求不到,還不如去干我喜歡的事。)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論語》
(譯:發憤研究學問,常常忘記吃飯,一旦有所收獲便又高興地 忘記了憂愁,連自己的漸趨衰老也沒有感覺到。)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 語》
(譯:三個人同行,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師的。他們有優點, 我就學習,他們有缺點,我就作為借鑒而改掉。)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論語》
(譯:孔子從四個方面教育學生:學習文化,修養德行,忠誠不渝, 言行一致。)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論語》
(譯:君子心胸寬廣坦蕩,小人經常心緒不寧。)
●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論語》
(譯:鳥快要死的時候,鳴叫的聲音是悲哀的;人快要死的時候, 說出來的話也是善良的。)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 后已,不亦遠乎?——《論語》
(譯:讀書人不能不心胸寬廣意志剛強,因為肩負重任而且征途 遙遠。他把實現仁的理想作為自己的使命,擔子難道不重嗎?他為這 種理想而奮斗,直到死去為止,路途難道不遠嗎?)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論語》
(譯:孔子沒有如下四種毛病:主觀臆斷,絕對肯定,固執已見, 自以為是。)
●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論語》
(譯:我還沒有見過喜愛德行象喜愛美色那樣的人。由此說明道 德學習的困難。)
●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 不足畏也已。——《論語》
(譯:年輕人是可怕的,怎么知道他們的將來不如我們這些人呢? 但如果四五十歲了還默默無聞,那也就沒有什么可怕的了。)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
(譯:三軍的主帥可能被奪去,但一個普通人的意志不可能被奪去。)
●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論語》
(譯:只有到了氣候寒冷的時候,才能了解松柏傲霜獨立的品格。)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論語》
(譯:還沒有侍奉好人呢,怎么能談侍奉鬼神?)
●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 內皆兄弟也。——《論語》
(譯:死和生聽憑命運的安排,富與貴在于上天的決定。君子只 要盡心盡力而沒有過失,對人恭敬而合乎禮法,那么四海之內的人都 如兄弟一般了。)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論語》
(譯: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不幫助別人做壞事。小人恰恰相反。)
●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論語》
(譯:政就是正的意思。將帥若能帶頭走正道,誰還敢不行正道 呢?)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論語》
(譯:名分不正,道理上就說不通,道理上說不通,事情便辦不成。)
●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之四方,不能專對;雖多, 亦奚以為?——《論語》
(譯:雖然熟讀了《詩經》三百篇,但讓他去處理政事,卻辦不好; 派他出使國外,卻不能獨立地根據具體情況應對自如;這樣的人,讀 的書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
(譯:身居上位的人自己端正做出表率,就是不發命令,下面的 人也會跟著行動起來;如果他的行為不正,縱然三令五申,下面的人 也不會服從。)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
(譯:君子能夠協調左右但并不盲從附和,小人則只會盲從附和 而內心深處卻并不抱有一種和諧友善的態度。)
●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 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能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論 語》
(譯:侍奉君子容易,但要想討好他則很難。不按正道去討好他,他是不會喜歡的。但他在用人上,卻能做到量才使用。侍奉小人很難, 但要想博得他的歡心則很容易。不按正道去討他的喜歡,也會得到他 的喜歡。但當他用人時,則會求全責備。)
●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論語》
(譯:見到財利時能想到道義,遇到危難能挺身而出,長期處于 貧困的境遇也不忘記平日的諾言,這樣就可以說是一個十全十美的人 了。)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論語》
(譯:君子以夸夸其談為恥,而行動中總是力求做得更好!)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 以德報德。”——《論語》
(譯:有人說:“如果用恩德來回報別人對自己的怨仇,行不行呢?” 孔子說:“這樣的話,你將用什么來報答別人對你的恩德呢?不如以 公正對待怨仇,以恩德報答恩德。”)
●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 亦不失言。——《論語》
(譯:可以同他交談卻沒有交談,這是錯過了人才。不可以同他 交談卻要同他交談,這是白費口舌。聰明的人既不錯過人才,又不浪 費言語。)
●有殺身以成仁。——《論語》
(譯:能犧牲生命來恪守仁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
(譯:一個工匠要做好事情,先要使其工具鋒利。)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論語》
