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門寺位于寶雞市扶風縣法門鎮,因安置釋迦牟尼佛指骨舍利而成為舉國仰望的佛教圣地,素有“關中塔廟始祖”之稱,法門寺佛塔被譽為“護國真身寶塔”。從佛光大道到老法門寺要走過一段壁畫路,道路一側是各種商店,另一側圍墻上是長長的壁畫,講述了法門寺的歷史,形象地表現了法門寺的前世今生。
法門寺始建于東漢末年恒靈年間,距今約有1700多年歷史,有“關中塔廟始祖”之稱。法門寺先因供奉佛祖釋迦牟尼佛指骨舍利而建寶塔,因塔而建寺,初名“阿育王寺”,唐武德元年(618年),始稱法門寺。宋代法門寺再度輝煌,恢復到最大規模,成為佛教圣地。明清以后,幾次大地震導致寺毀塔崩,終毀于晚清。1987年重修法門寺,重建磚塔,重啟地宮,佛祖真身舍利得以重見天日。
法門寺保持前塔后殿的格局,以真身寶塔為寺院中軸,塔前是山門、前殿,塔后是大雄寶殿,這是中國早期佛教寺院的典型格局。進入山門后第一進院落是前殿,真身寶塔就在這前殿之后。前殿西側廊中,有法門寺的相關歷史介紹及地宮開啟經過等展板。
前 殿
真身寶塔
鐘鼓樓
大雄寶殿
般若堂
來到第二進院落,安置釋迦牟尼佛指骨舍利的“真身寶塔”矗立在中央,寶塔幾經易改,由唐的四層樓閣式木塔到明朝的十三層磚塔,現如今是按坍塌前的明塔實測圖施工復原,以鋼筋水泥為骨架,青磚砌筑而成。
地宮按唐朝狀況復原。整個地宮用漢白玉和石灰石板構筑而成,內壁和石門上布滿雕刻,設置了環繞唐地宮的環形地下室,并設有佛龕。佛指舍利在地宮中央供奉。參觀者從寶塔西側進,東側出。地宮內不允許拍照,此照系網上下載。
網上下載照
真身寶塔后、道路兩側分別佇立著鼓樓和鐘樓。大雄寶殿位于寶塔后,處于同一中軸線上,殿前的一副對聯很有禪意:“法非法非非法舍非非法,門無門無無門入無無門。”
大雄寶殿后面為般若堂,它是法門寺的藏經樓,不對游客開放,環境幽靜為佛門弟子清靜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