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溥儀諭旨消防隊一小時后才進場懷疑太監放火建福宮萬千寶物成灰燼———
紫禁城,取名于紫微星居于天地中心之意。前前后后,明清有24位皇帝住在這里。甚至到民國十二年(1923年),末代皇帝溥儀仍然住在這個戒備森嚴的皇家城池里。那年6月26日晚,附近居民驚見,在紫禁城的西北角,紅光滿天,火焰高達十丈余,內里夾雜著叫喊和哭嚎。原來是神武門內建福宮的德日新齋起火,并迅速延及其他建筑。
沒溥儀的旨意消防隊干著急
退位后的溥儀按照與袁世凱定下的優待皇室條件,“尊號不改”,在紫禁城里過著“小朝廷”的生活。他每天仍然以皇帝的名義頒發“上諭”,宗人府、內務府等一套宮廷機構照常奉職不變。
就在城里火光沖天的時候,意大利使館的消防隊員、警察總署薛之衍、衛戍司令王懷慶、步兵統領聶憲藩及提督三堂田德山、統帶高柱臣督察等等,都來到神武門,準備進宮撲救。但是門衛卻以“清室向例未奉諭旨,外人不許入神武門一步”為由,不敢擅自為他們開門。消防人員只能在宮門外等著溥儀下“諭旨”啟門。
內務府總管紹英急忙入宮四處尋找溥儀,讓他下諭。在宮里找了將近1小時20分鐘,才在西宮見到溥儀。溥儀還滿腦子裝著“家訓不得外人入宮”的觀念,有些猶豫不決,紹英一再陳請,溥儀決定召集臨時御前會議,這才下諭旨,準許各消防人員入宮救火。
宮內無水只好拆房子斷火道
錯過了救火的最佳時間,消防人員趕到現場的時候,建福宮花園已經成了火的海洋。院內參天的松柏成了一棵棵火樹;靜怡軒、慧耀樓、吉云樓、碧琳館、妙蓮花池等諸多建筑都被牽連,在人們眼前一點點消失。
宮內沒有自來水,水井又早已干枯多年,這讓救火人員傻了眼。情急之中,有人建議把水管接在一起,汲取神武門外筒子河的水。但是水順著一根不算太粗的管子,從400米外的筒子河慢慢流到這里,似乎很難解決燃眉之急。人們當時能做的也只是盡力拆除房屋、阻斷火道,一直折騰到第二天7時左右,大火才漸漸被撲滅。等到大火的余燼被完全被撲滅,已經是兩三天之后了。
五十萬元買下灰燼里面全是金子
建福宮花園建于清乾隆五年(1740年),位于故宮內廷西六宮的西北側,為歷代帝后休憩、娛樂的場所。它坐北朝南,東西長67米,南北長64米。整個花園樓、堂、館、閣、軒、室、齋等大小不等、高低錯落,形制各異的建筑類型相間,并隔以假山、花木、盆景,將空間以大化小,平面布局自由靈活多變。各景區和建筑之間用游廊相通,似隔又連,景色相互因借,彼此滲透,極為巧妙。這個花園深得乾隆皇帝的喜愛,經常做詩賦詞加以贊美,還將眾多自己喜愛的珍寶玩物存放此處。里面古玩、字畫、瓷器、彝器、珍寶堆滿了庫房,數不勝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