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玩石
《東坡志林》是一部蘇軾親自撰寫的“奇書”。雖然大多數篇幅短小,由于作者是“學際天人”的大手筆,卻常常是隨手揮灑、涉筆成趣、咳吐成玉,實際上是美學價值極高的散文小品,其中就有《記承天寺夜游》這樣精短美文。這部書開創了明清以來的散文小品的先河。還是來看看蘇東坡玩石吧!宋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蘇東坡因莫須有的“烏臺詩案”,被貶黃州,由湖州一把手降為團練副使,同時被剝奪了簽署公事的權力,成了徹底的“閑人”,他自食其力,躬耕東坡,從此自號“東坡居士”。
閑人有閑人的樂趣。在《赤壁洞穴》一篇小品中,蘇東坡簡單記述了黃州赤壁的方位、傳說、山形、水勢、洞幽,然后寫到了他玩石的經歷:“岸多細石,往往有溫瑩如玉者,深淺紅黃之色,或細紋如人手指螺紋也。既數游,得二百七十枚,大者如棗栗,小者如芡實,又得一古銅盆盛之,注水粲然。有一枚如虎豹首,有口鼻眼處,以為群石之長。”這則短文里,可以看到,蘇東坡多次到那里撿拾奇石,撿的數量多,質量也好。從“古銅盆盛之,注水粲然”看,他更是玩得津津有味。蘇東坡在黃州赤壁,曾經寫出了《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后《赤壁賦》,這樣偉大的作品,這則小品,讓我們看到了他寄情山水、石頭的另一面,也是十分親切、可愛的一面。
蘇東坡玩石三首共賞 |
雙石并序 至揚州獲二石,其一綠色,岡巒迤儷,有穴達于背;其一玉白可鑒,漬以盆水,置幾案間。忽憶在穎州日,夢人請住一官府,榜曰:仇池。覺而誦杜子美詩曰:“萬古仇池穴,潛通小有天。乃戲作小詩,為僚友一笑。 夢時良是覺時非,汲井埋盆故自癡; 但見玉峰橫太白,便從鳥道絕峨眉。 秋風與作煙云意,曉日令涵草木姿, 一點空明是何處,老人真欲住仇池
雪浪石 太行西來萬馬屯,勢與岱岳爭雄尊, 飛狐上黨天下脊,半掩落日先黃昏, 削成山東二百郡,氣壓代北三家村。 千峰右卷佇牙帳,崩崖鑿斷開土門, 嗟來城下作飛石,一炮驚落天驕魂。 承平百年烽燧冷,此物僵臥枯榆根。 畫師爭摹雪浪勢,天工不見雷斧痕。 離堆四面繞江水,坐無蜀士誰與論, 老翁兒戲作飛雨,把酒坐看珠跳盆, 此身自幻孰非夢,故國山水聊心存。 壺中九華詩并序 湖口人李正臣,蓄異石九峰,玲瓏宛轉,若窗靈然,予欲百金買之與仇池石為偶,方南遷,未暇也,名之曰“壺中九華“,且以詩紀之。 清溪電轉失云峰,夢里猶驚翠掃空。 五嶺莫愁千嶂外,九華今在一壺中, 天池水落層層見,玉女窗虛處處通, 念我仇池太孤絕,百金歸買碧玲瓏 蘇軾,是一位嗜石成癖者,是中國賞石史上米芾以外最富傳奇色彩的藝術家,他的貢獻主要在于實踐,賞石、玩石風格就與他闊達磊落的性格一樣,他的“雪浪齋”里,有山水景觀石、紋理石、色彩石、抽象石等。他隨興所致,隨興賞玩,沒什么拘束,不受任何影響。在湖北黃州任團練副使時,就在齊安江上用小米餅換取當地孩童下水撈取的個形奇異的石頭,共298枚可愛的美石。 他收藏了許多奇石,并多有詠石詩文,如“雪浪石詩”、“雪浪齋銘”、“雙石詩”、“壺中九華詩”等。他在定州所得的黑色雪浪石,圖像早已刻入《素園石譜》,原石亦保存下來,在乾隆時被重新發現,遂置于定縣眾春園內。原石為黑底白脈,中含水紋,很像白色的水在流動而呈波浪狀,故稱“雪浪”,而畫面石底卻是白色的,石上只有幾點黑色和一些曲線,所置的盆內盛水則波浪起伏,色彩暗重。石質變黑為白,是他按照詩意有意作出的變動,蘇軾《雪浪齋銘》有句云:“玉井芙蓉丈八盆,伏流飛空漱其根”;《雪浪石詩》又云:“老翁兒戲作飛雨,把酒坐看珠跳盆。”乾隆題詩亦強調:“沃之以跳珠沫,翠影仿佛浣花村”;“雪從天上降,浪從海面生”。張若靄和詩也稱:“荒林下馬地沒跡,汲泉愛看珠跳盆。” 蘇軾的“仇池石”,本是表弟程德孺送給他的一塊綠色英石,當時宦途失意的蘇軾卻想到了一個夢,即不久前任穎州知州時,曾做夢到過一處洞府,榜書“仇池”,醒后打聽才知為道教十六洞天之一“小有洞天”的余脈,杜甫在《秦州雜詩》中曾提到:“萬古仇池穴,潛通小有天。”蘇軾由石聯想夢,遂取名“仇池石”,視之為“希代之寶”。 他遇“壺中九華”時,欲百金買碧玲瓏而未果,成了“念我仇池太孤絕,尤物已隨清夢斷”的遺怨。
|
|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