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與溝通
交談中傾聽的學間
交談是人們傳遞信息和情感、彼此增進了解和友誼的一種重要方式,是促進人際關系進一步融洽的潤滑劑與催化劑。有人認為那些在交談中侃侃而談、口若懸河的人,就是一個上好的交談者,其實不然,由于交談是“說”和“聽”兩種行為方式的組合,因而傾聽在交談中是必不可少的。大凡杰出的人物往往都是十分注意在交談中運用聽的技巧的人。尼克松曾非常佩服周恩來在談判中聽的專注神態,形容周恩來是“重冰覆蓋下的一座火山”,松下幸之助曾用一句話概括他的經營決竅:首先要細心傾聽他人的意見,戴爾·卡內基在他的暢銷書《人性的弱點》中也指出:“你若想成為善辯的雄才,就先強制自己做個好聽眾吧!”無數事例證明,一個善于傾聽的人,人際關系也必然融洽而隨和,所以,善于傾聽,可以說是談話成功的秘訣之一。
善于聽人講話,不僅體現出對說話人的尊重,也有利于溝通彼此的思想感情。一個冷靜的傾聽者,不論走到哪里,都會受到歡迎,因為能靜坐聆聽別人意見的人往往會被認為是一個能克制自己、具有謙虛柔和性格的人,這種人在人群當中,起初也許不大引人注目,但最后總會贏得眾人的尊敬,更何況傾聽這一行為本身就是褒獎對方談話的一種方式呢?傾聽與雄辯相比,可謂質樸無華,然而它的傳播效果卻正是體現在無聲勝有聲之中。既然傾聽在交談中占據著這么重要的地位,那么怎樣才能做個好的聽者呢?我認為應該注意以下四點:
全神貫注 認真聽講
人們總認為自己能夠很好地聽取別人的說話,其實并不然。由于人的思維速度是說話速度的4 --5倍,所以人們在聽講時,就常常不集中注意力。等到人家說完了,往往只聽取了其中的一部份。所以,聽者在交談中一定要全神貫注,認真聽講,不放過對方說的每一句話。如果在聽講時心不在焉,偶然問你一點什么時,就會不知所云而陷入窘境。
交流目光 伴以點頭
在交談中,每個人都有發言的機會,對于一個聽者,就不應沉悶而成為局外人,應該注意多與說話人交流目光,適當地點頭或作一些手勢動作,表示自己在注意聆聽,以便給對方創造一種心理交融的氣氛。當然要避免用直勾勾的眼光看對方,因為這樣會使說話者感到不安,以至于“小曲好唱口難開”。同時,也不要將目光在對方身上左右亂掃,或者環顧其它,這會使說話者從這一特定的神態看出你沒有認真傾聽他的談話,從而產生不被信任的心理,心靈的大門也許會隨之關閉。那么,聽者與講者怎樣交流目光,才算是合適得體的呢?
懂得,交談時目光高度要恰到好處,也就是說要適中,據國外的試驗結果表明,假定以講者雙目之間為光圈中心,那么聽者的目光就大 體 要在其嘴、頭、頂和臉頰兩側這個范圍內活動,這樣,會給對方一種自然禮貌的感覺。其次,聽者點頭也不可過于頻繁。點頭只是作為對對方的一種無聲的應酬,如果頻頻頷首,對方出于禮貌,也得一邊點頭一邊發話,這樣就容易產生疲勞,也會給人以虛假的印象。
表情自然 姿態輕松
有些人在聽話時往往神情緊張,初次參加對話的人尤是如此。只是因為他們光考慮自己在這樣的場合,該怎樣說話。其實,大可不必如此,即使是最聰明的人,也不可能在短暫的時間內想出一件以上的事情。作為聽者,你只要順著講者的談話思路聽下去就可以了,除了對方正在講一件令人悲傷的事情或駭人聽聞的消息,你都應該做到表情自然,姿態輕松。要知道,你的眼睛,你的表情,你的全身動作,自始至終都在向對方展示著你的內心世界的活動,而這一切,都會影響說話者的態度。所以,應力求用“體態語”向對方傳遞你對他的敬意和好感的信息,如面帶微笑,側耳傾聽,點頭稱道。說話者所期望的正是有人認真聽他的話,以表示自我存在的價值。倘若聽者在交談中不時皺眉、撇嘴、斜眼、斜坐、翹腿,或者手臂擱到椅背上,這些不以為然的樣子,就會降低說話者談話的興趣,弄不好就會中斷對話。
抓住時機巧妙提問
聆聽別人的說話時,偶爾通過一些極其簡單的插話和提問,是非常必要的,這等于暗示對方,你確實對他的話很留心。你一味沉默不語可能會給對方一種誤解,以為你對他的話漠然視之。常言道,會說的不如會聽的,實際上會聽的人更會提出問題。提問是引導話題,深入談話或轉換話題的一個絕好方法。不過,提問時也要注意:首先不要過于直率。巧妙委婉的提問常能使人容易接受,而那些敏感的、帶刺激性的問題是對方忌諱的。其次不要用查戶口的發問方式。對方一時難以回答或不愿回答的問題,就不要亂問,要機敏地調換話題,鼓勵對方繼續談下去。提問也得找個合適的機會,在談話的間隙,新話題的提起,談話者因吸煙、喝水或其它原因暫停時較為合適。
當然,如果你的確對對方的話不感興趣,而且十分厭煩,這時最好的辦法就是巧妙地將話題轉換,切忌粗暴地打斷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