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常見病癥的危害和調理
1、脫發、牙齒松動
“腎,其華在發。”毛發的榮衰和腎有關。腎氣足,頭發濃密,烏黑,有光澤;腎氣不足,頭發稀疏、易脫落、發質干枯、分叉甚至
變白,毛發的生長脫落,反映腎之盛衰。
凡腎氣足者,過百歲仍鶴發童顏。故治療脫發的根本是補腎。“發為血之余”,補血養血可助毛發生長。
“腎主骨,齒為骨之余。”腎氣充足,脊柱自然挺直,體形輕松挺拔;腎氣虧虛,脊柱無力挺直,重則骨質增生;腎氣充足,牙齒堅固,白而亮,年過80可完好;腎氣虛,牙齒松動,年過40左右可脫落。
凡牙齒松動者,或因腎虛出現頭發易脫落者,或發質干枯甚至變白者,可酌情選用【黃精杞豆】、【茯苓豆桂】進行調養。一般調養7到9天見效,個別慢者需21天左右;發白變黑一般需要1到3個月。人到中年出現骨質增生或牙齒松動時,不要急于手術,應從補充腎氣入手,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保住牙齒。
2、聽力下降、耳鳴
“腎開竅于耳。”“腎氣足,聽力好。“腎為肝之母,肝腎同源”。肝腎足者,耳聰目明;腎氣虛者,易導致聽力下降、耳鳴、眩暈,甚者耳聾。聽力下降、耳鳴者,調養之法如上。
3、尿急尿頻、夜尿頻多
“腎者水臟,主津液。”腎主水,是人體調節體內水代謝的重要器官,故腎有水臟之稱。腎與膀胱相表里,膀胱的功能是儲存和排泄尿液。
腎氣虛時,腎調節水不利,會遺屎、尿急、尿頻,有些老年人因腎氣不足一夜小便達七八次之多。腎氣足,膀胱儲存和排泄尿液這兩項功能才能正常。
夜尿頗多者,可酌情選用【茯苓豆桂】來調養。快的5-7天就
見效,調養1個月至一個周期左右多數可正常,夜里平均50分鐘小便一次者,經調養可逐漸減少為夜里小便一次。
有人主張小便失禁做膀胱手術,患者一定要慎重。從哲學“個體包含著整體”的角度講,膀胱松弛,體內其他器官也隨步松弛,手術結果是按下葫蘆浮起瓢。
據目前情況看,多數患者調理一兩個月后,不但小便失禁可調好,腎下垂、子宮下垂等也可同時調好或改善。可見只有提高人體臟腑功能,使其整體恢復到正常狀態,才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方法。有些小孩先天腎氣不足,十幾歲了還夜夜尿床,經調補腎氣,快的十天左右就可“痛改前非”。
“腎開竅于二陰。”腎氣足,二便正常,腎氣虛易導致小便失禁;腎陽虛,命門火衰,導致凌晨便急、便稀(即五更瀉),在生活中可發現,有些老年人穿了一天的內褲就有尿騷味(小便輕微失禁,不自覺少量流出體外),或莫名其妙流眼淚而不自知。這就是腎陽衰微,陽不統陰(尿液、眼淚均為人體之陰)的緣故。腎陽虛嚴重者,男女下陰處均易患各種炎癥。
腎氣虛時還會造成體內該排掉的水分不能及時排出體外,造成腰部以下虛胖。補充腎氣,人的腰圍可減小,但體重可能不減,這是因為“腎主骨”,腎氣足了,骨質密度隨之增加,體重也會增加。故腎氣足,人到中年不虛胖。“十個胖子九個虛”,中年胖者,往往意味著元氣虛弱,身體氣化不足,容易滋生各種慢性疾病。
4、冠心病
冠心病古稱胸痹,俗稱心臟病。非常危險,發病率非常高。冠心病有五大癥狀:
一是呼吸困難、胸憋、胸悶、氣短,勞作或登高時加劇;二是心絞痛;
三是心悸、心慌、焦躁不安,典型癥狀是恐懼。心主神明,心血不足則神志不安。膽小是冠心病的癥狀之一;
四是頭暈,經常頭暈目眩或眼前發黑,甚至突然暈倒,這是由于心律失常導致大腦缺血、缺氧所致;
五是舌頭和口唇發紫,冠心病患者由于心臟供血不足,都會嘴唇發紫,舌頭伸出來也是絳紫色的。
有上述五個癥狀中兩個以上,基本上可以確定是冠心病,應馬上開始積極防御和治療。
中醫理論認為:元氣,為人體最根本的氣,是生命活動的原動力。元氣根于腎,通過三焦進入十二經脈而達于五臟六腑,元氣充裕則身體健康,元氣不足或受損則生病,元氣耗盡則死亡。找到了生命的原動力是元氣,我們就不難理解,冠狀動脈為什么會硬化?冠心病為什么會發生?
