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的觀點是,AI是工具,核心是我們個人的成長,讓工具為我們服務,而不是我們圍著工具轉。
對待工具,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做個完整的人
有好幾個小伙伴報我的IP合伙人,錢都轉過來了,我跟他們語音交流后,退還給他們。
他們目前的認知,自身條件,還不適合進合伙人,先投入100塊錢,在陪伴群了解是更好的路徑。
很多人對IP還是有誤解,這里解釋下。IP含義(intellectual property) ,是智力成果,它不是一個靜態的標識,而是一個有持續發展空間、持續想象空間、持續內容空間的生命符號。
我們的微信昵稱,頭像,簽名,群里說的話,朋友圈發的圖片,線下交流的神情,語氣共同譜寫這個生命符號。
就像我這個頭像,經常在群里出現,如果還能輸出一些有價值的信息,就會成為這個群里的IP。
所以,IP并不在于粉絲量,而是你在某個圈層的影響力和認可度。
為什么這兩年個人IP這么火呢?
因為個人IP是財富的杠桿和蓄水池,做IP有兩大收益:
1、你若上班,哪怕IP沒有賺大錢,跳槽時把你的賬號一亮,絕對是加薪的重量級籌碼。
2、你若創業,IP只要做起信任感,獲客的成本很低,成交轉化卻很高。
但有些人為了成交,為了賺錢,扭曲形象。做個人IP不要用哈哈鏡,千萬不要塑造一個你駕馭不了的角色
要用放大鏡,找到你的亮點,找到你的特質,通過自媒體,AI工具,放大你的這個特質。
在推特看到馬斯克帶娃的照片后,我就想起了科幻作家羅伯特·海因萊恩,對完整的人的描述:
一個人應該能夠給孩子換尿布、計劃一次侵略行動、殺豬、駕駛飛船、設計建筑物、寫詩、做會計賬目、砌墻、接合斷骨、照顧臨終的人、執行命令、下達命令、與人合作、獨立行動、解方程式、分析一個新問題、施肥、編程、做一餐美味的飯、高效地戰斗、勇敢地死去。
專業化是為昆蟲準備的。
個人做IP,維度應該是豐富的,多元的,這才是AI時代最核心的能力,也是財富的杠桿和蓄水池。
你好,我是大輝,行為設計師,著有《直面不確定性》,原創文章全網訪問超1000萬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