(譯:人若沒有深遠的思慮,必然纏附禍患靠近。)
●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論語》
(譯:反省自己比較嚴格,責備他人都從寬,就不會招惹別人的 怨恨了。也就是嚴于律己,寬以待人。)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論語》
(譯:君子事事嚴格要求自己,小人事事嚴格要求別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
(譯:自己不愿干的,不要強加給別人。)
●小不忍,則亂大謀。——《論語》
(譯:忍不住一時的小忿,就會毀壞整個大事。)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論語》
(譯:有了錯誤而不能改正,那便是真正的錯誤了。)
●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論語》
(譯:我曾經整天不吃飯,整夜不睡覺,去苦苦思索,結果沒有獲益, 還不如去學習。)
●當仁,不讓于師。——《論語》
(譯:擔當實現仁道的重任,即使和老師相比,也不要謙讓。)
●有教無類。——《論語》
(譯:教育沒有類的差別,所有人不論貧富、貴賤、善惡、智愚, 人人都可接受教育。)
●道不同不相為謀,亦各從其志也。——《論語》
(譯:志向不同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謀劃共事,各人都按照各人的 意志行事。)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既來之,則安之。——《論語》
(譯:不必擔憂財富不多,只須擔憂財富分配不均,不必擔憂人 口稀少,只須擔憂境內不安寧。既來了,要使他們安家樂業。)
●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 謂之瞽。——《論語》
(譯:不該說話的時候卻搶著去說,這叫急躁;到該說話的時候 卻閉口不說,這叫隱瞞;不看別人的臉色隨便插嘴,這叫盲目。)
●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年也,血 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論語》
(譯:君子有三種事應該加以警戒:年輕的時候,血氣還沒有固定, 力戒貪戀女色;到了壯年時期,血氣正旺盛,力戒逞強好斗;到了老 年時期,血氣已經衰弱,力戒貪得無厭。)
●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 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論語》
(譯:生來就知道的是最上等的;通過學習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 遇到困難才學習的又是次一等的;遇到困難仍然不學習的人是最下等 的了。)
●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論語》
(譯:君子有九種事情需要考慮到:觀察,要考慮是否明白;聽聞, 要考慮是否正確判斷;臉色,要考慮是否溫和;容貌,要考慮是否恭敬; 言語,要考慮是否忠實;做事,要考慮是否盡責;疑惑,要考慮是否求教; 憤怒,要考慮是否有后患;利益當前,要考慮是否該不該得。)
●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論語》
(譯:人的原始天性是相似的,只是由于環境習俗的熏陶影響, 便相距得遠了。)
●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茍患失之,無所不至矣。 ——《論語》
(譯:當他未得到官職的時候,唯恐得不到;已經得到了官職, 又唯恐丟失掉。假若害怕丟失掉,那他就什么事都干得出來了。)
●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論語》
(譯:只有妾婦和小人最難相處,親近了,他們就對你不敬,放 肆無禮;疏遠了,他們又會埋怨忌恨。)
●往昔不可諫,來者猶可追。——《論語》
(譯:過去了的再也不能挽救,未來的還是可能補回。)
●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論語》
(譯:每天懂得一些自己所不知道的,每月不忘記自己所已經掌 握的,可以說是愛好學習了。)
●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論語》
(譯:博學而志向堅定,懇切提問而多想當前的事情,仁德就在 其中了。)
●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論語》
(譯:君子給人的印象有三種變化:遠看莊重威嚴,接觸則溫和 可親,聽講話則嚴肅不茍。)
●大德不逾閑,小德出入可也。——《論語》
(譯:在重大節操上不能超越界限,在生活小節上有些出入是可 以的。閑:本意是闌,柵欄。引申為界限、法度。)
●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論語》
(譯:官做好了有余力,就要學習以求更好;學習好了還有余力, 就去做官以便更好地推行仁道。簡言之,工作之余要學習,學習之后 要實踐。)
●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論語》
(譯:一個人固守道德而不能發揚光大,信仰主張又不能堅定不移, 這種人有他不能算有,沒他不能算無。)
●子張曰:“何謂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 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子張曰:“何為四惡?”子曰: “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為之賊;猶之與人也, 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論語》
(譯:子張問:“什么是五種美德?”孔子說:“君子給人以恩 惠卻不需什么耗費;使百姓勞苦,百姓卻無怨言;有欲望卻不貪心; 泰然自若卻不驕傲;威嚴卻不兇猛。”。子張又說:“什么是四種惡行?” 孔子說:“不加以教育而加以殺戮叫做虐;不加告誡而督查成績叫做暴; 政令遲緩而限期緊迫叫做賊;如同給人賞賜卻出手吝嗇叫做小氣”。)
●子曰: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 ——《論語》
