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這樣的人生體驗?
事情還沒有開始,就總是擔心自己應付不了。
別人稍微說了自己兩句,就徹夜輾轉難眠,腦補出各種奇葩的惡斗畫面。
發條微信給朋友,好長時間對方沒回,就各種想東想西,糾結不安。
想買件東西,覺得這也不錯,那也不錯,左右為難,想了很久,也下不了決定。
我們為什么會焦慮、猶豫、自責呢?
背后是缺乏行動力。想得太多,其實做就可以了。
我們為什么會那么敏感,在意別人說什么;稍微給我們一點難堪,就下不了臺呢?
背后是假的理性派。
德國慕尼黑大學經濟心理學教授莎拉.迪芬巴赫。專門研究科技與人類的互動,新近研究社群媒體背后的心理機制與心理健康的影響。她的一本力作《請停止精神內耗:避免人生脫序的25種心理偏誤》,今年3月份由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出版發行。譯者卜涵秋。
這是一本幫助讀者減少精神內耗的心理勵志讀物。
書中將心理偏誤分為四大類:邁向成功與自我認知之路的心理偏誤、邁向和諧與同理心之路的心理偏誤、邁向幸福與自我實現之路的心理偏誤、邁向真理與世界認知之路的心理偏誤,并總結了25種讓人“脫序”的心理偏誤,輔以貼近生活的事例和科學研究,協助我們發現那些不經意間阻礙自己的行為和思考。
有心人看到的是方法,無意者看到的都是問題
學生黨小李,原本打算盡快畢業的,可是為了尋找一個完美的論文選題,他想了一周又一周,拖了一個學期又一個學期,論文還遙遙無期。
原本打算過健康生活的閨蜜,可惜工作繁忙又勞累,甚至沒有時間買新鮮蔬菜,只能吃些微波加熱的剩飯剩菜。
一位朋友信誓旦旦地設定增強運動的宏偉目標,為了強迫自己運動,她在健身房辦了年卡。不過當你興沖沖約她健身時,她總是因為各種突發事件而爽約。有時是工作沒完成,有時是膝蓋痛、生理期、沒睡好、心情不好、吃得太多(沒法運動)、吃得太少(無力運動)... ...總有你意想不到的理由讓她無法運動。
這像不像立Flag的我們,決心有多堅決,自我破壞就有多徹底。反而一旁的人,看得卻更明白,他們常常搖頭說:“你明明喜歡吃肯德雞,為什么又常常叫我們要吃健康食品呢?”
能否達到目標,要看這些付諸行動的愿望,是否真的源于內心。
不要將我們寶貴的精力,浪費在可有可無的目標和自我破壞上。
我們為什么絕不可能真正了解他人
一項針對風電設備對居民的噪聲負擔及健康形成的潛在危害的研究指出,以40-50分貝的音波位置準確度為例,將近60%的居民認為無危險或不受干擾(其中的30%甚至毫無感知),約40%的居民卻認為噪音對自己構成了干擾,當中20%的人甚至感覺到嚴重干擾。
為什么同處飯店,有的人認為它嘈雜,有些人卻感覺氛圍輕松,相當適宜。這其實是人與人之間不同的感知差異。
我們也許無法知道,自己與他人在生理層面的感覺認知的差異會有多么巨大。比如:同樣的蜂蜜,有人覺得很甜,有人卻認為只有一點點甜。像一塊藍色的桌布,有人說像湖水藍,有人說是天藍,有人說是丹青色。
對于人的認知是這樣,人際關系更是這樣。同樣一件事,給不同的人,會帶來不同的感受。每個人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問題,個人的需求、價值觀、信息與結論等等。
天氣很好,有人認為適合郊外騎單車,有人卻認為適合宅家看書。
我們往往愛從個人認知來解釋別人出現的各種各樣的問題,肯定會有認知偏差的。要避免這種偏差,就要了解自己的認知未必全面,盡量試著理解他人的行為。
為什么這個世界看似神秘,其實未必
我們的世界經常發生一些巧合的事件,一些偶然的發生,讓我們熱衷于預言或占星術。
是否有了信仰,會讓人的心里有了一種安慰,有不少學科研究,精神信仰,的確有安撫人心的作用。
停止精神內耗,最重要的是不再否定自己,提升內在的力量感。重塑正確的認知,讓自己輕松應對生活中的各種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