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團圓永無缺。”此心光明了,世界便一同光明起來。知行合一的王陽明,文武兼資,德才光耀,栩栩如生地走來。
五集紀錄片《王陽明》3月22日21:20在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CCTV-10)首播,并在優酷獨家網絡播出。本片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宣傳管理司指導,是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中共浙江省委宣傳部重點紀錄片項目,是國內首部系統梳理王陽明傳奇人生和心學思想的紀錄片,該片運用情景再現的創作手法,以今人視角梳理王陽明的人生歷程,闡釋心學思想的演變歷程、核心要義,通過人物故事體察陽明先生“知行合一”“致良知”“明德親民”的思想精髓。全片共五集,每集40分鐘,依次按“溺”、“困”、“悟”、“功”、“明”五個主題切入。別開生面, 以豐富的視聽語言講“活”一代圣人傳奇人生。
一、以穿越古今的演繹,講好王陽明傳奇人生故事,讓圣賢在年輕人心中“活起來”。
因時而興,乘勢而變,與時代同步伐,這是古今中外優秀作品誕生的一條基本規律。王陽明是心學集大成者。 “王陽明的心學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也是增強中國人文化自信的切入點之一。”“我們的古代優秀文化值得自豪,要把文化變成一種內生的源泉動力,作為我們的營養,像古代圣賢那樣格物窮理、知行合一、經世致用。”那么,如何講好王陽明的故事,意義重大,既要彰顯王陽明思想之光,又要創新,吸引年輕人讀懂王陽明,走近王陽明,喜歡王陽明,發揚傳承其精神和思想。這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當代年輕人不喜歡照本宣科,不喜歡講大道理,不喜歡慢條斯理的節奏,不喜歡窠臼。那么,也為貼近年輕人的優秀電視片的創作,打開了面向當下年輕人心理需求的巨大空間。誰能創新發時代先聲,誰能因勢利導、順勢而為,誰就搶占了這一至關重要的輿論高地。五集紀錄片《王陽明》以年輕人為收視主體對象,情景再現,以知名話劇演員辛柏青重新踏入王陽明生命之河的跨時空形式,以“溺、困、悟、功、明”五集的篇幅,兼顧時間線和不同主題側面,立足當下,對王陽明留存的表達內心感想的詩文以及與歷史事件相關的奏疏、文告、書信展開細讀,以豐富的視聽語言建構王陽明一生的心路歷程,緊扣影響其思想體系形成的重要時間節點和事件,講述一代圣人王陽明的傳奇人生。
心理學最重視“涉我”這一概念,讓在幾百年前的王陽明與當下年輕人發生關聯,就是“涉我”,也就是本片的一大特色。觀眾在本片中跟隨青年演員辛柏青的視角,沿著陽明足跡,一步步去認識了解歷史深處的這位圣人。演員辛柏青的眼就是觀眾的眼,演員辛柏青的心又復刻了陽明的心,完成角色塑造的同時,引領觀眾對陽明其人和心學思想有所感悟與理解。
二、沉浸式體會王陽明繼往開來巨大貢獻,彰顯知行合一心學的魅力。
沉浸式體驗就是:帶領觀眾完全設身處地體驗當事者所面臨的一切,使觀眾有一種置身于情景再現的世界之中的真實感覺,時刻面臨此情此景,你怎么辦?怎么應對。帶入感極強。
王陽明 (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該片講述了王陽明自小樹立了“經略四方”之大志,為了淡化殘酷的生存環境,王陽明每天用靜坐的方式讓自己的心靜下來,他問自己“如果是一個圣人處在我這樣的環境下,他如何做?”遺憾的是,王陽明很快發現,儒家圣人系統中的幾位圣人沒有哪位像他這樣倒霉過。中了進士,因宦官專權被投入大獄,四十廷杖險些被打死,挺過來后,貶謫途中被追殺,投江自殺后,沒有死。他找不到人生標桿,心靈備受煎熬,后來通長時間的默想,終于有一天,他突然悟到“心即理”,這就是龍場悟道的八字真言“吾性自足,不假外求”。惡劣的生存環境龍場驛站,王陽明卻和這客觀世界產生感應,他把客觀世界變成了心中的美好,因而簡陋陰森的山洞居住地被稱為“玩易窩”,臨時搭建的窩棚被稱為“何陋軒”。由于該片為年輕觀眾提供了古今關照的沉浸體驗,也讓觀眾隨著辛柏青心理和生理的遭遇和思想的頓悟而跌宕起伏。