俗話說:“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年輕時,人體元氣充足,血液流動強勁有力,血液中雜質就不會沉淀,血管硬化也不會發生;年過三十,元氣由盛轉衰,血液雖然還在流動但力度會越來越不足,血液中的雜質就會逐漸分離出來,附著在血管壁上,造成血管硬化。
正因為如此,40歲到60歲人群有50%以上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血管硬化,70歲以上人群血管硬化更是高達90%以上。冠狀動脈硬化嚴重者就成了冠心病。所以冠心病本質是人體元氣虧損引起的衰老退化癥。
我們觀察一個實驗:桌子上放一杯水,水中有沙子,用筷子攪動水。攪動快時,沙子不會沉淀;攪動慢時,沙子會沉淀:沙子為什么會沉淀。與沙子的成分有關系嗎?沒有!與水的成分有關系嗎?顯然沒有!與杯子的材料有關系嗎?也沒有!沙子沉淀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筷子攪動水的動力不足了。
杯子里的沙子很像血管里面的沉淀物一膽固醇、甘油三脂。血管硬化了,其原因和甘油三脂、膽固醇沒有直接關系。遺憾的是,全世界西醫都在和甘油三脂、膽固醇作斗爭,和一個不是病因的病因在作斗爭。
中醫理論認為:陽氣虛方使邪踞胸中陽位,冠心病如不補陽氣,什么藥都治不好。冠心病多為本虛標實證,本虛即氣虛,標實即血瘀,氣愈虛而血愈瘀,陽氣足則血瘀自解。補陽氣方是康復冠心病的正確指導思想。
傳統中醫對冠心病調理一般以補腎健脾、益氣扶陽為主,同時輔以柔肝養肝、流通氣血、活血化瘀。通過整體調養使人體恢復陰陽平衡。這樣調養的好處是既調好了病,又增強了體質。
對冠心病我們一般使用【陳茯桃仁】,結合【茯苓桑竹】、【黃龍大茯】進行調養,十分契合冠心病人群身體需要,改善各期冠心病體內的環境氣候,達到調理平衡之目的。
用上述方法進行調養,多數人10-20天相關癥狀可明顯減輕或消失,體質明顯增強;心絞痛可明顯減少發作次數或不再發作;調理一至兩個周期,多數冠心病可自然消除,且體質增強。
特別強調的是,癥狀完全消失不等于冠心病完全康復,仍要用【陳茯桃仁】、【茯苓桑竹】調養一段時日才可防止病情反復或復發。如此好的調養效果,西醫認為不可能,然而卻是事實。
現代人心臟安放起搏器、金屬支架的越來越多。從病理學角度,心臟衰竭安起搏器,血管狹窄放支架是合理的。但以整體觀來看,除臟器損壞者外,大多根源是氣血不足,內環境遭到破壞所致。例如,一個手電筒燈泡若明若暗是電池快沒電了,電池充上(補充陽氣)燈泡又亮了。一些原本打算做手術的人,經調理得以康復,家屬千恩萬謝以為神奇,其實道理就如同電池與燈泡關系一樣簡單。
5、高血壓
高血壓是現代常見病,有原發性高血壓和繼發性高血壓之分。原發性高血壓占90%以上,本文所講指的是原發性高血壓。
原發性高血壓是古老的常見病,中醫古稱眩暈,會發生中風、偏癱等并發癥。原發性高血壓產生的關鍵因素就是血液循環過程中的阻滯與障礙,引發人體高壓機制的啟動,是人體的應急措施。
血壓的作用是什么?為什么要升高?血壓的作用無非是維持一定血流量。人體組織器官需要一定血液來供養,單位體積內,每分每秒都需要有一個血供量,達到這個量新陳代謝就可得到保障。
人體血壓升高了,大大超過正常值,為什么,根本原因在于單位體積內供血量發生了改變,血供量不足,達不到原來的正常量,怎么辦?只有啟動血壓這個調節機制,通過升高血壓來維持原有的血液灌注。