(譯:孔子說:貧窮而沒有怨言很難做到,富有而不驕慢容易做到。)
●子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論語》
(譯:已經做過的事不用提了,已經完成的事不用再去勸阻了, 已經過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論語》
(譯:孔子說:“不在那個職位上,就不去考慮那個職位上的事”。 曾子說:“君子考慮問題不逾越自己的身份”。)
●子曰:“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論語》
(譯:孔子說:大家都討厭的,一定要去考察一下;大家都喜歡的, 也要去考察一下。即不能人與亦云,凡事要有自己的獨立思考與判斷。)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論語》
(譯:孔子說:民眾當下適合的,放任民眾去踐履;民眾當下不 適合的,放任民眾運用智慧去創造創新。當代學者廖名春在《孔子真 精神》一書中解讀此句道,從湖北荊門郭店一號墓出土的楚簡《尊德 義》中的“知”借指“折”而言,此句應理解為:“民眾可以讓人引導, 而不能用暴力折服之。”充分說明孔子的民本思想。)
●“子為父隱,父為子隱“——《論語》
(譯:有人理解為,這是父子相互包庇徇私。其實,《荀子·性惡》 中指“隱”為“檃”,如“檃栝”為矯正彎曲之木材,乃矯正之意,是說父子之間相互矯正錯誤。對此,當代學者廖名春在《孔子真精神》 一書中專題解讀,當代學者王弘治在《<論語>“親親相隱”章重讀》 一文中也有解讀。)
●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論語》
(譯:有人解為:古人為自己研究學問,今人為別人研究學問; 也有人解為:古人學習是為了提高自己,今人學習是為了迎合別人;還 有人解為:古人學習是為了改造自己,今人學習是為了教訓別人。)
●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論語》
(譯:孔子說:當父母健在時,即使是游學也不能到偏遠險惡之地, 否則一定招致旁人或命運的詛咒,也有人解為:若游學則必須告訴父 母自己所去的地方。)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論語》
(譯:孔子說:“父母的年齡、生日等,不能不常常掛念以至能 脫口而出”。)
●古之人與民偕樂,故能樂也。——《孟子》
(譯:古代的君王與民同樂,所以能真正快樂。)
●仁者無敵。——《孟子》
(譯:施行仁政的人是無敵于天下的。)
●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 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然后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孟子》
(譯:所以,賢明的國君制定產業政策,一定要讓他們上足以贍 養父母,下足以撫養妻子兒女;好年成豐衣足食,壞年成也不致餓死。 然后督促他們走善良的道路,老百姓也就很容易聽從了。)
●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 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
(譯:國君以老百姓的快樂憂愁為憂愁,老百姓也會以國君的憂 愁為憂愁。以天下人的快樂為快樂,以天下人的憂愁為憂愁,這樣還 不能夠使天下歸服,是沒有過的。)
●左右皆曰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國人皆曰賢, 然后察之;見賢焉,然后用之。——《孟子》
(譯:左右親信都說某人好,不可輕信;眾位大夫都說某人好, 還是不可輕信;全國的人都說某人好,然后去考察他,發現他是真正 的賢才,再任用他。)
●公孫丑曰:“敢問何謂浩然之氣?”孟子曰:“難言也。其為氣也, 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 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孟子》
(譯:公孫丑說:“請問什么叫浩然之氣呢?”孟子說:“這很 難用一兩句話說清楚。這種氣,極端浩大,極端有力量,用正直去培 養它而不加以傷害,就會充滿天地之間。不過,這種氣必須與仁義道 德相配,否則就會缺乏力量。而且,必須要有經常性的仁義道德蓄養 才能生成,而不是靠偶爾的正義行為就能獲取的。)
●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孟 子》
(譯:用道德使人歸服的,是心悅誠服,就像七十個弟子歸服孔 子那樣。)
●今惡辱而居不仁,是猶惡濕而居下也。——《孟子》
(譯:現在的人既厭惡恥辱卻又居于不仁的境地,這就好像既厭 惡潮濕卻又居于低洼的地方一樣。 )
●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 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
(譯:同情心是仁的發端;羞恥心是義的發端;謙讓心是禮的發端; 是非心是智的發端。)
●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孟子》
(譯:仁,是上天尊貴的爵位,人間最安逸的住宅。)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譯:有利的時機和氣候不如有利的地勢,有利的地勢不 如人的 齊心協力。)
●不以規矩,不成方圓。——《孟子》
(譯:不用圓規和曲尺,就不能正確地畫出方形和圓形。說明人 們要在一定的規矩范圍內活動。)
●有恒產者有恒心,無恒產者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 不為已。——《孟子》
(譯:有一定的產業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 沒有一定的產業收入的人便不會有一定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假若 沒有一定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就會放蕩邪僻,胡作非為,違法亂紀, 什么事都干得出來。)
●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 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孟子》
