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月晚上跟「行為設計師」訓練營的同學交流,占用了寫公眾號的時間,發篇以前的寫好的模型庫存。
護城河是企業的一種結構性競爭優勢,能夠使企業長期保持高資本回報率,避免競爭對手模仿或復制。護城河能夠保護企業安全,幫助企業迅速擺脫困境,也能幫助投資者增強自律,減少損失。
投資人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最早提出了護城河,他說,在商界,我尋找由「護城河」保護的牢不可破的經濟城堡。他還將自己的選股秘訣總結為「護城河理論」,他認為,找到那些有堅固護城河的企業,購買它們的股票,并長期持有,就能獲得超額收益。
我們從兩個方面來理解巴菲特口中的護城河:
第一,護城河是一種長期優勢,能持續創造價值,競爭對手很難模仿或超越。
第二,這種優勢有多個來源,比如地理位置和自然資源優勢,也可能需要長期積累,比如專利技術和運營網絡。
護城河有很多種,我們可以將它們分成四類,分別是無形資產、轉換成本、網絡效應和成本優勢。
第一類護城河是無形資產,它們沒有實物形態,表現為某種技術或法定權利,像品牌、專利、法定許可等。人們說大學之大,不在于大樓,而在于大師。無形的,看不見的資產要比看得見的更有競爭力。
品牌雖然看不見,但強大的品牌有定價權。比如在鉆石行業,等級、凈度、克拉數等基本指標相同的的鉆石,蒂芙尼(Tiffany)要比其他品牌貴一半左右。蒂芙尼的空盒子也可以賣到250美金一個,這就是品牌的力量。
同時,品牌還能減少搜索成本,讓用戶一想到品牌,就信任產品質量,愿意購買它的產品。
第二類護城河是轉換成本,用戶轉換成本越高,護城河就越寬。想要搶到轉換成本,一定要在范式轉移(Paradigm Shift)的時間線起點,比如 Oracle、SAP、蘋果,都是在一開始的時候新范式,定義了接口和文件格式,于是鎖定轉換成本。
從蘋果手機換到小米手機,就需要高昂的轉換成本,比如要同步通訊錄、照片文件等數據,還有一些軟件只有蘋果才有,小米的安卓系統沒有。小米打造智能家庭,就是構建自己的護城河,當家里的冰箱、掃地機,手機等多個電器形成了一個網絡后,想用其他品牌的掃地機,可能無法兼容,轉換成本就很高。
第三類護城河是網絡效應,網絡效應指的是在一個網絡中,當新的節點不斷加入時,網絡會變得更有價值。建立在網絡基礎上的企業容易形成壟斷,讓企業獲得強大的競爭優勢,企業一旦形成網絡效應,競爭對手往往很難超越。
越多的人使用滴滴拼車,拼車價格就會越便宜,這也就是網絡效應當中,越來越多用戶加入的好處。
我們經常使用的微信,就具有網絡效應。假設現在有一個通訊軟件,它的功能、體驗等各方面都要比微信好,你下載安裝后,發現根本沒有用,因為你的朋友都在微信上。
最后一類護城河是成本優勢,成本優勢指的是產品的單位成本要比同類低。同樣的價格賣,人家利潤少,你利潤多;人家保本,你有利潤;人家虧損,你還能保本。
美國有一家名叫達登的餐廳公司,擁有多家海鮮店。雖然它的規模不是市場最大的,但它擁有一個龐大的配送網絡,這個網絡為北美大陸650家餐廳供應新鮮的海產品,因此它的海產品成本要比其他公司低。這就形成了優勢,成為競爭對手無法超越的護城河。
俗話說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一個企業要持續獲得利潤,就得打造護城河,防止競爭對手進來將價格拉平。如果一個企業擁有了無形資產、轉換成本、網絡效應和成本優勢四類護城河中的一種,這個企業的競爭優勢就具有可持續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