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門寺始建于東漢末年恒帝和靈帝年間,距今約有1700多年歷史,素有“關中塔廟始祖”之稱。法門寺因舍利而建塔,因塔而建寺。法門寺先因供奉佛祖釋迦牟尼佛指骨舍利而建寶塔,因塔而建寺,初名“阿育王寺”,唐武德元年(618年),始稱法門寺。宋代法門寺再度輝煌,恢復到最大規模,成為佛教圣地。明清以后,幾次大地震導致寺毀塔崩。1987年重修法門寺,重啟地宮,佛祖真身舍利得以重見天日。
現在的法門寺景區呈南北狹長布局,是依托法門古寺而建立起來的大型佛教文化景區,由中國臺灣著名建筑設計大師李祖原先生主持設計。景區由山門廣場、佛光大道、法門寺寺院、合十舍利塔及眾多藝術佛像、園林雕塑小品組成,建筑宏偉,氣勢磅礴,既有濃郁的佛教文化氣息,又有強烈的現代藝術味道。
山門,佛寺院的大門,由于佛寺院多居山林,故名“山門”,一般是三門而立,中間大兩邊小,象征“三解脫門”,即“空門”、“無相門”、“無作門”,故“山門”也稱“三門”,也以山門做寺院的別稱。山門廣場南起佛光門,穿過般若門、菩提門,北至圓融門,總面積達到15萬平方米。
佛光門內是寬敞圣潔的凈水池,池中14朵凈水蓮花圣潔高雅,兩側排列青獅白象。右側的青獅為萬獸之王,左側的白象可降服邪念。接著是同樣氣勢非凡的般若門和菩提門?!鞍闳簟倍譃殍笠粢糇g,代表了知世間一切真理的大智慧;“菩提”譯為覺悟,豁然開悟,達到超凡脫俗的覺悟境界。
菩提門外面兩側有十八羅漢,前面就是對峙而立的鐘樓和鼓樓所形成的門,稱為:圓融門。此門只有門柱,沒有門楣,“圓融”是圓滿融通、無所障礙的意思,又因佛教以觀察諸法“空性”為入道的法門,故又稱“空門”。東鐘西鼓對稱而置,聞晨鐘而起,暮鼓而眠,提醒眾人好好修行不要放逸,生死只在一念之間。
佛光大道上有10座高大的六角經幢分列在道路兩側,經幢上書佛經經文,象征佛的智慧能降服一切煩惱,有祛邪降魔的功用。經幢按佛教“五時判教”而設,分別為: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時。
大道兩側分列著10尊金色菩薩大型雕像、依次排列的大妙相、法苑林、文殊、普賢、觀世音、地藏、日光、月光、觀自在和大勢至等10尊菩薩坐像。坐像后面各有佛陀圣跡和法界源流系列雕塑。
大妙相菩薩
觀世音普薩
日光菩薩
地藏菩薩
文殊菩薩
普賢菩薩
佛光大道盡頭拾階而上,是連接佛光大道和萬人廣場的“六度橋”,此乃修身成佛的必行之橋。六度為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行進之中,洗滌心靈,到達圣潔的彼岸,朝見佛祖真身。萬人廣場北端矗立合十舍利塔。塔呈雙手合十狀,中間有安放佛骨的寶塔型建筑,塔內供奉著舉世聞名的佛祖真身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