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茨伯格論管理》【管理】:讀千卷書之第376本—每天1分鐘讀1本書
今天分享管理學經典書籍的第五十二本:《明茨伯格論管理》。
明茨伯格管理思想的核心,是認識到管理的本質不是整人,更不是把人當機器來控制,也不是把人當羊群來驅趕,而是尊重、平等、信任、合作和分享。
一、明茨伯格管理思想的三個維度。理解明茨伯格的管理思想有三個維度。首先,他的管理思想屬于管理學中的強調經驗、實證和歸納的英美學派,與此相對的,是管理學中強調理性、推理和演繹的大陸學派。這種傾向的集中體現是他關于管理者角色的研究,代表作是《管理工作的本質》。在明茨伯格基于田野調查,提出管理者的角色理論之前,管理學中占統治地位的是法國人法約爾等人奠定的管理功能論,即所謂的“計劃、組織、指揮、協調、控制”思想體系,按明茨伯格的說法,這些詞其實是同義反復,意思都是控制。
理解明茨伯格的管理思想的第二個維度是他強調平等、參與和互動的進步主義傾向,與這種傾向相對的,是強調管理層權力、崇拜CEO和管理層的超人能力的保守傾向。集中體現他的這種傾向的是他關于戰略規劃的研究,代表作是《戰略規劃的興衰》。
第三個維度是他屬于管理學中強調理論與實踐的良性結合的實踐學派,反對的是執意效仿自然科學、試圖在大學里把管理學建成一個有著與自然科學一樣的學術尊嚴的專業學科的學院派。這里,他重點提出的是管理也是一種技藝的觀點,這種技藝的成分加在科學、藝術的基礎之上,就構成他的管理三元論。他對美式MBA教育模式的批評,就是因為這種MBA教育過分強調了管理的科學成分,忽視了管理中通過想象力才能達到的藝術成分和通過經驗才能達到的技藝成分。這個維度上,明茨伯格的代表作是《管理者而非MBA》。
三個維度同時是他學術生涯的三個步驟、三大戰役、三座里程碑,其統一的、一以貫之的核心是他一直強調的一種科學的、人本主義的精神,對于任何擺出權威姿態的東西以及被頂禮膜拜的對象的發自內心的懷疑態度。
二、組織的六個基本部分。制定戰略的一個根本性困境,是讓穩定與變革結合起來——一只手關注成果,維持運作效率;另一只手根據不斷變化的外部環境,不斷對現狀做出調整。
組織的六個基本部分。先是一個小小的戰略頂點,接著靠一個上小下大呈喇叭形的中層,把它和底部大而扁平的運作核心連接起來。在圖6-1中,組織的這三個部分呈閉合構造體狀,這意味著它們一般是通過單一的正式權力相連接的。技術分支和輔助性職員單列在左右兩側,意味著它們獨立于權力主線之外,只能間接地影響運作核心。意識形態像光環一樣圍繞在整個組織周圍。
三、組織生命周期模型。我把組織結構稱之為形式。在論述組織結構的那本書里,最初的五種結構(創業家型結構、機械化結構、多元化結構、專業化結構和創新型結構)就相當于一個五邊形的五個頂點。
大多數著名的生命周期模型記錄的是結構的變化。我在這里列出的模型,則主要源自權力的變化(當然,特定的結構跟特定的權力系統存在對應關系)。因此,它重新引入了教會型結構和政治型結構(也就是我之前將之與權力聯系起來的兩種結構),還有機械化結構的工具形式和封閉系統形式。
生命周期模型,包括了四個階段,分別為形成期(創業家型結構)、發展期(教會型結構、工具式機械化結構甚或創新型結構)、成熟期(封閉式機械化結構、專業化結構或創新型結構)以及衰落期(政治型結構,通常伴有一些早期轉化)。組織的死亡(示意圖中的墓碑)在組織形成、發展和衰落期都很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