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TIE在后臺經常遇到的情況:
匿名:
我感覺生活無趣,做什么都提不起興趣,沒有動力
TIE:可以從自己擅長的事情入手,先讓來自“擅長”的正向反饋為自己帶來信心和成就感,慢慢地會重拾希望與動力。
匿名:可我感覺自己一無是處,我沒有任何擅長的事情,怎么辦?
TIE:Emmmmmmm(陷入沉思
真的會有人「沒有任何擅長的事情」嗎?
來,今天我們科普一下「擅長」這件事。
*注:我們討論的是針對大多數群體而言能帶來正向反饋的技能。
停止說你們「擅長睡覺」「擅長撒謊」「擅長裝逼」。
……
誤區一:
我一無是處,沒有任何擅長的事情
有這樣的念頭只能說明你很自卑。
沒有任何一個人一無是處,沒有任何一個人沒有任何擅長的事情。
下次再自我質疑的時候不妨先念念李太白那句千古流傳的詩句「天生我材必有用」。
圖丨武林外傳
認為自己沒有任何擅長的事情,首先可能是因為你對「擅長」的定義太窄了。
并非只有擅長某一門科目的學習才叫擅長。
1983年,哈佛大學心理發展學家加德納(H. Gardner)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論(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簡稱MI理論)。80年代在美國教育界引起強烈反響,90年代逐漸傳入我國,受到認可。
這一理論認為,智能是多元的,每個人身上至少存在八項智能:語言智能、數理邏輯智能、視覺空間智能、音樂韻律智能、身體運動智能、人際溝通智能、自我認識智能、自然觀察智能。
1
如果你的語言智能比較強,你可能:
2
如果你的數理邏輯智能比較強,你可能:
3
如果你的視覺空間智能比較強,你可能:
4
如果你的音樂韻律智能比較強,你可能:
5
如果你的身體運動智能比較強,你可能:
6
如果你的人際溝通智能比較強,你可能:
7
如果你的自我認識智能比較強,你可能:
8
如果你的自然觀察智能比較強,你可能:
甚至,即使不在以上八個智能之中,但只要是能帶給你正向反饋的技能,同樣屬于你的擅長。
其次,你嘗試的事情還太少,還沒有機會發現自己最擅長的事情。
如何找到自己擅長的事情?
一方面,尋求外部幫助。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span>
有時候不確定自己的優勢,可以詢問身邊的朋友?;蛲ㄟ^一些興趣測驗,更好地認清自己。
另一方面,探索自身。
多嘗試,找到興趣list。
多去嘗試讓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即使最終只是三分鐘熱度,但至少排除了一個錯誤選項。
在眾多興趣中,哪個領域是你的天賦所在?
可以參考SIGN模型。
”
S——Self-efficacy自我效能
做哪些事情時你發現自己相較于朋友而言,完成起來輕松很多,做起來很有信心?
I——Instinct本能
做哪些事情之前你還沒開始就已經迫不及待了?
G——Growth成長
做哪些事情能讓你進入心流狀態,專心致志不受干擾,在相同時間內效率更高?
N——Needs滿足
做哪些事情會讓你即使疲憊卻依然能感受到內心的滿足?
誤區二:
我擅長一件事情,
說明我天生就在這個領域比別人厲害很多
你想象中:
語言智能比較強應該是這個樣子:
辜鴻銘,學博中西,號稱“清末怪杰”,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臘、馬來西亞等9種語言,獲13個博士學位,是滿清時代精通西洋科學、語言兼及東方華學的中國第一人。
實際上,你語言智能比較強的表現——
只不過是你模仿美式英語發音更像一點而已。
你想象中:
身體運動智能比較強應該是這個樣子:
實際上,你身體運動智能比較強的表現——
只不過是你可以20分鐘學會廣播體操而同學需要30分鐘。
你想象中:
音樂智能比較強應該是這個樣子:
實際上,你音樂智能比較強的表現——
只不過是你只需要聽兩遍就能學會一首歌而其他人需要聽四五遍。
對某件事有天賦,并非意味著你和其他人有著云泥之別。
我們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即使在某一領域有所擅長,也只是在天賦上稍稍強過他人一點而已,不要抱有過高的期望。
有了天賦,也并非意味著自己就可以躺平了。
如何讓天賦發揮最大作用,
磨練出自己的擅長?
聽說過傷仲永的故事嗎?即使是方仲永五歲就能題詩的天賦,不再繼續學習之后,等到十二三歲已經泯然眾人矣。
上文提到的幾個例子——
辜鴻銘從小很有語言天賦,但除了漢語、英語、馬來語、葡萄牙語這四門母語外,他在學習其它幾門語言時同樣花費了很大的精力。
例如為了把德文學好,辜鴻銘用了半年多的時間把德文名著歌德的《浮士德》背了下來。
學習莎士比亞戲劇時,辜鴻銘用了一年左右的時間,把莎士比亞的37部戲劇全部記熟。
王一博從小就在跳舞方面有天賦,但他還會花大量時間練舞跳舞,無論是在國內學舞時期,還是在韓國當練習生時期。
“整個暑假我從一點跳到晚上九點,就不嫌累”。
圖丨創造101
郎朗小時候即被家人發現有音樂方面的天賦,但造就他的更是從兒時起花在鋼琴上的時間與精力。
“
早晨 5:45起床,練一小時琴,7:00上學。
中午回家吃飯15分鐘,練琴45分鐘。
放學后,練兩小時琴。
吃晚飯時能看動畫片,晚飯后練兩小時琴,然后做作業。
網傳朗朗七歲時的一份時間表可以看出,他每天練琴時間將近六個小時。他也曾在《千里之行,我的故事》中寫道:
起先,我晚飯后練琴會到七點,后來延到八點,后來又到九點,十點,甚至十一點。公寓樓的墻壁很薄,四周的鄰居。甚至隔壁門樓的鄰居,開始抱怨了!“吵死人了!”“你再不停下來,我要打斷你的手!”父親平靜的回答:“我會叫警察!別理他們繼續練琴!”
在某一個領域有天賦只是第一步,找到那個比別人稍微強一點點的地方后,你更需要做的,是在該領域重復很多遍。
“把一件事做一萬遍,你就是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