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的觀點是,實踐理性批判的基本問題是意志自由問題,自由、意志與道德規律是一致的,作為有理性的人不受外力影響按照自己的意志辦事,就必然是遵守道徳規律的。一個有理性者的道德行為必須是自律的而不是他律的,必須是從義務出發,有善良動機,而不從行為后果考慮。
所謂實踐理性指的就是意志。在這部書中康徳把意志提到了第一位,說理性只能居于從屬的地位,離開意志就不能存在。它的作用只是整理而不能創造,它無法解決的問題要由意志來解決。道德和宗敎信仰都是由意志中產生的,而且由意志加以保護。人們的行動都服從道德的法則,當人們違法這個法則時便會感到一種內心的譴責,足見逍德立法是具有無上權威的。同時人們在好行為與壞行為之間能有所選擇,這就證明意志是自由的。“純粹理性批判”中已經過,人們通過時間空間所認識的現象世界都受著必然規律的控制。但人們的行動也只能通過時間空間來認識,所以人們的行為從現象世界來看是受著因果律的控制,但從根源上看卻又是自由的。自由與必然的對立就說明有“自在之物”存在。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常看到的好行為并不一定能得到好結果,而壞行為往往能得到好結果,這種矛盾要到來世中才能解決。那時將完全按照公平的原則使善人得到善報,惡人得到到惡報。所以人們雖無法證明,但也可以感到靈魂是不朽的。在來世中掌管這種責罰的就是神,所以人們也能認識到神是必然存在的。
在這部書中,康德的唯心主義本質表現得特別顯明。他主張意志高于理性的說法,后來便發展成了叔本華和尼采等人的極端反動的唯意志論。列寧指出,新哲學中的唯意志論是和康德的思想有聯系的。
這部書的最后一部分理性證法,純粹是為宗數作辯護,說到最高的善不可期望于現世,而只能把希望寄托在靈魂不死上,說人應當服從上帝的法則,它的實際效果,無非是教被壓迫人民服從統治階級而已。
康德的《實踐理性批判》實質上是一種信仰主義和神學學說,是近代資產階級“唯動機論”道德學的典型論著。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