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形成(thrombosis)
在活體心臟和血管內血液發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凝集形成固體質塊
這種固體質塊為血栓(thrombus)
1 形成條件
心血管內皮細胞損傷:暴露內皮下的膠原,激活血小板和凝血因子Ⅶ,啟動內源性凝血;損傷的內皮細胞釋放組織因子,激活凝血因子Ⅶ,啟動外源性凝血
2 類型
(1)白色血栓9血小板性血栓、析出性血栓)
常位于心瓣膜、心腔內和動脈內
如急性風濕性心內膜炎在二尖瓣閉鎖緣上形成的血栓
靜脈性血栓位于延續性血栓起始部即血栓頭部
肉眼觀,呈灰白色小結節或贅生物狀,表面粗糙、質實,與血管壁黏著不易脫落
鏡下,主要由血小板和少量纖維蛋白組成
(2)混合血栓(層狀血栓)
血小板小梁之間血液凝固,纖維蛋白形成網狀結構,網內充滿大量紅細胞,肉眼呈灰白色或紅褐色岐狀交錯結構
靜脈內延續性血栓體部,呈粗糙、干燥、圓柱狀,與血管壁黏連。有時可辨認灰白與褐色相間的條紋狀結構
發生于心腔內、動脈粥樣硬化潰瘍部位或動脈瘤內的混合血栓稱附壁血栓
發生于左心房內的血栓呈球狀
鏡下,主要由淡紅色無結構、呈分支狀或不規則珊瑚狀的血小板小梁(肉眼呈灰白色)和充滿小梁間的纖維蛋白網的紅細胞(肉眼呈紅色)構成,血小板小梁邊緣有中性粒細胞附著
濕含量血栓光鏡:血小板凝集呈小梁狀,小梁之間血液凝固,充滿大量凝固的纖維蛋白和紅細胞
靜脈內混合血栓光鏡:髂靜脈內粗糙干燥圓柱狀血栓,部分地區仍可辨認出灰白與褐色相間的條紋
(3)紅色血栓
主要見于靜脈內,延續性血栓的尾部
鏡下,纖維蛋白網眼內充滿紅細胞,其比例與正常血液相似,絕大多數為紅細胞和均勻分布的少量白細胞
肉眼觀,呈暗紅色,新鮮時濕潤,有一定彈性,與血管壁無黏連,與死后血凝塊相似。血栓內脊梁被吸收而干燥無彈性,質脆易碎,脫落形成栓塞
(4)透明血栓或纖維素性血栓
發生于微循環,主要在毛細血管,只能在顯微鏡下見到
主要由嗜堿性同質性纖維蛋白構成,最常見于DIC
3 血栓的結局
(1)軟化、溶解和吸收 血栓內的纖溶酶激活,白細胞崩解釋放 蛋白酶
小的新鮮的血栓快速完全溶解;大的血栓部分軟化,若被血流沖擊形成碎片狀或整個脫落,隨血流運行至組織器官中,形成血栓栓塞
(2)機化和再通
機化:纖溶酶活性不足,血栓存在時間 較長,則發生機化:內皮細胞、成纖維細胞、肌成纖維細胞從血管壁長入血栓并逐漸取代血栓。由肉芽組織取代血栓稱血機化。較大的血栓在2周內完全機化,血栓與血管壁黏著不再脫落
再通:水分被吸收,血栓干燥收縮或部分溶解出現裂隙,周圍新生的血管內皮細胞長入并被覆于裂隙表面形成新的血管并相互吻合溝通,使被阻塞的血管部分重建血流
(3)鈣化
血栓不軟化也不完全機化,發生鈣鹽沉著
血栓鈣化成為靜脈石或動脈石
機化的血栓,在纖維組織玻璃樣變基礎上也可鈣化
血栓機化鏡下:未完全機化的血栓,中央為肉芽組織,右側為再通的血管
4 血栓對機體的影響
(1)阻塞血管
動脈血管管腔未完全阻塞,引起局部器官或組織缺血,實質細胞萎縮
完全阻塞而無有效的側支循環,引起局部器官或組織缺血性壞死(梗死)
腦動脈血栓引起腦梗死;
心冠狀動脈血栓引起心肌梗死;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引起患肢梗死,合并腐敗菌感染而致壞疽等
靜脈血栓形成,未建立有效的側支循環,引起局部淤血、水腫、出血甚至壞死
腸系膜靜脈血栓引起腸出血性梗死
肢體淺表靜脈血栓因有豐富的側支循環,不引起明顯癥狀
(2)栓塞
血栓與血管壁粘著不牢,或在血栓軟化、碎裂中,血栓整體或部分脫落形成 栓子,隨血流運行引起栓塞
深部靜脈形成的血栓或在心壁、心瓣膜上形成的血栓最容易脫落成栓子;若栓子含有細菌,引起栓塞組織的敗血癥性梗死或膿腫形成
(3)心瓣膜變形
風濕性心內膜炎和感染性心內膜炎,心瓣膜上反復形成的血栓機化,使瓣膜增厚變硬、瓣葉之間黏連,致瓣膜口狹窄;瓣膜增厚、卷縮,腱索增粗縮短,引起瓣膜關閉不全
(4)廣泛性出血
DIC時微循環內廣泛性纖維素性血栓形成引起粘液管性出血,主要發生在肺、腎、腦、肝、胃、腸、腎上腺和胰腺等器官,引起組織廣泛壞死及出血
纖維素形成,激活血漿素原,血液出現不凝固性,引起患者全身廣泛性出血和休克,稱耗竭性凝血障礙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