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起源于公元前5世紀的古印度,創始人名悉達多,姓喬達摩。因他出身于釋迦族,所以后來人們尊稱他為“釋迦牟尼”,意思是“釋迦族的賢人”。后被尊為釋祖或佛祖,“佛”為古印度梵語音譯“佛陀”的簡稱,意為智者或覺者。佛教在中國有二千余年的悠久歷史,最早經西域傳入,后逐漸發展與興盛。
佛像在佛教信徒傳經弘法的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廣義上的佛像包括佛、菩薩、羅漢、明王、諸天等一切佛教造像。早期佛教藝術品僅以寶塔、蓮花、菩提樹、法輪、足跡等表示佛陀的存在和活動。公元一世紀,佛像藝術產生于古印度,十六國時期,中國出現了真正具有禮佛目的、獨立供養的佛像。
遼寧省博物館收藏的佛像主要是石刻造像和鎏金銅像,石造像以北朝和隋唐為主,金銅造像從十六國直至清朝。這些造像總體上可分為漢、藏兩種風格,是我國文化寶庫中偉大的藝術瑰寶,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羅漢木雕像 明
銅漆金悉達多太子苦行像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