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山陰張侯,生于九零年,當代青年思想家、作家、評論家、歷史學者,做過編輯和咨詢,寫過小說和散文)初中時,剛開始學英語,在第一節課上,英語老師簡單作了自我介紹,然后就開始洋洋灑灑地強度學英語的重要性。“英語是全世界通用的語言”“全世界的廣播節目中,百分之六十是用英語播放的” “全世界每年出版的報刊雜志中,50%以上用英語排版”,“不懂英語,就是21世紀的文盲”……至今,我還記得,當年,微胖的女老師在課堂上大講特講英語重要性的那些場面。老師試圖以此激發我們的英語學習興趣,而在她看來,激發學習興趣的最好方法,就是“讓你覺得學這個東西很重要,非常重要”。整個初中三年,我們都在簡陋的教室里,聽這位老師用一點也不標準的發音,一邊講授語法,一邊時不時地向我們灌輸“在21世紀,英語非常重要,你們必須學好”的觀念。為了考試而學習,自然也是一種努力,但所謂學習興趣并沒有激發出來。后來,在興趣驅使下,我在網上自行看了一些英語電影和紀錄片,才知道初中老師的發音有多不標準。她的英語,大概只有中國人能聽懂;確切地說,只有在我們那個初中能聽懂。中學畢業時,我就不斷思考:為什么這么努力、這么恨鐵不成鋼的英語老師,卻完全沒有激發出我們的學習興趣?多年以后,隨著工作和閱歷的增長,我才明白:激發一個人學習興趣的最好方法,就是讓他覺得“這個東西很美,值得你去學習,去感受”。當年,英語老師想激發我們的學習興趣,其實只說一句話就行了,那就是:英語是一門非常美的語言。沒有人能拒絕美。對美的追求,是人類進行任何學習和創造活動的原動力。齊白石木匠出生,沒有接受過嚴格的藝術教育,無非是恰與當時的繪畫改革相契合。他活得夠長,大浪淘沙洗凈中年時題材駁雜的弊病之后,他的風格逐漸定性,當他把農民的拙樸的泥土氣息帶入毛筆筆尖飄逸絕俗的世界里時,對于美缺乏感知力的我們看了之后,就以為那是藝術。齊白石說過,畫“貴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則媚俗,不似則欺世”。很明顯,齊白石的藝術高度(如果他的作品能談得上藝術高度的話)沒有脫離“中庸”的窠臼,所謂“似與不似”之間,無非還是在追求一種中間態。把他的理論再升華一點,就是很多人都聽過的那句話——“大俗即是大雅”。實際上,俗就是俗,雅就是雅。當然俗和雅確實不是完全對立的,但要說“大俗即是大雅”,就屬于典型的缺乏邏輯的邏輯,沒有道理的道理了。齊白石的畫作,算不上是真正的藝術。藝術的價值在于創造,而不是再現。這就是為什么,再清晰的照片也只是照片,而不是藝術,而一幅看似啥也沒畫的抽象畫,卻能被稱為藝術品。美,只有在創造中才能體現出來,而不是在再現中體現出來。我們傳統的中國畫,沒有纖豪畢顯的超寫實主義,也沒有完全無法識別的純抽象畫,這兩種,我們都不太喜歡的。可惜,有時候,所謂的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無非是“只有中國人喜聞樂見”。藝術家大多生不逢時。古今詩詞無數,以悲入詩,數不盡數。以歡入詩,能有幾人。蝦不在水,游在水中。桃不在樹,結在樹上。菜不在土,長在土里。看畫的人,有三種心境,此三種心境不分高下,只是情境不同。第一種,畫的越逼真為好,越像越好。看的是畫的作品的肉身。無數人停留在這一層,也是人的正常反應。這種畫,大多討巧,參加畫展,一定是被大眾夸的最多的。第二種,畫得太像了,沒什么意思,看不出東西了。看的是作品的趣味。這種多半出自名家之手,多數足以開宗立派,顯現個人風格了。第三種,通過畫作本身,創造出一個世界,在這個世界里,一切都是創作者的表象,仿佛一切都沒有真實發生過。即使描繪某個真實場景,也要力求捕捉從生活視角下捕捉不到的東西,剔除了一切真之后,剩下的就是美。美,既是抽象的,也是可感的。你不知道美是什么,但你能感受到美。正如人們不知道什么是死亡,但人們可以感知死亡。這種就是是大師級別了(達芬奇、提香、高更、馬蒂斯、梵高、達利大多在這個層級,列賓等現實主義畫家則要低一個檔次)。藝術家、哲學家,對社會有深度思考的人,大多也在這一層。我終于發現中國文化沒有斷ceng的秘密了:原來,每當中國文化遇到外來沖擊時,總有人念念不忘強調中國文化的獨特性。殊不知,任何文化都是獨特的,區分一種文化和另一種文化的邊界,正在于獨特性上。事物的價值并不體現于獨特性,而是體現于創造性。何況,中國文化的獨特性不宜過度夸大。事實上,傳統中國人所沾沾自喜的文化,無論是書法、繪畫、玉石、醫學,還是中庸、道德、倫理、家族,世界其他民族也都有,很多還比中國人發展得更好。玻璃原本是古埃及人發明的,傳承創新于歐洲中世紀時期,如今已成為全世界人民都喜愛使用的重要器具。相比之下,即使那些認為中國文化非常優越的中國人,也是用玻璃杯喝水飲酒,又有誰會捧著青銅器杯子喝酒呢?(既然他們認為中國文化非常優越,為什么自己不身體力行,使用中國人自己老祖宗發明的東西來生活呢)和玻璃造型相比,青銅器易生銹、太沉重,而且造型也稍顯粗獷,缺乏晶瑩剔透的精致感,遠遠談不上有多美。大概我們的祖先也知道這一點,所以商周的青銅器一般只用于祭祀,活著的人是極少使用的罷。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