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丨中國中醫藥報
文丨河南中醫藥大學 朱光
蟲,古代曾是各種動物的統稱。而現今所謂的蟲類藥則是指一些昆蟲、軟體動物、環節動物、節肢動物及小型爬行動物等能入藥為用者。作為生命體的蟲類,同樣遵循著“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其所進化出的種種“本領”,使其具備了相對于人類而言的種種“偏性”及草木無法比擬的糾偏能力、藥用價值,成為中藥家族的重要成員,臨證尤其在治療慢性、疑難疾病方面有著廣泛應用,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
但總體而言,目前對蟲類藥的認識還很有限,研究活性成分的方法盡管對新藥的研發提供了許多有益線索,展現了廣闊的研發前景,但也發現蟲類藥具有復雜性,以成分并不能完美解釋這些生命體的作用與特性。而蟲類藥的臨證應用還大都處于經驗層面,方證關系、方藥關系、量效關系及毒性作用等相關研究還有不少欠缺。茲結合文獻對其加以梳理分析。
功效
中醫學對蟲類藥的認識與利用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早在《周禮·天官》中即有“五藥”之說,東漢鄭玄注:“五藥,草木蟲石谷也。”民間傳說中的“五毒”,即包括蜈蚣、毒蛇、蝎子、壁虎和蟾蜍五種動物。《神農本草經》收載蟲類藥28種;《傷寒雜病論》應用蟲類藥有?蟲、水蛭、虻蟲、蜣螂、蠐螬、蜘蛛、蜂窠、鼠婦、白魚等;《普濟本事方》用蟲類藥有十余味;《本草綱目》收載蟲類藥達百余種。現今臨床常用的蟲類藥有40種左右。
長期的臨床實踐證實,蟲類藥具有特有的、多種主治功用,概括起來大致包含以下8個方面。
攻堅破積:如?蟲、蜣螂、鱉甲、斑蝥、蠐螬、千腳蟲、穿山甲等。
活血逐瘀:如水蛭、虻蟲、紅娘子、鼠婦、天牛、蠅虎、雞冠蟲、青娘子、刺猬皮等。
息風定驚:如全蝎、蜈蚣、僵蠶、地龍等。
祛風通絡:如壁虎、蘄蛇、烏梢蛇、金錢白花蛇、蝮蛇、海蛇、蛇蛻、露蜂房等。
利水消腫:如蟋蟀、螻蛄、蝸牛、青蛙、泥鰍等。
收斂生肌:五倍子、竹蠹蟲、蟲白蠟、蜂蠟等。
解毒消癰:如黃蜂、田螺、蜒蚰、斑蝥、蝌蚪、蟾酥等。
補益培本:如蛤蚧、冬蟲夏草、原蠶蛾、海參、海馬、海龍、螞蟻、蜻蜓、蝗蟲等。
“一藥多能”現象在蟲類藥中也廣泛存在,如全蝎能息風鎮痙、攻毒散結、通絡止痛;原蠶蛾能補腎壯陽、澀精、止血、解毒消腫;蜈蚣能息風止痙、攻毒散結、通絡止痛;蠐螬能破瘀、散結、止痛、解毒;穿山甲能消腫潰癰、搜風活絡、通經下乳;鼠婦能破瘀消癥、通經、利水、解毒、止痛;龍虱可補腎、縮尿、活血;蜣螂能破瘀、定驚、通便、散結、拔毒祛腐;螻蛄能利水通淋、消腫解毒;地牯牛能平肝息風、解熱鎮痙、拔毒消腫;僵蛹能清熱鎮驚、化痰止咳、消腫散結;九香蟲能理氣止痛、溫中助陽;刺猬皮能化瘀止痛、收斂止血、固精等。
藥理
天地生養萬物,各有長短千秋。自然界里,動物家族中的蟲類看似弱小,但實則大都有著非凡的生命力。為了生存與繁衍,它們進化出了令人稱奇的身體結構,稟賦有各式各樣的生存技能,如飛升、跳躍、爬行、攀援的行動方式,走竄、鉆透、搜剔的行動特點,及出于自我保護目的的毒性、冬眠、偽裝等,可謂天賦異稟,各懷絕技。