正常血壓下,單位體積內血供量為什么會下降?為什么達不到原來需要的那個值?很顯然,是運血的道路出現了障礙,如:血管壁硬化變厚,血管變窄等等。
那么血液為什么會瘀堵?根本原因在于陽氣不夠旺盛,在于元氣不足。陽氣旺盛的人氣化能力就強,即使飲食起居不是很注意,問題也不大。這就是為什么一家人都吃的很咸很油膩,結果老人有了高血壓,小孩、年輕人就是沒事的原因所在。
人到中老年元氣開始虛弱,這時如不注意保養,不懂得日常養生,身體就會陰虛,血液循環也容易瘀堵,高血壓容易產生。
很多原因都會造成人體陰虛,如熬夜、房事、喝酒、喝濃茶等,其中一條就是過多攝入食鹽。我們往各種肉類上抹食鹽,馬上會看到脫水現象,我們吃進過多食鹽,身體內組織分子脫去結合水而發出警告一口渴,造成身體陰虛。我國居民從南到北,口味越來越重,食鹽攝入量越來越高,高血壓發病率就從南到北一路高升。
要注意的是:凡精氣足者飲食必然清淡,嗜咸者定是脾腎兩虛。脾虛則會飲食無味,由于不能品嘗食物天然滋味,吃味道濃厚的食物才覺得有滋味;腎虛者一定嗜咸,因為腎“在味為咸”。脾腎兩虛是造成嗜咸的主要原因,而啫咸又使高血壓病人血液濃度提高,走入了一個惡性循環。
因此,治療高血壓的根本辦法不是降壓,壓降下去了還會重新升起來而且會升得更高,因為要解決血供不足的矛盾就必須升壓:所以西醫降壓要你終身服藥,不是一個好辦法。而且西藥降壓后,由于血流緩慢、供血不足,往往會形成血栓。很多病人老老實實吃西藥,最后仍然發展到腦栓塞、偏癱等地步,道理就在于此。那么根本辦法是什么?就是溫養陽氣、滋陰活血、滋陰潛陽、疏通經脈、整體調養。把人體陽氣補足,消除血液瘀堵,血液循環過程中的阻滯與障礙沒有了,不需要很高壓力就可順暢流通,血壓自然就降下來。把產生高血壓的根源去除了,血壓就能長期得到控制。有了高血壓,可根據情況選用【佛明芷蠣】進行調養。多數人調養十幾天后血壓就會平穩下降,相關癥狀也會明顯改善。一般調養一到兩個周期后,60%左右的人血壓可得到長期控制;調養一年時間,約80%的人可望康復;約有不到20%的高血壓患者調養效果不佳,需長期少量服用養生產品控制病情,其中原因不明。停用【佛明芷蠣】,建議服用一段時間【黃精杞豆】(一般一個周期就可),以求培元固本。按周期科學調理,多數人血壓有望得到長期控制。
6、高血脂、脂肪肝與肝病康復期
脂肪肝與高血脂,是以肝為核心的造血機制氣化功能失調,不能把營養氣化為血而成為脂肪。無論吃素吃葷,只要以肝為核心的造血機制氣化功能失調,就容易得脂肪肝及血液高脂肪癥。
吃喝應酬多的人平素飲食失節,過食甘肥之品(酒、肉等高熱量之物)。久則必困擾脾胃,使脾胃運化乏力。飲食不化精微,加重了肝的負擔,易出現脂肪肝或高脂血癥:肝屬木,脾屬土,肝氣旺盛,首乘脾土,所以《金匱要略》云:“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故調肝必健脾,此為培土榮木之道;肝腎同源,肝木得腎水之涵養則榮,失之則萎。故調肝還應補腎(腎陽要足),此乃水旺木榮,肝腎同治之理。
對高血脂、脂肪肝的調養以健脾為主,調和肝、腎。通過整體調養,把肝氣補足,使肝氣條達,內環境改善,血脂就自然正常,多數脂肪肝也可不治而愈,逆轉為正常;嚴重脂肪肝雖不能一時逆轉為正常,但調養一段時間后,服用者都可明顯感到癥狀改善、精力旺盛,堅持服用均有望康復。有了高血脂、脂肪肝后,可用【苡金紫草】進行調養。多數高血脂調養7到15天可明顯改善相關癥狀,高血脂人多數需調養一到兩個月就可消除;脂肪肝一般約調養21天可收效,多數脂肪肝調養一個周期可康復,很少有失敗的例子。個別嚴重的脂肪肝要延長調養周期。
