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火灶,生活在農村里的人并不陌生。不知道是小時候的食材品質好還是物質匱乏,土灶鐵鍋做出來飯菜特別香。很多城里人現在到鄉下去游玩也特地想吃一頓柴火灶燒的飯菜,吃完后都是贊不絕口。
土灶分成前進風口和后進風口,這兩種方式是比較常見的,還有側進風口的單灶臺。前進風口就是我們安徽黃山這邊比較常見的砌法,這個應該跟我們這邊的生活作息和傳承有關。
我們這邊的灶臺上面還能放菜,還能圍著鐵鍋吃火鍋
這個柴火灶不單單只是平常做飯用,還有辦宴席的時候比較方便。大廚在前面幾個鍋同時燒菜,后面就有個人專門給他添柴加火。并且這個煙囪墻體砌的比較寬,也會擋住一些灰塵和余煙跑到灶臺前面來,影響菜品。
再給大家展示一下這個柴火灶的砌法,有的地方介紹的不是很詳細還請各位看官多多包涵。
1、根據鐵鍋的大小做上標記,用石灰貼著鐵鍋邊緣均勻撒上一層。
2、把煙道和火道的位置也用石灰標記好,開始砌柴火灶的外圍墻體。我們這邊一般都會用拆房子留下來的青磚作為土灶的材料,順著柴火灶需要的位置大小,拿青磚將它的外圍圍一圈,紅磚的位置則是需要預留出來的灰道。
圓的是鐵鍋的造型,中間長方形是煙道和火道
3、因為用的是拆房子留下的舊青磚,很多都不完整了,但這并不影響使用,反而可以更好的從中挑選出砌灶時所需要的大小。磚與磚之間用水泥來固定。
4、砌到一定高度的時候加上爐篦,一般這個高度在60cm左右,這個東西的作用是用來通風和濾掉柴火燒盡時掉下來的灰。
這個爐篦的尺寸最好能大些,孔徑大了后空氣也進的多
5、安裝這個爐篦的時候記得在磚上挖個卡口,這樣子爐篦安裝好之后會更牢固,不會出現松動的現象。
6、接下來就是砌灶膛了,同樣的石灰把鍋的邊緣做個標記,如下圖左邊所示。灶膛的高度根據鍋底的高度來確認,總體把握在15-20cm左右,我這兩個鍋是有大小的,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左邊這里我們還墊了一層磚。
7、灶膛砌好后,在空的位置填上比較堅硬的石頭和泥土,最好是混合之后填進去,這樣子能夠起到保溫的效果。
8、接著就是砌煙囪的部分了,因為我這個是雙灶,所以在后面會砌成人字形,煙囪這個位置沒有拍攝到,所以大概跟大家說一下。一塊磚直著放做支撐,然后把半塊磚切割成圓形,跟鍋的形狀更服帖,后面就用磚全部壘上去,保持內里中空就可以了。
9、接下來就是把整個灶臺表面用水泥和細沙混合后粉刷了。
10、最后為了以后能夠更好的打理灶臺,一切接觸到油煙的地方都貼上瓷磚,這樣清洗起來也比較方便和美觀。
這樣子一個柴火灶就成啦,等到瓷磚下的水泥干了之后就能開火燒飯啦。
如果想看全過程動態的過程,可以點開我頭像看看我們之前的視頻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