蟲類藥何以能治病?《類經》有言:“藥以治病,以毒為能,所謂毒者,因氣味之偏也。”而《本草問答》在解釋“昆蟲土石,草根樹皮等物,與人異類,而能治人之病”時說得更明白:“天地只此陰陽二氣……凡物雖與人異,然莫不本天地之一氣所生,特物得一氣之偏,人得天地之全耳。設人身之氣偏勝偏衰,則生疾病。又借藥物一氣之偏,以調吾身之盛衰,而使歸于和平,則無病矣!蓋假物之陰陽以變化人身之陰陽也。”
關于蟲類藥的特點,先賢已有較為清晰的認識。如葉天士在分析張仲景治療勞傷血痹諸法時言:“其通絡方法,每取蟲蟻迅速飛走諸靈,使飛者升,走者降,血無凝著,氣可宣通”;又在闡發仲景鱉甲煎丸時曰:“方中大意取蟲義有四:意謂飛者升,走者降,靈動迅速,追撥沉混氣血之邪”;還對蟲類藥進一步總結道:“蟲蟻皆攻,無血者走氣,有血者走血,飛者升,地行者降。”再如吳鞠通在闡釋化癥回生丹方時云:“以食血之蟲,飛者走絡中氣血,走者走絡中血分,可謂無微不入,無堅不破。”又如唐容川在分析動、植物藥的不同時指出:“草木植物也,昆蟲動物也。動物之攻利尤甚于植物,以其動之性本能行,而又具攻性,則較之植物本不能行者,其攻更有力也。”而張錫純謂:“凡食血之物,皆能破血。”
由此可知,蟲類藥其質為血肉有情之品,為人所用似有“同氣相求”之利;其性善于走竄搜剔,其能則突出表現在入血通絡,長于治療“氣血沉混、隱伏幽深”之絡病。
關于蟲類藥的功能,歷代醫家大都結合其性味、歸經、習性等進行綜合分析,如攻堅破積之藥多為咸寒,因辛能通絡,咸能軟堅;而息風搜風之藥多為辛平或甘溫,因辛散溫通,易于走竄等。茲舉數例如下。
水蛭 如《本草經疏》曰:“水蛭生于溪澗陰濕之處,其味咸苦,氣平有大毒……咸入血走血,苦泄結,咸苦并行,故治婦人惡血、瘀血月閉、血瘕積聚因而無子者。血蓄膀胱則水道不通,血散而膀胱得氣化之職,水道不求其利而自利矣。墮胎者,以其有毒善破血也。”又如《醫學衷中參西錄》言:“水蛭味咸,色黑,氣腐,性平。為其味咸,故善入血分;為其原為噬血之物,故善破血;為其氣腐,其氣味與瘀血相感召,不與新血相感召,故但破瘀血而不傷新血。且其色黑下趨,又善破沖任中之瘀,蓋其破瘀血者乃此物之良能,非其性之猛烈也……凡破血之藥,多傷氣分,惟水蛭味咸專入血分,于氣分絲毫無損,且服后腹不覺疼,并不覺開破,而瘀血默消于無形,真良藥也。”
全蝎 如《雷公炮制藥性解》云:“蝎,味甘辛,性平,有毒,入肝經。主小兒風癇手足抽掣、大人中風口眼歪斜、風痰耳聾、風毒癮疹。”又如《本草求真》曰:“全蝎專入肝。味辛而甘,氣溫有毒,色青屬木,故專入肝祛風。”
蜈蚣 如《得配本草》曰:“辛、溫,有毒,入足厥陰經,能截暴風,消除瘀血。”又如《醫學衷中參西錄》云:“味微辛,性微溫。走竄之力最速,內而臟腑,外而經絡,凡氣血凝聚之處皆能開之。性有微毒,而轉善解毒,凡一切瘡瘍諸毒皆能消之。其性尤善搜風,內治肝風萌動、癲癇眩暈、抽掣瘛疭、小兒臍風;外治經絡中風、口眼歪斜、手足麻木。”
穿山甲 如《本草備要》言:“咸寒善竄,專能行散,通經絡,達病所,入厥陰、陽明,治風濕冷痹、通經下乳、消腫潰癰、止痛排膿、和傷發痘,風、瘧、瘡科為要藥。”《醫學衷中參西錄》云:“味淡性平,氣腥而竄,其走竄之性,無微不至,故能宣通臟腑,貫徹經絡,透達關竅,凡血凝血聚為病,皆能開之。”
