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什均衡:如何在企業管理中運用博弈論
眾所周知,團隊就是由每一位個體員工和管理者個體組成的共同體,該共同體能夠集中每個個體的知識、智慧和技能優勢,促進個體之間的高度互補與工作協調,并形成團隊優勢解決問題,實現共同目標。
而納什均衡則是指博弈、對策和游戲中的一種情形,一種給博弈、對策和游戲對手的最佳選擇,自己的最佳選擇,即每個人都從利己的角度出發做出最佳選擇。
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策略,而不考慮社會福利或其他對手的利益,這種策略組合由所有局中人的最佳策略組合構成,在缺乏有效外力推動的情況下,沒有人會主動改變自己的策略以便獲得更大利益。
在團隊管理中,如果團隊成員之間的選擇是在非完全信息對稱的情況下做出的,則團隊建設就很有可能遇到納什均衡。
納什均衡理論講的是在一個有多個參與人的策略組合上,任何參與的單獨個體改變策略都不會得到好處。并且只要所有人都不改變策略,就沒有人會改變自己的策略,這樣的策略組合就叫納什均衡。
相似的競爭對手總會具有相同的策略默契,最后達成互相制衡的經營狀態。這就是存在于經濟學中的“納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理論,以世界著名的數學家、經濟學家約翰·納什(John Nash)命名,也叫作“非合作博弈均衡”,被廣泛運用在經濟學、計算機科學、演化生物學、人工智能、會計學、政策和軍事理論等方面。
上面的理論聽起來似乎有些晦澀,那我們舉個經典的例子。
舉例
有兩個小偷A和B,他們以私闖民宅、聯合犯案的罪名被捕。警方把這兩名罪犯分別安排進兩間審訊室內,給他們提供了一種組合策略。
如果有一方坦白罪行,交出贓物則兩人都被判為有罪;如果兩方都坦白則兩方都被判為有罪,二人都會被處以8年有期徒刑;有一方坦白,一方抵賴則抵賴一方因妨礙公務罪增加2年刑期,坦白一方因有功立減8年刑期,直接刑滿釋放;二人假設都抵賴,因為警方證據不足則二人只會被監禁1年。
這就是著名的“囚徒悖論”在這種博弈環境中,最優的選擇是雙方都抵賴。
但是從心理角度來看,在這個策略中的每個人都會擔憂對方是否會選擇出賣自己。按亞當斯密的“理性經紀人”假設,市場經濟中的人都會選擇利己主義作為出發點。
納什均衡是沒有價值判斷的,它不告訴你這個結構是好還是不好,它只告訴你如果每個人都選擇自己認為的最優行為,會造成什么樣的結果。
當然了,如果我們主觀上給納什均衡本身加一個價值判斷的話,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不好的。筆者要講明一點,可能有好的納什均衡,也有不好的納什均衡。
什么叫好的納什均衡,什么叫不好的納什均衡?取決于我們用什么標準來衡量。
傳統的經濟學里,我們會用社會福利函數,或者帕累托效率標準來衡量,如果這個制度達不到帕累托均衡。我們說這是不好的納什均衡,達到了就是好的。
企業中的管理者,如何制定可供團隊穩定發展的策略,關系到企業的生死存亡。運用博弈理論,為管理者提供了新的管理思路,打造雙贏乃至多方共贏的局面,才是未來社會進步發展的戰略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