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醫(yī)大師晁恩祥教授
治療過敏性鼻炎臨證舉隅
異味、冷空氣、熱空氣、花粉吸入等可誘發(fā)過敏性鼻炎發(fā)病。為輕者偶發(fā)尚能耐受,重者連續(xù)噴嚏甚至不計時間、不分場所,流涕不止,則令人難堪、難忍,不能不治。
過敏性鼻炎屬于中醫(yī)鼻鼽范疇,鼻鼽在《黃帝內經》中既有此名,其臨床表現(xiàn)為突發(fā)或反復發(fā)作性的鼻塞、鼻癢、連續(xù)打噴嚏或流清涕,以晨起為主,常繼發(fā)哮喘,或哮喘發(fā)作的前兆。究其病因,仍與風邪相關,具有風的特點,晁恩祥教授認為仍當從風論治,常用疏風通竅湯、蒼耳子散,有風寒兼證常加荊芥、防風、蘇葉,有時或加桂枝、或加桂枝湯加味。辛溫之品加蟬蛻、牛蒡子等祛風、疏風之藥合用。如兼有熱象者,可加疏風、清熱解毒之品,常用銀花、連翹、薄荷、菊花、野菊花、金蕎麥等。
鼻為肺竅,為肺之門戶,肺道實為鼻道之延續(xù),“肺為嬌臟”,鼻當為嬌竅。風為六淫之首,風犯鼻,過咽峽,隨之入肺,故風易傷鼻、傷咽、傷肺。病之深淺不同,治鼻治肺側重點不同,但同有治風之理,亦為異曲同工矣。肺主皮毛,風邪犯肺多從口鼻、皮膚而入,臨床常見的風疹、濕疹,晁恩祥教授也常從“風”論治而收效甚佳。總之,見有突發(fā)突止,或發(fā)作性的鼻癢、噴嚏、咳嗽、氣喘、皮膚病變等癥,具有風的特性均可從風論治。
疏風通竅湯
【組成】黃芪30g,白術15g,防風9g,麻黃6g,白芷9g,蟬蛻9g,地龍9g,辛夷9g,蒼耳子9g,五味子10g。
【用法】水煎服。
【功用】固護肺衛(wèi),疏風宣肺,緩急通竅。
【主治】慢性過敏性鼻炎,癥見發(fā)作性地打噴嚏,流清涕,鼻塞,伴有不同程度的鼻癢、眼癢、耳朵癢、咽喉癢、胸悶、流眼淚等。
【方義】慢性過敏性鼻炎多以早晨、吸入異味、接觸花粉為誘因,癥狀突發(fā)突止,常有家族史。晁恩祥教授自擬疏風通竅湯治療慢性過敏性鼻炎,從標本兩方面入手,治標以麻黃、蟬蛻、地龍合蒼耳子散加減以疏風、散邪,治本合用玉屏風散,以補肺益氣、健脾固表;同時方中疏中有斂,合用五味子,而五味子也具補肺氣之功,《本草經疏》載:“五味子主益氣者,肺主諸氣,酸能收,正入肺補肺,故益氣也”。該方標本兼治,效如桴鼓,治療見效后病情不易反復。
【典型病案】
李某某,女性,54歲,2008年9月24日因“反復發(fā)作性打噴嚏、流清涕十余年”就診。
患者十余年前在春天感冒后突然發(fā)作打噴嚏、流清涕,每日早晨起床后持續(xù)十余分鐘,伴有汗出,早飯后逐漸緩解,服用抗過敏藥物治療,天氣暖和后癥狀消失。以后每年春季發(fā)作,持續(xù)2?3個月后自行緩解。近2年癥狀發(fā)作的季節(jié)性不明顯,一年四季均有發(fā)作,常年吸入激素,仍有不斷發(fā)作,誘因不明顯。打噴嚏,流清涕,鼻塞,頭痛,鼻子癢、眼睛癢、耳朵癢、咽喉癢,胸悶,不咳嗽,無喘憋,背部怕冷。食欲好,大便干。舌紅,苔白,脈沉。
辨證肺衛(wèi)不固,風邪襲肺,肺氣失宣,鼻竅不通。
立法固護肺衛(wèi),疏風宣肺,緩急通竅。
處方:黃芪10g,白術10g,防風10g,炙麻黃6g,白芷10g,蟬蛻8g,地龍10g,蒼耳子10g,辛夷10g,菖蒲10g,薤白10g,五味子10g,細辛3g,瓜蔞30g,桂枝10g,太子參15g。
7劑,水煎服,2次/d。
服藥后打噴嚏明顯減輕,持續(xù)時間縮短,無胸悶,五官癢減輕。繼續(xù)服藥1個月鞏固療效。囑病人每年立春后服藥1個月,預防發(fā)作。
特別提示:
由于公眾號平臺更改了文章分發(fā)機制,不按時間推送,而是按權重隨機推送,為了保證您能看到我們的推送,不錯過每一篇好文章和每一次福利活動,請將我們的公眾號設為星標,讓我們每天與好文章相遇,在文章中與國醫(yī)大師攀談!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