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十五歲女孩不配用洗面奶”的視頻在網絡上引起熱議。
女孩的媽媽在和主播老師的通話中抱怨,自己十五歲的女兒“私自”用壓歲錢買了洗面奶和身體乳,媽媽覺得這種行為很不應該!
“她才15歲,用什么洗面奶?太浪費了”
“她還是個學生,小孩用溫水就行了!”
一通抱怨,讓主播老師詫異不已。
“你是怕把孩子用壞了?還是覺得她不配?”
“你也太不把孩子當個人看了”
這件事也引起一番討論,表面看是媽媽擔心“愛美”這件事會影響孩子學習、讓孩子變壞。
實際上,在控訴孩子“不聽話行為”的背后,還隱藏著媽媽的控制欲,而讓她真正害怕的,其實是一種“失控感”。
或許這位媽媽自己也未曾意識到,她把孩子更多地看成自己的“附屬品”,而非一個獨立的“個人”。
“因為我愛你,你要聽我的。”。
“我覺得這樣做不對,你為什么還要做?”
“爸媽都是過來人,你必須聽我的。”
這種想法,其實源于父母想對孩子“好”,可一旦過了界,就可能成了一種“控制”。
過度控制源于愛,同時又推遠愛,不是嗎?
其實,爸媽也是第一次做父母,看到幼小的嬰兒,出于本能,自然會把孩子劃定為“需要保護”的人。
在童年時期,這種保護方式并沒有錯,但隨著孩子的身心逐漸成長,父母也應當做出調整。
如果圖“省事”,對于已經有自己想法的孩子,強制”必須按我說的做”,就算孩子當下沒有直接反抗,帶來的副作用也是后患無窮。
一位18歲的同學,正是表達自我的年紀,會偶爾在朋友圈發一些比較前衛的照片、跳舞的視頻等等,可父母并不接受,因為這不是他們“期望的樣子”。
他們希望女兒能夠端莊大氣、成熟穩重,可孩子也有自己的想法和喜好,她是個有獨立思想的人,而不是實現父母想法的“工具人”。
父母不太能接受的,或許不僅僅是舞蹈和照片,而是“我的孩子沒有按照我的所期待的方式成長”。
《圓桌派》的一期節目曾提到部分控制欲極強父母的心理活動:你是我生的,你是屬于我的,你所有的我都要控制。
這種控制是本能,也是誤區,當愛以“控制”的方式出現時,航道就已經發生了偏移。
不忤逆父母意愿的“乖小孩”,就一定能夠如父母所愿地幸福長大嗎?
未必,大多數情況下,其實這樣的孩子過得并不好。
《聽見她說》中,楊紫飾演了一位單親家庭長大的女孩。
因為婚姻不幸,媽媽在女兒身上寄托了所有期望的同時,也寄托了對前夫的恨。
她要求女兒像自己恨丈夫,要求女兒只能愛媽媽,她不允許女兒和自己有不同的想法。
女兒怕會傷害母親,又覺得虧欠父親,委屈悔恨只能默默吞進心里。這種極端控制的愛讓女兒快要窒息,她的成長始終在父母之間撕扯。
“幸福”這個詞對她來說,像是奢侈品,甚至面對喜歡的人,也覺得自己“不配得”。
熱播劇《女心理師》中也有一個案例,蔣靜的媽媽對女兒有著極強的控制欲,大到人生規劃,小到吃穿用度,媽媽都要一一把控。
媽媽給的是自認為“最好的”,可在這密不透風的“愛”里,女兒卻像被“囚禁”一般。
她沒有自我、沒有目標、不知為何而活。
生活看似按部就班,實則早已搖搖欲墜。
重度壓抑之下,她患上了暴食癥,隨時被抑郁、狂躁折磨著。
精神醫學家斯特拉·契斯曾在《你的孩子是人》中提過這樣一句話:孩子不是一個需要父母用程序控制的小機器人。
機器人沒有心、沒有思想、沒有情感,可是孩子有,如果這些都被禁錮住,他又怎么會幸福?
總能聽到這樣的話:“他還是個孩子,孩子能懂什么?不都要靠大人給他把住關才行?”
但果真如此嗎?
未必全是,有時候孩子很清楚自己的想法,只是可能會被無視。
后臺有小伙伴留言:“我的事情,我希望我可以自己做決定,而不是明明已經被決定好了,卻還要形式化地來問我。”
孩子也有自己的想法,比起想法被肯定,他更想得到的是父母的認真和尊重。
父母的強勢控制和干預,也會影響到孩子的正常交友和成長生活,有些人甚至直到成年,也無法理解父母當年的批評說教,究竟是由何而起。
德國心理治療師海靈格曾說:
幸福的家庭都有一個共同點,家里沒有控制欲很強的人。
而且,成年后更容易情緒穩定的人也往往出自于這樣的家庭。
當孩子有被很好地尊重,才會學會自重、從而敬人。
阿弗雷德·阿德勒在心理學經典著作《自卑與超越》中說:任何人都是從嬰兒發展而來的,合作是孩子擺脫呵護和照顧,逐漸走向成熟的關鍵。
教育并非“控制”和“命令”,尊重孩子適當放手也不等于讓孩子放飛自我、完全脫韁。
聰明的父母,會選擇成為孩子的“合作者”。
比如,B站“百大up主”何同學的父母。他的成功,離不開父母在背后的支持尊重與合作。
不善言語的爸爸給他提供了早期設備支持和技術指點,媽媽則在一年中默默地把兒子的視頻看上545遍,在高三這個關鍵時期,依然沒有強迫孩子放棄愛好,給孩子最大的空間和尊重。
試想,如果何同學的父母對他這些“天馬行空”的行為和想法多一些”評頭論足“的打壓、少一些尊重,那我們很可能就看不到如今充滿創造力的何同學了。
上周也有同學留言分享了自己的“寶藏爸爸”:特意學了游戲,陪自己從0玩到高手,同時也更方便限制自己的游戲時間。
玩時好好地玩,學時好好地學,既實現了高質量陪伴,又能有效監督,幫孩子養成良好的休息學習作息規律。
這種打成一片的教育方式,是不是比直接控制要“高級、有效”得多?其實,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人,也是放開自己、放開孩子的第一步。
父母與孩子,注定是一場漸行漸遠的旅行,養育孩子是責任,而學著放開孩子的手、在身后默默守護,則更需要勇氣。
只有家長學會放手,孩子才能懂得承擔。
只有給予孩子空間,孩子才能快速成長。
原生家庭就像一根隱形的藤蔓,將我們的過去緊緊纏繞,又影響著我們走向前方。
爸媽對你采取的教養方式,有何過人或不足之處?
你的原生家庭,具體屬于哪種教養方式?
最近騰訊成長守護聯合壹心理專業研發團隊,推出了線上心理測評,研發團隊成員均有8~12年心理學受訓或從業經歷。
其中就有關于“原生家庭教養方式評估”的測評!(小聲bb:親測很準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