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認為老子有愚民思想,證據就是《道德經》第三章的內容。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是的,老子確實想愚民,不過老子自己也愿意做個愚民,這種愚就如同《阿甘正傳》里的阿甘。
老子在《道德經》第二十章說:“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p>
老子說:“我是一顆愚人的心??!混沌無知的樣子!俗人明明白白,我獨糊糊涂涂;俗人明察秋毫,我獨閉而不視。不僅僅是老子,大凡有點智慧與境界的人都愿意有一顆難得糊涂的心?!?/p>
說到這里有人會反駁,老子這不是真愚,老子是大智若愚。
不過老子愚民的愚也是這個愚。老子希望眾人也和自己一樣能做到這種大智若愚的境界。
要證明上述結論很簡單,所謂大智就是人心順從天道,或者說天人合一,老子是憑借超常的天賦秉性后天修悟而達到順從天道。
其實人出生就是合天道的,但是絕大數人由于后天受塵世所染,從而失去了合天道的心,失去了本真,失去了自我。老子非常明白,要想絕大多數人通過后天修悟達到順天道的境界,幾乎是不可能的。
所以老子希望通過對塵世的治理,減少塵世對人天性的污染,從而保持人先天合道的本性。
由于人天生趨利避害的,只要展現能引起人欲望的利益,物質的也好,精神的也罷,人心便會迷亂。外在引誘越大、內在人心越亂。
人的貪欲一旦遇上眼花繚亂的包裝、巧妙誘人的宣傳、便亂了心智,迷失了自我,分辨不了真假,識別不了好壞。
比如標榜明星,推祟明星,大肆宣傳明星,給明星高額的待遇、耀眼的光環,讓眾人的追捧。于是眾人不管自己適不適合做,都爭相去做,希望自己成為某某明星,從而迷失了自我,活成了別人。
鉆石恒久遠,一顆永流傳,給金銀、珠寶賦予了高雅的意義、昂貴的價值,大肆宣傳,公開買賣,必然就會引起人的貪欲、引起人的偷盜。
標榜賢能、貴難得之貨,都是人為制造供需失衡,供需失衡,差異起。差異起,對立起、紛爭起、盜竊起。
外在誘因與人內在欲望相互作用時,社會必然紛爭起、盜竊起。
所以只需要減少外在誘因或人的內在欲望,便可減少社會紛爭、偷盜。
如果外在誘因、人的內在欲望能徹底根除。則社會紛爭、偷盜可徹底根除。
所以老子認為要保持人合天道的本性:
對于外在誘因,不予以某種職業特別推祟,不予以難得物品昂貴的價值。
對于人與內心,使人內心歸于純樸,真誠、飲食足;使人內心不固執、不執著,骨強身健,自強不息。使人不投機取巧,不貪心不足。
對于少數投機取巧,心思不正的人給予刑罰,使其不敢為。
純樸,真誠、不執著,自強不息的性格就是先天的合道人的性格,老子后天悟得的道也是在做這種性格的人。
純樸,真誠、不執著,自強不息的人也就是《阿甘正傳》里的阿甘,《士兵突擊》里的許三多。
阿甘的女朋友珍妮意志堅定,執著于出人頭地,爭做明星,并問阿甘將來要成為什么樣的人,阿甘楞了一下,說:我不是做我自己嗎?
阿甘不執著于出人頭地,只是全心做好自己能做的事,能做一行、愛一行、毫無私心雜念,全身心專注做這行。
其結果是阿甘打橄欖球成為橄欖球巨星、當兵成了越戰英雄、跑步成了跑步達人,打乒乓球成了外交使者、經商打撈魚蝦成了百萬富翁。阿甘的愛情也只是專心于自己喜愛的人-珍妮。
阿甘的這一切都得歸功于他的智商只有75,以及他有一個偉大的母親。這兩者使得阿甘沒私心雜念,也沒有絲毫投機取巧的心思。從而在塵世中保持了一顆純樸,真誠、不執著,自強不息的合天道之心,阿甘的智商按照一般標準,測得只有75。但阿甘在部隊里,他的長官卻說阿甘的智商是160。他的長官在無意中泄露了天機。這個天機就是阿甘保持了先天的大智若愚,圣人老子則是后天的大智若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