現代對蟲類藥的研究取得諸多進展。關于活性成分的研究,如地龍中的蚓激酶有降解纖維蛋白作用,其解熱作用則與其游離氨基酸含量成正比,含有的次黃嘌呤有抗組胺、平喘和降壓作用;再如水蛭素能阻止凝血酶作用于纖維蛋白原,阻礙血液凝固,所分泌的一種組胺樣物質,能擴張毛細血管,舒緩小動脈,降低血液黏著力;又如蟾毒中的蟾蜍靈、脂蟾毒配基有強心作用,斑蝥素具有抗癌、抗病毒、抗真菌作用。關于藥理作用的研究,如冬蟲夏草、全蝎能明顯增強小鼠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故有明顯促進免疫的功能;再如黑螞蟻能促進胸腺、脾臟等器官和白細胞增生,促進淋巴細胞的轉化和免疫球蛋白的生成,從而提高和調整機體免疫功能;又如蜂毒中的多肽有良好的抗炎作用,蛇神經毒素有較強的抗風濕作用,蝌蚪、壁虎、地龍、蜂房、鱉甲、蝮蛇、螻蛄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抗腫瘤作用等。
應用
自張仲景在抵當湯、抵當丸、鱉甲煎丸、大黃?蟲丸、下瘀血湯、蜘蛛散等方中使用蟲類藥以來,后世對蟲類藥的認識不斷加深,應用也愈加廣泛,使用范圍幾乎涉及臨床各科,并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濟生方》有一青龍妙應丸(穿山甲、全蝎、地龍、蜈蚣、麝香、草烏、沒藥、乳香、松香、斑蝥、白僵蠶、五靈脂),主治“諸風攣急,遍體疼痛,游走無定,百藥之所不效者”。《太平圣惠方》有一原蠶娥散(原蠶蛾、白僵蠶、蟬蛻、地龍),“主治白虎風,晝夜游走疼痛”。《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有一治療“急緩風,半身不遂,手腳筋衰”等的龍虎丹,使用了白僵蠶、五靈脂、全蝎、地龍等;另有治療“治一切風氣,左癱右瘓,口眼歪斜”等的乳香應痛丸,并用了蜈蚣、白僵蠶、全蝎。《楊氏家藏方》中的牽正散(白附子、白僵蠶、全蝎),主治風中頭面經絡所致口眼歪斜。
《臨證指南醫案》中記錄了葉天士應用蟲類藥的諸多實例,主要分布于“中風、瘧、積聚、痹證、諸痛、癥瘕”等諸案中,并記述了葉氏關于絡病的諸多創新性見解,如認為“初病在經在氣,久病入絡入血”“病久痛久則入血絡”“初為氣結在經,久則血傷入絡。輒仗蠕動之物,松透病根”“久則邪正混處其間,草木不能見效,當以蟲蟻疏逐”等。葉天士把絡病作為蟲類藥的應用指征,得到了后世醫家的充分認可。
《傷寒瘟疫條辨》中有升降散(白僵蠶、蟬蛻、姜黃、大黃),主治溫病“表里三焦大熱,其證不可名狀者。”僵蠶與蟬蛻在《袖珍方》中名為蟬蛻散,內服解痙,外用解毒,升降散中則取其宣泄風熱。
