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15日,耕讀大學團隊、酵道孝道團隊、關頭村三親社區團隊以及施永青基金(香港)北京代表處,一行12人,開始了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為期8天的三江源草原行。
16日凌晨,團隊到達青海省玉樹州甘達村。雖是凌晨,村長和村支書卻一直在等待大家。夜空下到來的我們,受到了村委的熱情接待,每一位客人都收獲潔白的哈達。
2010年玉樹地震中,甘達村遭受慘重破壞,整村搬遷。在政府以及社會各界的援助之下,十年后的甘達已成為玉樹標桿。村民渴望吃到新鮮健康的蔬菜,而耕讀大學團隊的到來,正是要解決村民在自家門口吃菜難、吃到好菜更難的問題。
16日上午,我們跟隨村領導和三江源協會的志愿者們先后參觀了甘達利眾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青稞面粉廠、服裝店、宴客廳、三江源生態環境保護協會工作站、村小學、新建寺院等地。
了解甘達村概況
下午,耕讀大學有機種植專家劉小平老師全方位介紹了高原溫室有機蔬菜種植的理念與技術。他表示,高原雖然缺乏肥沃的土壤,但這是可以培養的,而這里充足的陽光、干凈的水源以及未受污染的環境卻是種植蔬菜得天獨厚的優勢。但需要警惕的是,如果溫室蔬菜種植在高原大面積鋪開,必然會嚴重影響當地的生態環境。畢竟,高原上薄薄的土層是上億年才形成的,后人的開發利用,一定要以保護生態為前提。這是耕讀大學一直以來的信念——人與自然共生共榮。緊接著,耕讀大學團隊實地考察,為甘達村大棚種植提出更加切中肯綮的建議。
劉小平老師指導村民
17日上午,耕讀大學執行校長賀建增老師分享了全域有機理念,特別強調垃圾分類和循環利用問題。日常生活垃圾可分為四類:可回收物、有機廢棄物、有害廢棄物和其他廢棄物。幾類垃圾分別處理,最終可以從源頭減少污染。達到源頭減少污染的辦法還有很多,比如用無患子、皂角、茶籽粉等生物制品代替洗衣液、洗發露、洗滌靈等,這些生物制品既能買到,又能自制,通過合作社銷售還能影響附近其他村莊村民減少日化用品帶來的環境污染,同時保護身體健康。
賀建增老師分享全域有機理念
接著,三親教育踐行者李冰老師分享了她在甘達村小學參觀后的所思所感。通過和村委溝通,李冰老師了解到,現在當地基礎教育普及工作做得比較好,但是基本沒有考上好大學的孩子,畢業之后高不成低不就的情況非常普遍,這些年輕人既無法在城市好好生活,又無法回到牧區。她認為從小培養孩子們親情、親鄉土、親自然的情感特別重要。修德開慧是基礎,有了這樣的基礎才能更好的學藝。西藏這片土壤充滿生機,人們與天地、山水和諧相處,對牦牛(毛、肉、骨、奶、糞)的充分利用,無不顯示出牧區生活的獨特性和濃厚的天地合一之情。李老師建議學校去掉塑料草坪,替換成本地的草皮或者石頭。還建議班級內部增加藏族傳統玩具,盡量減少使用塑料玩具。另外對于課程時間安排和教材的高效學習,老師們也進行了探討。甘達村小學校長尼瑪,非常認可三親理念。會后,他帶著學校的老師一起開始學習三親2020全年線上課程。
李冰和村小學老師們做分享
下午,剛從西藏日喀則趕來的酵道孝道團隊分享他們的環保理念,以及酵素在全國各地城市、鄉村的垃圾分類工作中的杰出表現,最后實際演示了環保酵素的制作過程,村民們熱情參與, 興致盎然。
酵道孝道團隊指導村民做環保酵素
本次交流之后,甘達村很多村民甚至放棄一年一度挖蟲草的時機,馬不停蹄地修建蔬菜大棚,而孩子們也動員起來,撿拾散落在河谷間的垃圾,為保護自己的家園默默努力。
甘達村民緊鑼密鼓修大棚
孩子們正在撿垃圾
“山干凈,水干凈,人心干凈”,這是甘達村民在追求美好生活的過程中永不褪色的宗旨!
