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不是經歷過類似的場景:
學習了各種方法,但遇到類似的問題還是抓不到重點;
報了很多管理課程,但自己的管理能力還是沒有提高;
看了很多掌控情緒的書,但自己還是控制不好情緒。
為什么我們學了那么多知識,自己還是沒有變得更優秀呢?
因為我們現在生活在海量信息即時獲取的時代,人們獲取第一手資訊的成本大大降低,從而獲取到知識的廣度也大大增加。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想要在競爭中脫穎而出,越來越取決于知識的深度。
海明威說過∶“在一個奢華浪費的年代,人類真正需要的東西是非常之微少的。”
這句話用在學習知識上,可以這樣說:“在一個海量信息即時獲取的時代,人類真正需要學習的是能夠提升認知深度的臨界知識。”
01
什么是臨界知識?
在了解臨界知識之前,我們先了解一下什么是知識。
在《好好學習》這本書中對知識的定義是:“只有能夠改變你行動的信息才是知識。”
在這個定義的基礎上,作者給出了臨界知識的定義:臨界知識是指能更廣泛、更普遍地指導我們行動的重要且基本的規律或定律。
臨界知識不僅能幫助我們深度思考問題,提高我們的認知深度,而且思考所得的答案還能普遍應用于解決類似問題。
我們都知道股神巴菲特和他的黃金搭檔查理·芒格,他們領導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過去二十五年來,平均每年為股東創造20%以上的價值成長,他們自己也因此成為了億萬富翁。
他們不止一次地說他們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離不開這些重要且基本規律:復利法則、多元思維法則、逆向思維法則、冗余思維法則、能力圈思維法則,雙軌分析思維法則等等。
查理·芒格在他的著作《窮查理寶典》中稱這些法則為“普世智慧”,而這些“普世智慧”可以說都屬于臨界知識。
蘋果創始人喬布斯背后的“黃金圈法則”,特斯拉創始人埃隆·馬斯克提倡的“第一性原理”,今日頭條創始人張一鳴信奉的“信息學理論”......
可以說,真正的高手,都在用臨界知識思考和解決問題。
因此,我從《好好學習》這本書中總結提煉了5個讓人受益終生的臨界知識,并把它們貫穿在作者的親身經歷里,以便我們更容易領悟和掌握:真正的高手是怎么用臨界知識思考和解決問題的。
02
怎么迅速看透問題本質,黃金圈法則教給你
大部分人思考問題都是從 what 層面出發,而黃金圈法則告訴我們,從why出發,才是迅速看透問題本質的利器。
本書作者成甲被羅輯思維CEO脫不花邀請,在得到APP上出品一個知識音頻節目《成甲說書》。
他知道在面對每一個新領域的時候,都有很多新知識要學習,但是他也在想:所有的新事情背后都有舊規律,這里的規律是什么?
他開始思考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成甲說書》節目為什么能長期存在?
一是作為節目內容的生產者,你必須有熱情長期投入其中,這樣節目才能長期存在。二是節目能長期存在的另一個關鍵是用戶的認可。
第二個問題是我為什么要做這件事情?
通常,一個人在做決定時,更容易受到金錢、名譽、地位等眼前的外部激勵誘惑。追求這些外部激勵,可以讓人在短期內動力十足。
但是時間一久,一旦沒有了外部激勵,或者外部激勵沒那么有吸引力之后,那么這個人的熱情和動力就會大幅下降。
他認為一個人真正的優勢不是去追那些外部的激勵what,而是問自己底層的動力why,經過深度思考,他終于分析出自己做這個節目的底層動力:喜歡激勵和幫助別人帶來的成就感。
而此時,《成甲說書》這個節目成為他借助這一載體去享受他熱愛分享和幫助別人的樂趣。
如果我們做一件事情找不到自己的底層動力,那么事情可能還沒開始,就注定會失敗。因此,我們遇到問題,多向內求Why,才是正確地解決問題的方式。
03
如何找到復雜系統中的關鍵解,系統思考法則告訴你
通過黃金圈法則找到了自己底層的動力問題,就像在茫茫大海中的航船發現了遠方的明燈,但是這個節目在具體實施中,究竟從何入手呢?
他繼續思考:
《成甲說書》這個節目對他而言是一個將興趣發展為新事業的潛在機會。如果能夠形成一個細分領域的品牌,那么就能增加潛在機會成功的概率。
他又考慮到自己近10年一直在實踐學習方法,因此,他最后確定這個節目的目標就是成為“學習方法”這一細分領域的知名品牌。
但是,在這個目標下還有一個前提就是投入在這個節目上的時間,不能影響到他公司業務的發展。
那么,在這樣復雜的情況下,系統思考法則就起到關鍵作用了。
我們看下面這張圖:
假設《成甲說書》是有影響力的品牌,那么就會影響用戶的購買率,購買率影響銷量,銷量決定了你在“得到”眾多音頻節目中的排名,而銷量排名決定了你被平臺推薦曝光的次數,曝光量又會影響你的品牌知名度。
決定品牌形象的還有品牌美譽度,美譽度是和節目質量有關的。同時,節目的發布頻率也影響到曝光量,而節目質量和節目頻率都和內容生產能力相關。
因此,經過分析他找到了整個系統的關鍵解∶提升內容生產能力。即如何在時間很少的情況下,持續、穩定地生產優質內容。
我們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件件事情都是一個復雜的系統,面對復雜系統,我們要根據目標找到這件事的關鍵解,才能讓我們少走彎路。
04
如何用20%的時間獲得80%的價值,二八法則告訴你
底層動力和目標的關鍵解都找到后,新的問題又來了。
一期說書節目,從閱讀書籍到提煉核心觀點,到整理成說書思路,再到最終錄制節目終稿,幾乎要 4天左右的時間才能完成。
但是在不影響公司業務發展的情況下,他每周最多只有10小時。
4天和10個小時,差距實在是太大了!
