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是需要根系來供給營養,維系生命的,離了根,活不了的。
人呢?人也是有根的,特別是男人,尤其是中國的男人,是講究根的。
動畫片《金剛葫蘆娃》里的《葫蘆兄弟》的主題曲:葫蘆娃,葫蘆娃, 一根藤上七朵花... ...三國時期,當曹丕意欲置曹植于死地時,曹植悲愴之余吟出了那首流傳千古的《七步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這些都在說一個“根”的問題。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出生的男孩,名字里面有“根”字的很多,國人在給自己子孫后代起名字時,是有頗多講究的。比如輩序的排列,比如字里包含某種寓意、某種期望等等。
排列輩分就是一種根系的發展,代表香火血脈的延伸。受遠古祖輩傳統文化的影響,不可否認,男性是占主導地位的。
眾所周知,很多民間絕藝(技)相繼失傳,一方面是因為現代工業造成,另一方面是因為傳統傳男不傳女的觀念造成的。祖輩人總認為,女孩遲早是要嫁人的,所謂嫁出去的姑娘潑出去的水,覆水難收,潑出去的水能收回來嗎?不能!同理,嫁出去的姑娘就是別人家的人了。
古人云:不孝有三,無后為大。沒有子嗣后代,斷了祭祀祖宗的香火,是愧對列祖列宗的。因此,作為傳宗接代延續香火的具體責任,就是生個男孩。
早年老家有個鄰居,夫婦倆連續生了八個孩子,都是女孩,十分沮喪。在農村,如果沒有兒子,是會被人背地里譏笑的。老倆最后拼了老命又生了一個,總算是個男孩,取名“小九”。至此,男主人總算放下了一塊石頭,覺得可以向列祖列宗交代了,一脈香火傳了下來。
南山有個老三,我稱呼老表,其小兒子連續生了三個姑娘,孩子太多,撫養有點困難,無奈將第三個女兒送至女方娘家。后堅持不懈,皇天不負有心人,終于第四胎是個男孩,全家欣喜不已。
倘若小孫子回老家,老三態度比平時對待另兩個孫女要親熱好多,口袋里揣幾顆糖塊兒,下地干活也騎著三輪車帶著,一路爺孫倆歡聲笑語不斷。孫子難得回鄉下,一切都覺得好奇,不停地問爺爺,爺爺也不厭其煩地回答,時不時冒出一兩句黃話葷語。
有些話,他也只能對小孫子說。
男人有根,女人則如浮萍。女人嫁人后,便依了夫家,從此生是夫家人,死是夫家鬼,為夫家勞神操心,盡心全力。
我的奶奶就是這方面的代表,她十幾歲嫁給爺爺,寡居了半輩子,卒年九十三高齡。本為女人,但她卻對她的孫女不感興趣。
母親生下大姐,奶奶幾乎不管不問,用我大姐的話說就是幾乎從來沒有抱過她,她似乎對劉家所有的孫女都不是很關心,卻對孫子格外疼愛。興許是沾了是個男孩的光,她對我憐愛有加,我從小就知道,她特喜歡我。
女人重男輕女尚且如此,男人似乎更甚。
父親在世時,應酬頗多,常帶上我,在酒席桌前,讓我立于其兩腿之間,時不時夾一筷好菜喂我,甚至喝酒喝到高興,將盛滿烈酒的酒盅端到我的唇邊,讓我抿一口。這些溺愛舉動,是我的姐姐們無法享受的,因為我是男孩,她們是女孩。
三十多年前,一首《我的中國心》被香港藝人張明敏唱火大江南北,除卻政治因素外,其迅速火爆的原因,應該有一核心內容,是說香港的根在中國大陸,她是有根的,樹高萬丈也不能忘了根。
試想一下,如果換成一個女藝人演唱這首歌曲,則未必有這么火。這是真的,有些東西,還必須是男的來完成。
“大丈夫坐不改姓,行不改名”,這應該是男人響當當的誓言了。男人生下來就被賦予了使命擔當,長大了更是要頂天立地,因為你背上有脊梁,腳下有根!
以下文章,點擊標題可以直接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