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讀了李竹平老師的《兒童成長的秘密》一書,感觸很多。在這學期里,自我感覺也還是在不斷地調整自己。尤其是,李老師提到要持續研究眼前的兒童。
可是,當把眼前的兒童和學科學習任務結合起來的時候,這些理念就有些站不穩了,不可遏制地偏向了學習任務。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狀況呢?有一種理由就是:我太知道現在不養成良好學習習慣,以后會吃大虧的。所以,我會不遺余力地督促你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是一種典型用過去經驗面對未來人教育,想法有錯嗎?表面上看起來是沒有什么錯的。那為什么實施起來有些艱難呢?
比如,我的星期三過關清零政策。為這兒,可是花了不少的時間,也變換了不同的方式??墒?,每一次照樣有好些孩子根本不在意。難道,他們是真的不怕被留下來,肚子餓得咕咕叫嗎?
要知道,我小時候最不喜歡的就是被留下來了。聽說老師要留我下來,那必須是趕在之前早早地完成任務??晌覀儼嘤袔讉€孩子真是不在乎,比我都不在乎。感覺作業過關是老師的事情,而非他自己的事情。
為什么會這樣呢?什么能夠強化孩子們主動按時過關呢?
孩子們很喜歡英語課,每一次上完英語課都會不斷回味。因為英語老師會經常有小零食安排到位。課堂上,回答了問題,認真聽課了,作業完成得好了,馬上就會有零食投喂。孩子們樂此不疲,興奮得很。
隔壁班有個孩子過生日,帶來了一個大蛋糕。我們班的好多孩子都跑到隔壁班去圍觀。接著,隔壁班老師送了一塊過來。大部分孩子立馬圍了上來。一個小個子孩子鉆到最里面,大個子同學一把把他推出去,嘴里還大聲嚷著:“你剛才已經吃到了蛋糕。你過去。”幸好,我站在后面,一把抓住那小個子孩子。小個子孩子才沒有倒下去。而其余的孩子,正聚精會神盯著那塊蛋糕。大家都在等著,等著我發話。孩子們的神情,生動地詮釋了“垂涎三尺”這個詞語的含義。
“這塊蛋糕,不會分配。這塊蛋糕,老師親自吃?!闭f完,我端起蛋糕就往外走。誰知,我的后面竟然跟著一串,他們依然抱著最后的希望。
把這幾個事情結合起來看,我眼前的這群兒童對這種及時用零食回饋的方式感興趣。難道,作業及時過關這個結還是要用我之前擯棄的用物質刺激來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