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如梭,轉眼入夏,對于趙縣的雪梨產區,時間顯得尤為急促。梨花落地,枝繁葉茂,度過了北方漫長干燥的盛夏,就到了雪梨掛滿枝頭的日子。人們滿懷著豐收的喜悅,通過現在發達的運輸交通業將梨子輸送的世界各地,然后進入了休養生息的寒冬。作為梨農,他們的四季都是用梨樹的變化描述。
小時候在家里的園子里總是看到父親,每到春天的時候就會用剪刀將果樹修剪一番,等到滿樹梨花還要把一枝枝的梨花剪下來,看著花落滿地,著實覺得可惜。那時總是問父親,為什么要把這么好看的花枝給剪掉。父親回答說,如果不修剪,那么它得的營養就會分散,營養一分散,果子就長不大,剪掉剩余的樹枝,使得營養能夠集中供應到保留的那幾枝上,把花裁掉也是這個道理,這樣結出來的梨子就會又大又甜。
01哲學生活
父親講述的這個道理那時或許懵懵懂懂,多年以后才明白。許多人在年輕的時候,會為自己樹立理想。想讓自己成為理想中的模樣,但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人不可能什么都精通,結果是樣樣通樣樣松,什么都懂一點,卻又沒有一樣精通。
學會專精,把不適合自己的那些夢想剪掉,而把有限的精力集中在一兩項專業上,那樣更容易有成就感。這個是不是跟修剪梨樹類似,我們也要時常修剪自己。就如同古代 的大教育家孔子說的:“吾日三省吾身”,說的不也是這個道理嗎?這在我們現代的生活中成為哲學。
人們往往都覺得比起西方哲學,中國哲學更加注重“內圣”,格外重視人道。其實古代先賢對于自然的思索也是相當之多,亦是相當精妙。
01,關于中國哲學需要知道的事
馮友蘭老先生的《中國哲學史》的內容上始于先秦孔子,下迄于清代經學,一開始作者在緒論中總體概括了哲學的內容、方法,論證的重要性,以及哲學與中國哲學區別和弱點,還有哲學與哲學家的發展史。
這本《中國哲學史》不僅是有史以來第一部完整的中國哲學通史,第一部具有現代意義的中國哲學史,成為西方及東亞學者研究中國哲學的必讀書籍,該書后來作為多所大學教材,為中國哲學史的學科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
那么我們進一步認識一下這套書的作者馮友蘭先生。
馮友蘭1912年考入上海中國公學大學預科班,1915年入北京大學文科中國哲學門,1918年畢業。1919年考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生院系統學習西方哲學。1923年夏,馮友蘭以《人生理想之比較研究》通過博士論文答辯,獲得哲學博士學位。
回國后他歷任河南中州大學教授、廣東大學教授、燕京大學教授。在這一段時間里,他曾多次修改博士論文,最后中文定稿易名為《人生哲學》,于1926年9月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
1928年暑假,羅家倫被南京國民政府任命為清華大學校長,開始在北京組織接收清華的領導班子。馮友蘭接受羅家倫聘任,轉任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兼校務秘書長。馮友蘭走馬上任后,便全力以赴協助羅家倫從外國人手中奪回清華主持權。
通過對清華的改造,馮友蘭在這所中國人辦的高等學府中找到了安身立命之地。他在1929年9月起擔任哲學系主任,1930年6月出任文學院院長,1935年6月起任文科研究所所長兼哲學部主任,并在羅家倫和梅貽琦兩位校長離校期間,先后兩次“維持校務”(即代理校長職務)。
從馮友蘭參與接收清華大學之日算起,到1949年9月23日被革去在清華的一切職務為止,馮友蘭一直是清華園中權力僅次于校長的第二號人物。