(譯:君主把臣下看成自己的手足,臣下就會把君主當作腹心; 君主把臣下看成牛馬,臣下就會把君主當成路上遇見的一般人;君主 把臣下看成泥土或野草,臣下就會把君主看作仇敵。)
●魚,亦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 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 義者也。——《孟子》
(譯:魚是我想要的東西,熊掌也是我想要的東西,這兩樣東西 不能夠得到,只好舍棄魚而選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想要的東西,道義 也是我想要的東西,這兩樣東西不能夠得到,只好舍棄生命而選擇道 義。)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譯:尊敬自己的長輩,從而推廣到尊敬別人的長輩;愛護自己 的晚輩,從而推廣到愛護別人的晚輩。)
●權,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孟子》
(譯:稱一稱,才曉得輕重;量一量,才曉得長短。)
●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孟子》
(譯:人要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
●其進銳者,其退速。——《孟子》
(譯:前進太猛的人,后退也會快。)
●國君好仁,天下無敵焉。——《孟子》
(譯:國的君主如果喜愛仁德,整個天下便不會有敵手。)
●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孟子》
(譯:君主仁,沒有人不仁;君主義,沒有人不義;君主正,沒 有人不正。)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
(譯:百姓最為重要,代表國家的土谷之神為次,君主是最為輕的。)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孟子》
(譯:城墻不是不高,護城河不是不深,兵器鎧甲不是不堅利, 糧食不是不多,棄城而逃,這便是有利的地勢不如人心的團結。)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譯:擁有道義的人得到的幫助就多,失去道義的人得到的幫助 就少。)
●殺一無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孟子》
(譯:殺一個無罪的人,是不仁;不是自己所有,卻去取了過來, 是不義。)
●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孟子》
(譯:憂慮患害足以使人生存發展,安逸享樂足以使人走向滅亡。)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 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孟子》
(譯:天子不仁,不能夠保有天下;諸侯不仁,不能夠保住國家; 卿大夫不仁,不能夠保住祖廟;士人和平民百姓不仁,不能夠保全身 家性命。)
●“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荀子》
(譯:只要你一直刻下去不放棄,哪怕是金屬、石頭,都能雕刻成功。 啟示:只要堅持不懈地努力,即使再難的事情也可以做到。)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荀 子》
(譯:青色是從藍色里提取的,但比藍色更深;冰是水凝結而成的, 卻比水還要寒冷。比喻學生如果能用功研究學問,堅持不懈地努力, 就可以比他的老師更有成就。)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荀子》
(譯:沒有小步的積累,是不可能走完千里之途的。啟示:只有腳 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從一點一滴做起,才能有所成就。)
●“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荀子》
(譯:即使再近的路,不走也不能到達。即使再小的事,不去做 也不可能完成。此句與“不積跬kuǐ步,無以至千里”意思相近。)
●“水則載舟,水則覆舟。”——《荀子》
(譯:水可以使船行駛,也可以使船淹沒。比喻民可擁護君主, 也能推翻君主。)
●“學者非必為仕,而仕者必為學。”——《荀子》
(譯:讀書人不一定都要做官,但為官者必須堅持學習以不負平 生所學。)
●“公生明,偏生暗。”——《荀子》
(譯:公正就政治清明,偏私則政治黑暗 。也有從個人修養上說: 公正就耳聰目明,偏私就昏暗愚昧。)
●“良醫之門多病人,隱括之側多枉木。”——《荀子》
(譯:好醫生門前等待治療的病人多,隱括旁邊等待矯正的木材多。 啟示:道德學問高深及處世經驗豐富的人,前來求教的人就越多。)
●“樂易者常壽長,憂險者常夭折。”——《荀子》
(譯:和樂平易的人長壽,憂郁過甚的人短命。南懷瑾先生說, 憂慮是一種慢性自殺。他說,無論佛家道家儒家,都教導世人要行善 積德,保持一個平靜的心。寧靜的心靈是一種高尚的心境。)
●“小人其未得也,則憂不得;既已得之,又恐慌失之。是以有 終身之憂,無一日之樂。”——《荀子》
(譯:小人在沒有得到東西的時候,就擔心得不到,已經得到了 又惟恐失去它。所以,終其一生都是在擔憂中度過,沒有一天活得開 心快樂。)
●“論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荀子》
(譯:考慮德行來確定等級,衡量才能來授予官職 。簡而言之就是: 任人唯賢,量才錄用。)
●“君子崇人之德,揚人之美,非諂諛也。”——《荀子》
(譯:君子推崇他人的德行,宣揚他人的美德,這不是阿諛諂媚。)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民間諺語》
(譯:如果人不修身,那么就會為天地所不容,很難在天地間立足。 為己的“為”讀作wéi,是“修為,修養”之意。現今所用把此字曲 解成wèi。)
●“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
(譯:寓意針對什么樣的人,就予以什么樣的對待。臺灣智慧大 學校長曾仕強指出,這不是投機取巧,而是隨機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