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行善 命運變
文/余仁
俗話說,人的命,天注定。一個人要改變自己的命運,被認為是不太可能的,天命難違嘛!但人要多做好事就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尤其是做了挽救人的生命這樣的大善事,這人的命運就可以改變,很差的命運可以變好,本來就比較好的命運就會變得更好。
有兩個故事就證明了這個理。
在浙江瑞安有一個渡口,叫飛云渡,風浪特大,常常發(fā)生翻船淹死人的慘禍。有一個少年,經(jīng)常在飛云渡這一帶游玩,行為放蕩不羈。有一位很權(quán)威的相士告訴他說:“你壽命不會超過三十歲。”他心中想,既然不久于人世了,也就不必娶妻生子,不用從事生產(chǎn)勞作,便幡然改過,以舍財仗義行善事為業(yè)。
有一次他去飛云渡的路上,拾到一個小包袱,打開一看全是銀子和首飾之類的東西。他收起小包袱,開始等失銀子的人來認領(lǐng)。兩個時辰后,看見一個丫鬟打扮的少女來到飛云渡,悲傷地徘徊于岸邊,好象要投江自殺。
少年來到少女的身旁,問道:“為什么要如此輕生?”那丫鬟答道:“我是人家的一個小婢女,主人家有婚事,借親戚家的珠子耳環(huán)各一雙,銀子三十余錠。讓我今天送還,我竟然在半路上丟失了,找了半天也沒找到。我只有去死,怎么敢再回主人家?”
少年說:“我剛剛拾到,但不知是不是你丟的東西。”經(jīng)過詢問核對,果然是那丫鬟丟的。于是少年送丫鬟回家,一同拜見其主人。主人深表謝意,拿出銀兩相贈,少年堅拒不受。
過了不久,丫鬟的主人對她發(fā)火,一怒之下把她嫁了出去,其夫家居所就離飛云渡不遠。
一年后,少年與同行的二十八人將要經(jīng)過飛云渡。來到渡口,遇到一個婦人,向他禮拜并致謝,細看才知是那個曾丟耳環(huán)銀兩的丫鬟。她告訴了自己出嫁的原委,苦留少年到家吃頓飯。其他人則先登船過江。船到江心,狂風大作,濁浪排空,眾人都葬身魚腹,只有少年得以幸存。少年后來得以善終。
第二個故事就更說明問題了。
清朝阮元先生的祖父昭勇將軍阮玉堂,曾跟隨大帥征苗寨,當時有幾千苗人投降,大帥想全部殺掉,阮玉堂冒死懇求,讓這幾千苗人活下來了。后來他死在任上,死后家里沒留下任何財產(chǎn)。
阮元的父親阮湘圃安貧樂業(yè),潔身自守。有一次,他在渡口拾到一個布袋,打開一看,里面裝的全是銀子,還有一份官家文書在里面。他心里想,這件事上關(guān)國家急務(wù),下系丟銀人的性命,必須等著還給失主。
在渡口等到傍晚,果然來了一個人,準備投水自殺。一問正是丟銀子的人。那人哭著說:“丟了錢害了我自己,又連累了我的上級,不如我先死了吧!”阮湘圃連忙拿出布袋還給他,不告訴自己的姓名。
幾天以后,湖北有個老朋友的女兒,因家里窮要賣到妓院里去。講定身價是二百兩銀子,女孩正在家哭鬧要自殺。正好被客游漢口的阮湘圃遇到。他立即傾其所有給那個姑娘辦嫁妝,讓她嫁給了讀書人。
爺爺救人,父親也救人。到了阮元這一代,阮家顯貴了。阮元先任江西巡撫,又任云貴總督,后拜體仁閣大學士、太子太保,賜號文達。成為嘉慶朝的重臣。
前面的這位少年,在人生旅途的打擊面前,沒有頹廢,沒有沮喪,沒有破罐子破摔。因為他有著良好的傳統(tǒng)文化素養(yǎng),能以樂觀慈善的態(tài)度面對余生。他相信命運,也能知錯就改。順著命運的軌跡,不修今世修來世。對命運無怨無悔,也不怨天尤人。他的宗旨就是,但行好事,不問前程。他走了一條正確的路。后面的阮氏三代,更是驗證了“積善人家有余慶”。
少年的善念善行,阮家的大善,天焉能不知。上天給與人的賞賜,是人根本預(yù)想不到的。對少年,天保住了他的命,還延了他的壽;對阮家則是有轟動效應(yīng)的向全國百姓現(xiàn)身說善。大家說,天慈悲不慈悲?大家看,天公道不公道?
從這二個真實的故事,我們可以明晰一條天理:人只要真心誠意的去做善事、好事,嚴格約束自己不做惡事、壞事,你的今生和來世都錯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