18日上午,應卓巴倉發起人扎多老師的邀請,耕讀大學、關頭村三親社區以及酵道孝道團隊的老師來到治多縣卓巴倉服務中心。
“卓巴倉”意為“牧人之家”,是扎多老師的夢想,也是在外漂泊的牧民的家園,未來更是全生命教育的大本營,為人與萬物和諧共存貢獻自己的力量,這與耕讀大學全域有機的生態文明建設理念不謀而合。治多縣卓巴倉中心的房屋建造全部為傳統夯土建筑,扎多老師深入解說了這個傳統建筑的建造過程。其中的每一塊磚、每一片瓦、每一根木頭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是他用心從朋友及周邊被拆房屋上收集起來并加以循環利用的,希望用傳統無污染的夯土技術配合現代科技打造一個能夠包容全人類乃至所有生靈的卓巴倉理念交流中心。
正在修建中的卓巴倉
在這里,劉小平老師實地指導卓巴倉志愿者們種植溫室有機蔬菜,通過一下午的時間,大棚內煥然一新。
劉老師指導卓巴倉成員種植有機菜
煥然一新的大棚
19日上午,幾個團隊跟隨卓巴倉工作人員索巴,驅車前往長江一號牧場。這是索巴家的牧場,也是卓巴倉的未來樣板。卓巴倉的目標之一就是建立108個牧場,讓牧人回家。長江牧場坐落于通天河沿岸,我們一路欣賞著遼闊的草原、原生態的植被、悠哉的牛羊牲畜、清澈見底的長江水源。這讓習慣于在城市生活的我們真正感受到,什么是大自然的滋養、療愈。
來到牧場,索巴的家人熱情地招待了我們。餐后我們一同前往通天河,一路踩著松軟的泥土,看到鼠兔活潑亂鉆的可愛模樣。盡管這里人煙稀少,鮮受打攪,但我們依然在養育索巴爺爺的河流中撿到不少塑料垃圾——洗衣粉袋、飲料品包裝等等,也許從很遠的地方漂來,卻深深埋在淤泥中,甚至和小石頭長相無異,需要仔細辨別。
人跡罕至的小河里,埋著不知哪里漂來的塑料
索巴從小離開牧場進城求學,學習工作都十分優秀,但他依然希望回報自己的家鄉。遇見扎多老師是一個契機,2018年,他辭職回鄉,在扎多老師的帶領下,和一眾赤誠的返鄉青年正式開始卓巴倉的籌建工作。
在長江一號牧場,老師們共同探索了卓巴倉的未來規劃,并幫助索巴和他的家人種植溫室有機蔬菜,這也是整個三江源地區首次出現牧場溫室有機蔬菜種植。
耕讀大學師生和索巴家人一同種植有機蔬菜
在長江牧場的三天,沒有信號,每天簡簡單單地種菜、挑水、爬山、撿石頭、看星星,和同伴們交談,幫索巴家人干活,規律地作息。臨走時,長江牧場下了一夜雪,佇立在這漫山遍野的皚皚白雪之間,平靜與幸福油然而生。
本次行程雖告一段落,然而,牧區與農區的連接才剛剛開始。農耕與游牧,盡管生活方式大相徑庭,卻不能斬斷二者的深厚關聯,那就是,尊重自然世界,關切萬物生靈。而為此付出努力的志愿者,無論在茫茫高原,還是喧鬧的內陸,都在為生態文明竭盡所能,攜手并肩,打造理想的未來。
耕讀大學、酵道孝道、關頭村三親社區和卓巴倉團隊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