凡慢性肝病患者在恢復期可酌情選用【黃玉百蓮】用于日常保健,各種慢性肝病患者恢復期見肝區脹痛、肝脾腫大、輕度肝硬化,或精神萎靡易疲勞者,可用【甘黃百合】調養21天左右就可明顯改善相關病情,旺盛精力、增強體質,提高生活質量。肝脾腫大者多數調養45天就有明顯效果,可見腫大之肝脾軟化回縮。這就是寓治于養、培補人體氣血的好處。
目前,社會上針對脂肪肝、高血脂的藥品、保健品很多,多數是植物提純,有很好降脂效果,服用初期效果很好、很快,但到后來效果都會逐漸減弱,由于不能從根本上調養身體,多數不能解決問題。
7、糖尿病
古代醫籍中沒有“糖尿病”這個名詞,但認識卻很早:《黃帝內經》就記載有“消渴”、“肺消”、“膈消”等病名,是我國醫學界關于糖尿病的最早論述。我國是世界上記載糖尿病最早的國家。
祖國醫學千百年來對治療糖尿病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是臨床治療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的一大寶庫,許多治療方法和療效是西醫西藥所不具備的。社會上有人說“中醫不能治療糖尿病”、“中藥不能降血糖”,這些都是偏見,只能說明他們對中醫一無所知或知之甚少,與西藥控制糖尿病相比,中藥有以下兩方面優勢:
①中藥不僅控血糖,而且控制并發癥
人體所有疾病都是陰陽失衡的結果,糖尿病同樣如此。血糖升高是糖尿病人陰陽失衡后的一個具體表現,西醫把眼光盯在降糖上,中醫目標在于恢復人體陰陽平衡。陰陽平衡解決了,血糖和并發癥問題自然都解決了。
②中藥不會出現繼發性失效
服用西藥控制血糖患者需要經常換藥,這是一個非常頭疼的問題。西醫傳入中國時間并不長,大量臨床資料表明光盯在降糖上;
所有糖尿病患者服用西藥后,10年之內無一例外都要產生并發癥;但中醫通過辨證論治,不僅能治療糖尿病及其并發癥,明顯減輕癥狀,而且能解決西藥繼發性失效的問題。
糖尿病是以腎、膀胱為主體的水循環系統氣化功能失調所致。對本病調養,要把腎陰虛內熱的“熱”降下來,把腎陽虛外寒的“寒”去掉,人的血糖、尿糖就容易恢復正常:要注重對腎的調養,以溫補腎陽為主;同時要注意滋陰活血及健運脾陽,整體調養、培補人體元氣,恢復人體平衡。有了糖尿病后,可酌情選用【黃精杞豆】或【茯苓豆桂】調養。調養5天后(慢的8天)血糖可逐漸平穩下降,等血糖穩定在正常范圍時,糖尿病人就可逐漸停用西藥類降糖藥;持續調養一段時間后,隨著人體體質的改善,多數人【黃精杞豆】的服用量亦可逐步減少,這與西藥越吃越多的現象形成了鮮明對比。另外,并發癥也會明顯改善,調養效果之好出乎多數人的預料。
關于糖尿病的日常調養要注意以下問題:
①要用飲食調節血糖,飲食要講究高蛋白、高維生素、高纖維,粗糧、蔬菜應大量食用,但盡量不要吃高淀粉(細糧)、脂肪、糖類等高熱量食物。
②盡量不要使用西藥降糖,西藥降糖對肝腎不利,降低胃氣(胃氣恰恰是生存的首要條件),無形中會減少自然壽命。這就是連續使用降糖藥多年后,多數人體質下降的原因。
③西醫治療糖尿病以降糖為主,中醫講究調養,以“補元氣、調平衡”改善體質為主,兩者結局完全不同,西醫降糖的結局多數還是發生冠心病、腦血栓等一系列并發癥。而中醫在自然降糖的同時,還增強了人的體質。
8、慢性支氣管炎、哮喘
頑固難愈的慢性支氣管炎、哮喘、肺氣腫及肺心病,中醫稱之為咳喘痼疾。近年來,該病發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趨勢。咳喘痼疾是以肺為核心的循環系統失調所致。
