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自:microbiologyonline.org.uk。
今天(3月24日)是世界防治結核病日,1882年的今天,羅伯特?科赫(Robert Koch)發現了結核病的病因——結核桿菌,自此,對結核病的診斷與治療才找到了正確的方向[1]。今年世界結核日的主題是:在我們的有生之年消滅結核病。
是的,直到今天,我們也沒能消滅結核。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數據,僅在2010年一年,就有880萬人罹患結核,140萬人死于結核。更不要說,世界1/3的人口都為潛伏感染者,一生中有10%的機率進展為活動性結核。
但只有不到一半的結核患者被確診,其中不到60%的患者得到治療并痊愈。WHO認為直到2020年,結核將依然是世界上成人致死率最高的10種疾病之一。結核病已經緊跟艾滋病,成為單一傳染性病原體界的頭號殺手[2]。
我國是全球22個結核病高負擔國家之一,活動性肺結核病人數居世界第二位。2000年我國結核病流行病學抽樣調查顯示:結核感染率約為44.5%(5.5億人),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國每年因結核病死亡13萬人,是各種其他傳染病和寄生蟲病死亡人數總和的2倍[3]。
強悍的結核桿菌
結核病的主要致病菌是結核分枝桿菌(Tubercle Bacilli,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它細長、略彎曲呈桿狀。給它染色很不容易,可一旦染上色,就不易被強酸脫色,所以,又叫抗酸菌。健康人只要吸入少量結核桿菌就會被感染[2]。

結核分枝桿菌圖。圖片來自:http://www.medi-learn.de/blogs/tagebuch-anatomie-praepkurs/?p=579
結核菌生命力頑強,對外界有很強的抵抗力,對普通細菌有效的物理和化學的消毒與滅菌方法并不能對它有所傷害或將其殺滅,躲藏于陰暗處的結核桿菌可以存活6-8個月。
不是所有的結核都傳染
不過,強悍的結核桿菌要傳播也是有條件的,它必須被包在飛沫中才能達到感染效果。也就是說,只有 傳染性肺結核 患者在咳嗽、打噴嚏、說話及吐痰時,結核菌才有機會被細小的飛沫包著飄浮到空氣中[2]。
因此,單純的肺外結核(比如,單純的腸結核)、非活動性肺結核(潛伏感染期或病灶早已鈣化)以及無傳染性的活動性肺結核患者(痰培養未發現結核菌),都不具有傳染性。
另外《臺灣結核病防治指南》指出,就算是傳染性肺結核患者,其傳染性也沒有想象得那么可怕。只有直徑小于5微米的飛沫才可以直接進入正常人的肺泡,躲過人體呼吸道纖毛防御機制(Mucociliary System),與肺泡巨噬細胞接觸。但若直徑過小,會立即蒸發;過大,則會直接掉在地上,所以,只有直徑1-5微米的飛沫才具有傳染性。研究表明,在結核病患者的病房內,大約每311.3立方米的空氣內才有1顆有效感染飛沫[4]。
肺結核&肺外結核
當我們提起結核,多是說肺結核,但結核桿菌并不是只攻擊我們的肺部,也會攻擊身體的其他器官。在HIV陰性的結核患者中80%都為肺結核,但感染HIV的患者合并結核時2/3都為肺外結核[5]。
在肺結核發病早期,你可能會有發熱、夜間盜汗(在你睡著的時候偷偷出的汗,醒來又不出汗了)、體重減輕、食欲減退、容易疲勞等癥狀。若這時沒有察覺異常,沒有及時就診治療,病情繼續進展,則可能出現咳嗽、咳膿性痰且痰中常混有血絲。如果出現這種癥狀,請一定盡快去醫院就診。為了自己,也為了身邊的人。
另外,身體的其他任何部位都可能被結核侵蝕:胃腸道結核病、骨結核病、泌尿生殖系統結核病等。這些肺外結核的癥狀就不在文章中一一解說了,只是提醒大家,身體若有不適,請不要拖延,盡早就醫。
最好的預防就是正規治療
很多人都知道,對于結核,我們有一種疫苗——卡介苗,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接種卡介苗只能保護嬰兒和兒童不要發展為嚴重的結核病,在其他情況下其效果并不明確[5]。
所以,要預防和控制結核病,目前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及時發現結核患者并使其在正規治療下痊愈。只要不是多重耐藥結核,現在治療結核的一線藥物完全可以將其治愈。而且,我國對 傳染性肺結核 病人提供免費檢查和免費抗結核藥物治療。
治療不規則“蘊育”出多重耐藥結核菌
不規則的治療不僅增加了治療的失敗率與結核病的復發率,更為嚴重的后果是,會讓結核病患者體內的結核菌對多種抗結核藥物產生耐藥性。這就意味著我們現有的治療結核的一線藥物全面失效,只能啟用昂貴的新型抗結核藥物,且不一定能治愈。這真是斬草不除根,后患無窮。
多重耐藥結核菌的出現,不僅讓結核病的治療變得困難,這些久治不愈的患者也會成為慢性傳染源,且傳播的還是多重耐藥結核菌。
對于多重耐藥結核患者,即便處于傳染期,我國也無法提供免費的治療。因為使用新型抗結核藥物治療多重耐藥結核,整個治療可能要花費7-8萬人民幣,且最終可能也治不好。與之相矛盾的是,感染結核的人群多是低收入階層,所以如果他們患上多重耐藥結核,很可能無力醫治,最終只會成為慢性傳染源……
應對多重耐藥結核菌的困境
面對多重耐藥結核菌的困境,WHO提出了“直接面視下短程化學療法( Directly Observed Therapy ,簡稱DOTS)”的應對措施。
所謂直接面視下短程化學療法,即讓患者在醫護人員的全程督導下接受治療,保證病人規律服藥直至療程結束,達到治愈。應用這項措施,可以使結核病傳染源在短期內失去傳染性、顯著地減少復發并使患者得到徹底治愈,同時也避免了多重耐藥病人的產生。
但這就需要國家加大基層疾病預防與控制的投入,以保證我國基層的結核病防治專業機構能及時發現結核患者,并保證醫護人員能對這些患病的低收入群體的治療進行全程督導。這樣,才能“在我們的有生之年消滅結核病”。
參考資料: |
---|
[1] | 世界衛生組織·世界結核日 |
[2] | (1, 2, 3) WHO·Tuberculosis |
[3] | 中國結核病網(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結核病預防控制中心) |
[4] | 《臺灣結核病防治指南》 |
[5] | (1, 2) 《哈里森內科學手冊》 人民衛生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