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春,南方從春節(jié)時分開始,江南春來早,二月江南草長鶯飛的時候,江南春鮮已是百姓餐桌的佳肴,可謂吃春。而此時北京還是寒風獵獵,只能說是咬春:一張薄餅,夾裹著醬肉和豆芽、雞蛋、粉絲點綴著幾根翠綠春韭炒成的和菜,吃下去,算是完成對立春的紀念。
晚雖晚了點,吃還是要吃的。不過老北京的春鮮,多是一些野菜或是樹菜,與溫暖濕潤的南方菜蔬是不能比的。北京的野菜有薺菜、野莧菜、面條菜、馬齒莧、花椒葉,樹菜則有香椿、榆錢兒、柳芽、杏葉等,涼拌、做湯、做餡、煎炸幾種方式烹制后,成為北京人吃春的佳肴。這些年南北交通發(fā)達,人員往來頻繁,北京人吃鮮、吃春的內容也有了很大的變化,不僅時間上已幾乎與江南同步,內容上卻還比江南多一些。這是因為南方有的北京第二天就能有,各地的風味餐廳也讓當?shù)禺敿镜臅r鮮在第一時間出現(xiàn)在自家的菜單上;而北京的柳芽、棗芽榆錢這類吃食,南方人不吃,反而讓北京的春鮮多了些內容。
乍暖微寒的春雨飄灑在江南的阡陌,泛綠的江水浸潤著田野的綠色,小花開了,泛著脈脈的清香,活色生香的春色里,綠油油、水靈靈的春菜,悄悄長成了,帶著露珠、帶著新綠,把那份獨有的新鮮脆嫩源源不斷地送到人們的餐桌上。
蝦籽春筍獅子頭:揚州獅子頭四季不同,秋冬加入蟹粉,春天加入春筍。依舊是肥四瘦六的五花肉,依舊是細切粗斬制作方法,春筍混在肥美的肉粒中一起蒸熟再放到雞湯里清燉至酥,肉粒酥化滑潤,筍粒脆鮮腴美,春筍的加入,減低了油膩,增加了口感,湯味清鮮、 筍嫩鮮美,獅子頭肥而不膩。尋常的獅子頭便有了不尋常的春的氣息。
薺菜炒年糕:年糕切片飛水,薺菜飛水切碎,熱油炒薺菜,下年糕用少許雞湯煮一下,勾薄芡打明油,薺菜翠綠,年糕雪白,成菜色澤艷麗,清香適口,很江南,很清鮮。
菜薹咸肉煮河蚌:河蚌春天最肥,菜薹春天最甜,咸肉煮成濃湯多了幾分鮮肉沒有的醇鮮味道。肥、甜、鮮、醇混搭出腴美肥厚的滋味,菜薹的清甜中多了幾分油潤,蚌肉的鮮嫩透出縷縷清鮮,喝口湯,香味醇厚,吃片肉,咸淡相宜。
芥菜炒春筍:薺菜、春筍清鮮至極,要想去其寡淡的口感,一定要有動物性脂肪的加入。豬油濁膩,便有了雞油的登場。春筍去掉粗糲部分切片,薺菜焯水后壓干水分涼切碎,下雞油快火煸炒至熟。點黃酒、胡椒粉提味即成清鮮美味的薺菜炒春筍。入口,春筍脆嫩,薺菜鮮美。
馬蘭頭冷拌口蘑:這是一道在江南名菜香干馬蘭頭的基礎上的創(chuàng)新之作,南地春鮮和北地蘑菇的奇妙組合。口磨香味濃重,馬蘭頭細嫩清香,白豆干的加入豐富了口感的層次,在滑糯、脆嫩中有了微硬的質感。口味清香,蘑菇潤滑,豆干糯滑有質感。
江南水芹炒香干:炒香干也是“素”炒,除了一點油、鹽,幾乎不加別的作料,要的就是水芹和香干相混的那份自然清香,食后唇頰格外清爽。水芹在炒之前,最好是在清水中浸泡一會,這樣可以更增加其的鮮嫩,炒的時候則需要旺火,出鍋之后保持鮮嫩挺拔,要是火大了,那就很難吃了。清爽的水芹加上淡香的香干,也算是相得益彰。成菜簡單,追求本味,但往往是這樣的食物更叫人長久地迷戀。
腌篤鮮:這是一道湯菜,江浙一帶春季的應時菜品。就是鮮肉咸肉燉春筍。腌是咸的意思,鮮指的就是鮮肉和春筍的鮮,篤是吳語中的象聲詞,湯水微微開鍋鼓起小泡那種“篤篤”的聲音。選新鮮春筍與鮮肉一起中火燉至肉質酥爛,油脂完全和湯水混合成濃濃的白色湯汁,成菜湯汁濃白醇厚,鮮肉酥肥腴化,春筍清香脆嫩,口味咸鮮,鮮味濃厚。
秧草:學名叫苜蓿。我國北方有一種紫苜蓿,花紫色,是最好的牧草,人不食用;另一種在長三角生長的叫南苜蓿,花黃色,故又叫金花菜、黃花菜,也有叫草頭。