中醫理論認為:肺主呼氣,腎主納氣,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咳喘痼疾病灶雖在肺,根源其實在腎。調養咳喘痼疾重在充盛腎氣以資五臟。調肺的另一個重點是健脾。脾為土,肺為金,土生金。脾胃正常,肺的功能才能好。通過培補脾胃調理,中醫稱之為“培土生金”法,故對咳喘痼疾的調養重在旺盛脾腎元氣,使人體本氣充足、強盛五臟,咳喘痼疾可不治而愈。
古人講:“哮喘專主于痰”,“痰”是人體津液不歸正化而變生的病理產物,既可因病而生,也可停積致病,是導致多種疾病的病理因素,故被現今醫學界稱為第二病因。然深究之,畢竟“痰非病本,乃病之標,必有所致之者”,痰的產生,主要是因肺不能布散津液,脾不能運化精微,腎不能蒸化水液,以致津液凝聚成痰,伏藏于肺,成為發病的潛在“宿根”,會因各種誘因而產生。
對此,古人有精辟概括:“腎為生痰之本,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形象說明了肺、脾、腎三臟功能失調是造成本病的主要病理基礎,而脾腎陽虛,特別是腎陽衰憊是本病的主要病因,“其標在肺,其本在脾腎”是本病的主要特點,所以健脾化痰,溫養腎氣是本病的治本大法。腎氣充足,脾胃健運,其痰自化,哮喘自愈。
當然,在補腎健脾為主的情況下,輔以潤肺養陰(養肺陰)、化痰止咳還是需要的、傳統中醫對慢性支氣管炎、哮喘、肺氣腫及肺心病的調養以補腎健脾為主,輔以潤肺養陰(養肺陰)、化痰止咳,通過整體調養、恢復人體平衡、激發人體正氣,咳喘痼疾就能自行消除。
常年不愈的慢性支氣管炎、哮喘等肺病人群可選用【苡金紫草】【百玉青蓮】配合【黃精杞豆】或【茯苓豆桂】,一般按法調養10到15天,咳喘、多痰、呼吸困難等相關癥狀可明顯減輕;調養一個月后食欲大增,體質增強,不再輕易感冒;調養一個周期(個別需兩個周期),隨著人體逐漸調理平衡,多數人慢性支氣管炎、哮喘這一陳年痼疾可逐漸自行消除(其中肺氣腫及肺心病大多可控制病情)。經調養,大部分原本早衰的中老年朋友,不僅咳喘痼疾得以康復,而且有的還出現了白發變黑,牙齒不再松動、脫落,已松動的漸漸穩固,面部皺紋消失,體力充沛,性功能恢復等現象。
凡病史在5年以上的慢性支氣管炎、哮喘者,在第二年、第三年夏至節起再用【苡金紫草】進行調養,時間為60至100天。其意義在于:一是拔除可能潛在的病灶,鞏固效果,杜絕復發;二是強化五臟功能,培元固本、益壽延年。之所以選在夏至起調養,乃是遵守春夏養陽之理,借天陽以助藥力,以期用最小的投入得到最大的收益。
9、頸椎腰椎病、肩周炎
腎主骨,對各種骨病的調養當以調腎為本。腎主藏精、生髓,督脈隸屬于腎,總督人體全身陽氣。腎氣虛弱,腎精虛少就不能上承于督脈,致使督脈空虛,出現腰背酸痛、抽摯僵硬的情況。時間長了就容易在頸椎腰椎處產生病變,最常見就是骨質增生。
針對骨質增生人群,我們的調養總則是:以調腎為主,輔以健脾益氣、活血化瘀。如此調養,就可逐漸改善骨病人群體內的環境氣候,達到調理平衡之目的。
肩周炎古稱肩凝癥,又稱“五十肩”。人到50歲左右時,已是氣血漸衰,此時如遇風寒外襲,乃成本病。患肩周炎者,大多肩部呈現骨質增生,同時伴有頸椎腰椎部位不適或病變。肩周炎的調養與頸椎腰椎病變的調養要點基本一致,所不同的是肩周炎患者要輔以化痰散寒及加強對肝的滋養。有了肩周炎與頸椎腰椎骨質增生后,要酌情選用【茯苓桑竹】來調養。一般一周內可收效,調養一個周期后(輕的一兩個月即可),多數可調理平衡不治而愈。凡康復后,均建議酌情選用【黃精杞豆】、【黃玉百蓮】養生,可進步增強體質,預防此類疾病的發生。在調養期間,最好禁止房事!