該片展示了王陽明歷任刑部主事、貴州龍場驛丞、廬陵知縣、右僉都御史、南贛巡撫、兩廣總督等職,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亂軍功而被封為新建伯,隆慶年間追贈新建侯,謚文成。陽明學立德、立言于一身,是明代影響最大的哲學思想。 憑借知行合一的強大力量,王陽明蕩平了江西、廣西等地多處匪患,平定了寧王之亂。知行合一最大的特點,就是可以快速提高效率,57歲之時,拖著病體奉命出征,一代圣人王陽明終在歸鄉的船中成為生命的不歸客。依依作別“此心光明”的那個孤傲而豁達的身影,辛柏青回到舞臺上,吟誦王陽明“吾心自有光明月”的詩句,大幕落下。
該片成功化艱澀為易懂,化腐朽為神奇,讓一代圣賢和當下年輕人對話,從“五溺”少年到立德、立功、立言的“真三不朽”,世界改變了,人也就改變了。擺脫客觀世界的束縛,不人云亦云,不隨波逐流,一切都以自己內心的良知為判定標準。“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從一心執著于“格物致知”到開創“知行合一”“致良知”宏大心學境界的曠世大儒,從左手執卷講學授業到右手撫劍叱咤三軍的“明代第一奇人”。五百年來,陽明先生和陽明思想被成功演繹,被當下青年人孜孜追尋、細細體認。
三、創新紀錄片“故事化敘述”,審美觀照“言之有物、言之有理”。
這部紀錄片揭示了王陽明在中華文化,尤其是心學對儒家文化發展的重要作用和對當下中國和世界的新啟蒙價值,“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該片對于學術的要求非常高。紀錄片《王陽明》于2019年11月開始籌備創作,前期邀請相關專家召開多次線上線下創作研討會。2020年5月項目正式開機,攝制組克服疫情影響輾轉北京、浙江、江西、貴州等地,于9月初完成拍攝工作。為遵循歷史真實的原則,該片邀請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中國哲學史學會會長陳來,浙江省社科院研究員吳光、錢明,浙江大學教授董平,貴州大學教授張新民,江西師范大學教授方志遠等專家學者擔任學術顧問,創作過程體現了嚴謹細致的治學態度,大大提升了內容的歷史價值和思想價值。
“故事化敘述”是紀錄片創作的一種方式,紀錄片《王陽明》采用演員辛柏青既扮演王陽明,又代表今天的年輕人與王陽明進行跨時空對話,同時,還作為一個采訪者,循著王陽明的足跡,邊走邊看,揣摩王陽明當時的心跡,這種方式,“化繁為簡、好看并看得懂”的效果。故事化敘述而不僅僅是敘述故事,故事化敘述的核心是心學體現出來的“張力”。主創人員主要采用的是邊走邊設問、邊解疑的推進方式,達到疑問——解惑——疑問——解惑的起伏效果,在有意識的引導下始終讓觀眾的心里期待與片子的敘述內容保持同步。審美觀照“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該片更側重構建王陽明這個圣賢人物風骨神氣之美、考據有載、情感與觀眾共通共鳴。
五集大型人文紀錄片《王陽明》,將通過以今天視角回望的形式,用年輕人的心態進行精彩的演繹,以準確的史實、嚴謹的求證為我們全景式揭開王陽明波瀾壯闊的一生,沉浸式體會陽明心學的脈絡,以此為切入點,有力增強中國人文化自信。
(王永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