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紀檢監(jiān)察報 作者:劉昌宇
立冬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第十九個節(jié)氣。立冬,就是冬天開始了的意思,過了這天后,天氣會更加寒冷。全國各地都有一些過立冬的習俗,這些由來已久的習俗無疑給寂寥的冬天,增添了不少暖意與情趣。
“立冬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這句民諺,生動反映了北方人在立冬這天吃餃子的習俗。緣何立冬要吃餃子?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食物,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在新疆吐魯番竟然出土了公元七、八世紀的一枚餃子,考古學家發(fā)現(xiàn)這枚餃子是韭菜肉餡的。因為餃子與“交子”諧音,子時是晚上十一點到凌晨一點,因此大年三十守歲時,餃子就是必不可少的食物了。而立冬是秋冬季節(jié)之交,吃餃子也是少不得的。天津人則更為別致,他們在立冬這天喜吃倭瓜餃子。倭瓜就是南瓜,南瓜經過風吹日曬充分糖化后,在立冬這天做成餃子餡,蘸醋加蒜吃,別有一番滋味。
與愛吃面食的北方人不同,南方人過立冬更多選擇的是雞鴨魚肉。在我國的寶島臺灣,立冬這天吃“姜母鴨”“麻油雞”“羊肉爐”等葷食是十分流行的。因為南方的冬天往往較北方濕冷,所以,在進補的同時,也通過姜、蒜、辣椒等調料的作用,達到祛濕驅寒的目的。而潮汕人則有“立冬食蔗不會齒痛”的說法,甘蔗是當?shù)貞镜乃?,因此立冬這天,潮汕人多會買上一兩根甘蔗食用。
立冬進補的說法雖有道理,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與健康意識的增強,許多人在立冬這天并不特意吃進補的食物,而是選擇冬泳這種形式來迎接冬天的到來。在運動中過立冬的新民俗,不僅增強了人們的體質,也賦予了立冬新的內涵。
時代在發(fā)展,社會在進步。千百年來,立冬的習俗在沿襲傳承中演變遞進,為歷久彌新的中華文化增添了溫暖的一筆。(劉昌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