調養好后如能節制房事,堅持運動,可保不再復發。
10、各種痹癥(風濕、類風濕、痛風)
風濕、類風濕、痛風性關節炎均屬傳統中醫痹證范疇。痹者,閉也。致病之因在內為正氣不足,在外為風寒濕三氣雜至,導致氣血閉阻,經脈不通。對此《黃帝內經》早有定論。《黃帝內經》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凡痹證患者均元氣虛弱。
中醫歷來對此證調理以扶正固本、溫陽益氣為本,輔以活血化瘀、通經活絡、祛風散寒為治本大法。通過整體調養,激發人體正氣、恢復人體陰陽平衡。
有了風濕、類風濕、痛風等風寒痹癥后,選用【茯苓豆桂】進行調養。針對不同痹癥,采取不同的產品組合:
類風濕性關節炎早晚服【茯苓豆桂】,中午服【苡金紫草】;風濕性關節炎和痛風早晚服用【黃精杞豆】,中午服用【苡金紫草】,調一到兩個周期后,如癥狀已經消除,可逐漸停服(類風濕病人的調養周期要適當延長)。
停服后,類風濕病人要服【黃精杞豆】養生,一般建議連續調養一到兩個周期。如此調養,多數類風濕病人可不治而愈。關節已嚴重變形者,不能使關節完全恢復正常。用【黃精杞豆】養生善后,目的在于旺盛腎氣,重建人的免疫系統,防止疾病復發。各種風濕骨病之所以產生,除生存環境等外在因素外,內在根本原因就是元氣不足。
痹證患者在調養期間,最好禁止房事!調養好后節制房事,堅持運動,避免久坐濕地,可保不再復發。有條件者可常服【黃精杞豆】養生。
采用養正療法調養痹證,不僅使多數人關節組織功能有望逐步恢復正常,而且提高了人體正常免疫功能和生理功能,讓多數患者重新回歸到正常生活狀態。
一般來講,痹證患者不宜吃生冷、辛辣等刺激性強的食物,飲食應以清淡為主。痛風病人特別要注意應禁食一些食物:
①不吃海鮮,尤其是魷魚、墨魚、蝦、螃蟹。②少吃肉類,尤其是動物內臟。
③不再喝酒,尤其是啤酒點滴不沾。11、前列腺增生、肥大
前列腺增生肥大是現代男性常見病,表現為尿急、尿頻,尿痛、小便點滴不出或淋漓不凈、小腹部會陰脹痛、腰骶部酸脹刺痛、性功能下降等,古稱“癃閉”。該病發生原因在于腎陽不足,以致三焦氣化失常,紊亂。
人年輕時元氣充足,很少得此病;30歲后元氣開始由盛轉衰,此病便可能發生;50歲后人生過半,元氣不足,此時若縱欲過度或保養不當,元陽過度虧損,多半會得此病。
人體陽氣衰減主要是腎陽不足引起。腎居下焦,為先天之本,氣化之根,內寓命門真火,主溫煦萬物。此火一衰,下焦陽氣不足,陰寒就會阻滯膀胱氣化。這種情況下容易出現三個現象:
一是小便困難,嚴重的還會使膀胱水液“冰結”,欲出而不能;二是小便次數特別多、但尿量不大,往往喝水不久就急著上廁所;三是性功能亦隨之下降。所以,對前列腺增生、肥大的調養要以扶下焦陽氣(腎陽)為根本。腎陽充足、命門火旺、氣化蒸騰,陰凝自解。