揚州一帶在大田成片種植做基肥之用,故揚州人叫它“秧草”。秧草可以鮮吃,第一茬新芽嫩葉味道最好,不僅鮮美程度最高,而且由于是越冬生長,其營養(yǎng)成分也特高,它含的Vc超過白蘿卜三倍。吃時用旺火素油爆炒,也可以配筍片筍絲,不配葷肉,味極嫩鮮。秧草產(chǎn)量大,吃不掉的秧草洗凈陰干后用鹽稍加搓揉放入瓶中腌制,一周后就能吃了,而且久貯不會酸腐。長江下游愛用秧草燒河豚,據(jù)說是因為秧草有解毒的作用。
薺菜:“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辛棄疾的詩句是關于薺菜最美的詩。早春時節(jié),薺菜剛剛鉆出,緊緊地貼地面,細小的很容易被忽略掉,一個個堆在一起,才發(fā)覺其并不細小,翠色喜人。也有莖葉中帶一點紫色,放到水中焯一下,就是滿目翠綠了。吃薺菜要先腌一下,這樣處理后,無論是做冷菜還是做餛飩、做湯圓都很清鮮適口,炒年糕、炒春筍也不錯。
水芹:水芹中富含多種維生素和無機鹽類,其中以鈣、磷、鐵等含量較高,具有清潔血液、降低人的血壓和血脂等功效。水芹的生長期較長,秋冬春都可以隨時采收,初春時節(jié)最鮮嫩名貴。既可以涼拌食用,也可以與其他葷菜炒煮,亦可做海米熗水芹、水芹炒肉絲、水芹羊肉餃、水芹拌花生仁等。江蘇沿江地區(qū)年夜飯中必有一道菜“路路通”,就是用水芹制作,取其生于水中,四通八達之意。
蘆蒿:別名蘆蒿、蔞蒿、水蒿、柳蒿等。蘆蒿并非只有南京才有,但是南京的蘆蒿是最有名的,南京人提到蘆蒿也是頗為自豪,而南京又以八卦洲的蘆蒿最為有名。宋代蘇軾詩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說的正是此物。做蘆蒿需要的是一份精細,一斤要掐掉8兩,單剩下一段干干凈凈、青青脆脆的蘆蒿稈兒尖。炒香干也是“素”炒,除了一點油、鹽,幾乎不加別的作料,要的就是蘆蒿稈兒尖和香干相混的那份自然清香,食后唇頰格外清爽。蘆蒿在炒之前,最好是在清水中浸泡一會,這樣可以更增加其的鮮嫩,炒的時候則需要旺火,出鍋之后保持鮮嫩挺拔,帶著春天清新的氣息。
春筍:竹筍一年四季都有,春天破土而出的嫩筍就是春筍了。竹筍中,冬筍和春筍的味道最美,二者的區(qū)別是冬筍藏在土里,春筍長出了地面。因氣候原因,春筍上市從兩廣、福建慢慢地從長江流域北上,到了陽春三月,就是春筍大量上市的季節(jié)了。竹筍被《閑情偶寄》的作者李漁譽為“蔬食第一品”,“能居肉食之上”。春筍的做法很多,吃法很多,炒、燒、煮、煨、燉等皆可。
宜葷宜素,葷素百搭。素食清雅脆嫩,與各種肉類配搭制成菜肴,滋味愈發(fā)鮮美腴潤;春筍肥壯,部位不同吃法也有區(qū)分:嫩頭或清炒或涼拌,吃其清嫩;中間部位切片可炒可燒,嘗其脆爽;根部稍老切塊與肉類原料燉、煨,取其腴美;還可發(fā)酵制成霉筍、酸筍,燉食別有風味。
菜薹:有多種,最著名的是武漢洪山的紅菜薹,廣東地區(qū)叫做菜芯,是青菜抽了薹上面有了菜花,吃食取其嫩莖。揚州一帶的菜薹是青菜長到一尺來高時未開花抽薹的莖葉。揚州當?shù)卦诖汗?jié)后上市,做法多是用它燒河蚌,或與咸肉炒了吃。這種菜薹和吃法在長江下游江南一帶常見,也是這一地區(qū)春天常見的家常菜肴。
春韭:早春上市的韭菜即為春韭,葉片泛著淺淡兒清新的綠色,細嫩幼小,看著就惹人愛憐。春韭品質柔嫩多汁且鮮美,是春天人們提味增香的佳品。食家評論,春韭以第二茬最為美味,此時的春韭根部泛紅色,葉片只有兩三葉。
慈姑:是南方常見的、物美價廉的一種水生植物。慈姑富含淀粉,可當糧食充饑,舊時有“救荒本草”的美名。
水塘池邊撒種便長,一株可結十幾個果實,有如慈母撫育孩子,故得名“慈姑”。肉質滑嫩,稍有苦味,入菜多為紅燒、快炒和燉湯,風味獨特。每年8月上旬種植,12月底至來年2月采收上市。所以說這個季節(jié)吃它是最好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