國醫大師朱良春是蟲類藥臨床應用大家,所著《蟲類藥的應用》詳細介紹了其運用蟲類藥治療疑難病癥的經驗,值得習鑒。如用僵蠶、全蝎、蜈蚣治療周圍性面神經炎(面癱),用蜂房、僵蠶治療乳腺小葉增生,用全蝎、地龍治療偏頭痛,用地龍、水蛭治療腦梗或高血壓,用地鱉蟲、水蛭治療子宮肌瘤,用海馬、蜂房、桑螵蛸治療不孕、不育、遺精、尿頻,用九香蟲治療胃痛,用蟬衣、蛇蛻治療過敏性疾病,用蜈蚣外用治療頸部淋巴結核(瘰疬),以益腎蠲痹丸(骨碎補、熟地黃、當歸、徐長卿、土鱉蟲、僵蠶、蜈蚣、全蝎、蜂房、地龍、烏梢蛇、延胡索、鹿銜草、淫羊藿、尋骨風、老鸛草、雞血藤、蓓草、生地黃、虎杖)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頑痹),以復肝丸(紫河車、三七、紅參須、地鱉蟲、姜黃、郁金、山甲珠、雞內金)治療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以蜘蜂丸(花蜘蛛、炙蜂房、熟地黃、紫河車、仙靈脾、淡蓯蓉)治療腎虛精虧之陽痿,以蛭蟀散(水蛭、蟋蟀)治療前列腺增生,以消瘤丸(全蝎、蜂房、僵蠶)治療惡性淋巴瘤,以乳癌散(炙蜂房、苦楝子、雄鼠糞)治療乳腺癌,以蟾龍散(蟾酥、蜈蚣、兒茶、參三七、丹參、白英、龍葵、山豆根)治療肝癌,以胃癌散(蜣螂、硇砂、硼砂、火硝、?蟲、壁虎、綠萼梅、冰片)治療胃癌,以利膈散(壁虎、全蝎、僵蠶、蜂房、代赭石)治療食管癌等。
國醫大師顏德馨創制龍馬定痛丹(制馬錢子、地鱉蟲、地龍、全蝎、朱砂),用于類風濕、風濕性關節炎以及風濕熱、風濕性肌炎、坐骨神經痛、頸椎病、肩周炎等。國醫大師張琪擬有六蟲湯(全蝎、地龍、穿山甲、烏梢蛇、蜈蚣、土鱉蟲),用以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國醫大師尚德俊創制有四蟲片(蜈蚣、全蝎、土鱉蟲、地龍)制劑,用以治療周圍血管病、骨關節炎、淋巴結核、腸粘連等。國醫大師熊繼柏擬有黃芪蟲藤飲(黃芪、全蝎、地龍、僵蠶、蜈蚣、雞血藤、海風藤、絡石藤、甘草),用以治療痹病日久,氣血瘀滯,經絡不通之肢體疼痛、麻木、活動不利,甚則關節腫大變形,亦可用治中風半身不遂等。
相關臨床報道顯示,運用蟲類對藥治療腎臟疾病有較好療效。如蟬蛻合僵蠶,適用于急慢性腎炎合并急慢性扁桃體炎,既能控制上呼吸道感染,又有降低尿蛋白功效;蟋蟀合螻蛄,能增強利尿消腫作用,對慢性腎炎、腎功能不全的尿少及膀胱麻痹之尿閉均有一定療效;鼠婦合蛤蜊,常用于急慢性腎病使用糖皮質激素、細胞毒藥物所致濕熱內生而水腫不退者,以及難治性腎病綜合征、腎功能不全、水腫不消并有濕熱者;全蝎合蜈蚣,能通絡解毒,多用于慢性腎炎、難治性腎病綜合征等;水蛭合土鱉蟲,能改善慢性腎炎、腎病綜合征、腎功能不全等的高凝狀態,降低血脂、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腎血流量、防止腎間質纖維化、降低尿蛋白,延緩腎功能不全的進展;螺螄合蝸牛,對消除水腫及降低血肌酐、尿素氮均有較好作用。
山西永濟中醫史傳恩有一首家傳的五虎追風散(蟬蛻、全蝎、僵蠶、天南星、天麻,煎服前用黃酒調服朱砂),用于治療破傷風牙關緊閉、角弓反張者。河南安陽中醫馬同長對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有獨到研究,用烏梢蛇、水蛭、地龍、壁虎、蜈蚣、穿山甲等創制了溶栓丸系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