脾胃居于中焦,為人身氣化升降之中樞。胃氣不降,諸經之氣皆不得降;脾氣不升,諸經之氣皆不得升。若因不知保養以致傷脾胃元氣(如勞倦傷脾,寒涼敗胃),使中焦升降出入機能紊亂,則清陽之氣不能輸布,后天之精微無所歸藏,飲食水谷精徽不能攝入,廢濁之物不能排出,則諸證叢生,甚則大小便不能排出(濕熱蘊聚下焦,無由化解)。故《黃帝內經》講:“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此即中焦氣化之要。肺居上焦,為五臟之“蓋”、水之上源。肺氣宣降正常,水道通調,下輸膀胱而出。脾屬土,肺屬金,人若脾腎陽虛,便會出現土不生金的局面,使肺氣虛弱。肺氣虛弱則宣降失常,便會致使水道不調,閉下竅膀胱,小便就會出現淋漓不通的現象。
故對癃閉一證調養,在整體調養的同時,當以顧護脾腎元氣為主,調三焦氣化使之正常。可惜的是,現代很多醫生不明三焦氣化之理,一見前列腺增生、肥大者,便一味消炎殺菌、清熱解毒,或一味活血化瘀,以致傷脾胃元氣,敗命門真火,使脾腎氣虛。雖取一時之效,終留無窮禍患。
故見病治病乃醫家之大忌!以人為本,照顧整體,顧護脾腎元氣,方為第一要者,萬病皆然,不獨此證。
我們平時對于慢性前列腺增生、肥大者一般選用【茯苓豆桂】進行調養。有的可酌情配服【黃精杞豆】、【干黃百合】,效更佳。
經上法調養,一般5到7天見效,慢的10天左右見效;繼續調養,多數人可在一個周期內消除所有病變及不適,凡按法調養,不僅疾病可自行消除,而且多數人體質可明顯健于往年。
但要注意,其中年老體衰及剛服用過西藥的患者癥狀改善會慢一些,年老體衰者,正氣虛弱;剛服用完西藥者,則陽氣受損(西藥多為苦寒之品,必損人體陽氣,故服西藥者人易疲乏),調養起來要多費一道功夫。
12、老年性癡呆(阿爾茨海默病)
老年性癡呆癥有一個發展規律,一般由記憶障礙開始,(表現為記不住東西,說過的事一會就忘,做事丟三落四),并逐漸發展到神志障礙,嚴重時連親生兒女名字也不知道,居住幾十年的家也記不住。
“腎主蟄,主封藏,主藏精:”生殖之精和五臟六腑的精華為腎所藏。腎的特性之一就是貯藏。為什么老年性癡呆從記性差開始?這是因為記東西的過程是一個貯藏的過程,與腎主蟄、封藏相應。故記東西的過程由腎所主,所以當人腎氣不足、腎元有虧時,表現之一便是記性變差。作為老年人,如進一步發展就可能出現神志障礙,也就是老年性癡呆癥。為人子女的,當自己年邁父母出現了記憶障礙時,一定千萬要小心。
中醫認為:“腎主骨,生髓。”有充養骨骼,滋生腦髓的作用。故骨和腦的興衰發育皆由腎所主。在中醫看來,老年性癡呆癥根源其實就是腎虛,治本大法在于補腎、整體調養。
腦為髓海,補腎即是健腦。各類腦系疾患、老年性癡呆可用【黃精杞豆】進行調養,調養百日(快的1個月)以上,大多見明顯改善,并使體質增強,癥狀輕的可不治而愈。嚴重老年性癡呆癥之所以要百日以上方見明顯改善。這是因為人體精化氣、氣化神需百日左右,這是人體的一個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