這時,這種資源有限,卻要實現高績效問題的突破口,就是二八法則。
20%的核心工作,決定80%的業績成果。
工作時間×工作效率 = 工作成果。
在時間有限這一約束條件不能改變的情況下,就只能通過提高工作效率來增加工作成果。
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呢?
繼續用二八法則分析,任何一個工作,都有高產值環節和低產值環節。提高效率的關鍵,就是找到高產值環節,20%的高產值環節,決定80%的創造核心價值環節。
經過分析,他發現《成甲說書》最關鍵的核心價值在于∶這本書本質上在解決一個什么問題,它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解決方案,怎樣把解決方案以輕松、易懂又深刻的方式展示出來?
想明白這件事情,他就開始大幅度改造節目流程,嚴格控制上面的核心價值環節,其他環節就交給更適合的外包人員完成。
最后的結果是,他真正投入的時間從原來的4天左右減少為5-6個小時。而節目質量不但沒有下降,反而因為他有更充足的時間,關注最關鍵的價值生產環節而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二八法則永遠是最聰明的時間和精力投入法,能讓我們以少勝多,用20%的時間獲得80%的價值。
05
如何讓每次的付出持續地產生價值,復利效應法則告訴你
每個人在任何一件事情上投入的每一分鐘,都是他生命中不可挽回的過程。
那么,我們如何才能讓這個節目每期的付出都能持續地產生價值呢?
這個時候,復利效應法則就派上用場了。
作者在這本書中說:“復利的本質是做事情A,會導致結果B,而結果B又會加強A,不斷循環。”
我們前面分析過,用戶重復購買率,取決于產品質量和口碑分享,那么,剩下的因素就是節目的期數。
換句話說,發揮復利效應的關鍵,就是要讓每一期的節目本身能歷久彌新地吸引新用戶購買。
如何解決這一問題,他開始以終為始地思考∶
假如一期節目是2016年1月錄制的,那么100年以后,也就是2116年1月的時候,人們為什么還要買你的節目?
這個思考方式讓他找到關鍵點,那就是制作節目內容的主題,必須是不隨時間流逝而使價值消逝的。
比如,人們關心的成長、教育、職場、財富等經典主題,就算再過100年還是仍然會關心,這就是經典的價值。
因此,在復利效應的指導下,作者找到這個節目的選題策略:以經典內容為主。
只有經典內容才能讓每一期節目本身歷久彌新地吸引新用戶購買,才能讓每一次付出持續地產生價值,獲得更大的回報。
復利法則的關鍵就在于找到一件不隨時間流逝而使價值消逝的事情,把有限的精力和財富,持續而反復地投入到這件事情,長期堅持下去,最終它帶來的回報也一定超過你的想象。
06
如何減少意外事件的發生,冗余法則告訴你
雖然我們已經運用臨界知識對《成甲說書》這個節目進行了各種分析,但是對于任何一個系統而言,都可能出現各種小概率的意外事件。
那么,要保證《成甲說書》這個系統在遇到意外情況時仍然能正常運作,就需要借助冗余法則這個臨界知識了。
前面我們提到,整個產品最關鍵的環節是,穩定高質量的內容產出。而穩定產出的最大變量有兩個∶
一是作者自己可能會遇到各種情況從而影響節目;
二是外包團隊掉鏈子,比如生病,回家結婚等等。
怎么用冗余法則來解決這個問題呢?
采用雙外包團隊。
這樣做的好處是:
一、如果雙外包團隊每周能夠正常生產,就會積累的較多方案。萬一其中一個不達標被淘汰了,也不會有多大的影響。
二、雙外包有助于提前多生產一些節目,初步保證即使有意外情況發生,節目也能正常運營。
三、有了多余的產量,就可以優中選優,提升節目質量、提高用戶口碑、增加品牌影響力。
當然,在一個復雜的世界里,任何一個問題都沒有標準答案。
用冗余法則來指導思考和提出策略,也不能保證一定成功,但是只要能在重要而可預見的事情上給予幫助,減少重要事情上意外的發生,我們就已經獲得了巨大的優勢。
不管什么時候,再完美的計劃也擋不住計劃執行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意外。
因此,我們要時刻記得用冗余法則,為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做好備份。
07
寫作最后
查理·芒格說過:人們只要掌握和不停地應用所有明顯而且容易學習的原理, 就能夠精通許許多多的領域。
我們雖然不需要成為無往不勝的人,但需要堅持一些有用的臨界知識,活出更對、更好的人生。
余生,愿我們都能成為一個善用臨界知識的人,活成夢想中的自己。
作者 | 孟格,讀書導師,雪芽創族讀書創始人,致力于影響更多人通過讀書賦能自己,成就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