盡管行政工作繁忙,馮友蘭仍堅持不懈地在課堂上和著述中繼續會通中西方文化,在30年代先后出版了《中國哲學史》上、下兩冊。1931年2月,他的《中國哲學史》上冊(書名為《子學時代》)作為“清華叢書”最早由上海神州國光出版社出版。
1933年6月,名為《經學時代》的下冊殺青,1934年商務印書館一并出版了上、下冊兩卷。該書的內容上始于先秦孔子,下迄于清代經學,出版后不僅受到中國學術界的高度評價,也引起了海外學者的關注。
此書后來還被馮的美國學生卜德譯成英文,成為現今西方人系統了解中國哲學的為數不多的著作之一。
03 哲學思想的核心觀點演化
這本書涵蓋的范圍廣泛,全書分為上下兩冊。從上冊先秦子學時代,到下冊經學時代在每個朝代的發展及演變一直到清代的諸家學說。今天我只說一些個人范范的領悟。
自春秋至漢初,是一個大解放的時代,貴族政治崩壞,“王制滅”“禮法墮”,對經濟制度也造成影響,延續下來的井田制度被破壞,新的經濟體開始形成(平民也能夠成為富豪),雖孔子有心維護,然大勢所趨,無法阻擋。
在這樣一個時代,舊制度尚未完全破滅,新制度亦未完全形成,各式思潮開始涌現,是以哲學家派別極多,百家爭鳴、氣象蓬勃。
我們想象中那些冥頑不化的“古代封建”,其實做得比只知低頭玩手機的我們好得多。
老子在《道德經》中曾對水做過廣泛深入的解讀,莊子也說“水靜猶明,而況精神”。只要我們擁有一雙慧眼,萬事萬物就都可以成為我們學習的對象。
從更高的角度來看,宇宙萬物本是一體,如果人能達到與萬物一體,那么人的肉身軀體無非是塵埃,生死始終,無非是日夜的繼續,不足以干擾人內心的寧靜;至于世俗得失、時運好壞,更不足掛齒。這便達到了至樂的境界。
五行學說的意義在于解說宇宙結構,但并沒有解釋世界的來源,陰陽學說便填補了這個空白。陽的本義是陽光,或任何與陽光相連的事物。陰的本義則是指沒有陽光的陰影和黑暗。后來它們的含義逐漸發展成為宇宙中的兩種相反相成的力量,宇宙一切現象都是由陰陽兩個原則、兩種力量相互作用而產生。
荀子指出,人的生存離不開社會組織。為使社會組織起來,人們需要有共同的行為準則即“禮”。“禮”的作用就是規定應有的節制、凡建立起“禮”的地方,就會形成“道德”,按“禮”而行的人就是有道德的人。人應當有社會關系和“禮”,這是區別人與動物的標志。
朱子所倡導的“中庸之道”中,其實“中庸”的真正含義是懂得適當其時又恰如其分地行事,從而得到恰到好處的結果。
這種思想適用于個人的感情和欲望,也適用于整個社會的運轉。當人的感情和欲望都表現得合乎分寸,他的內心便達到一種平衡。
對整個社會來說也是如此。如果一個社會里各種人都懂得對自己的欲望和情感適度滿足,各種不同才能、不同行業、不同地位的人,各自完成不同的使命,各得其所,就能構成一個和諧的理想社會。
結語
雖然現代社會高速發展,但是這些哲學道理仍不過時。它也在隨著社會的發展演化著。
在文章開頭說到關于自我的理想實現,讓自己成為專業人才的同時,作為一個體,要想在這個社會更好地立足,就要學會在組織中發揮優勢,與組織相互成就。
就像前幾天看的一本書《價值共生》中德魯克先生說過:“無人能夠左右變化,唯有走在變化之前。在動蕩不定的時期,變化就是準則。但是,只有將領導變革視為己任的組織,才能生存下來。”
在生活中類似的問題只要我們細心觀察、認真思考,就會發現,我們的生活處處充滿的這樣哲學道理,那么我們讓這些哲學思維融入生活和工作,就會使我們的生活妙趣橫生,然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精彩充滿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