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的意義
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指出,以往的哲學家都是在解釋世界,但問題在于改變世界。總體上來說很好地概括了以為哲學的特點,即“求知”,或者說求得關于世界的至高無上、普遍適用、永恒不變的真理的真理,由此人們常說西方國家的特點是“學以致知”。也因為如此,每一位哲學家都以建立起一套一以貫之的、超脫現實生活的理論體系為畢生追求,認為自己找到的均是關于世界的絕對真理、終極真理,所以很容易導致“歷史終結論”,也造成了哲學派別之間永不停歇的廝殺。哲學的意義對人來說,就是順應世界的普遍規律,然后就能達到幸福的彼岸。
這種情況一直到了近代才有改觀,即隨著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人們逐漸開始關注現實的人的現實生活,把現實的人的現世幸福作為追求,開始探討改變世界的理論。表現為在唯名論傳統下,否定傳統形而上學,逐漸發展起來的英法近代唯物主義,實證主義、實用主義、工具主義、分析哲學等,表現為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即改變世界的理論轉向。但是這種哲學也存在一個問題,即放棄了對普遍性的追求,結果讓人失卻了理想追求,漸次墮落。
馬克思繼承了追求普遍性的形而上學傳統,吸收了英法近代唯物主義哲學,顛倒了黑格爾的客觀唯心主義辯證法,很好地實現了理想與現實、相對與絕對、能動與被動之間的溝通,創立了實踐唯物主義,把改變現實世界作為自己的理想追求,是對以為哲學的全方位超越。就是使現實的世界革命化,永不停息的超越。而革命的動力不是來自于純粹的主觀意識,抑或客觀物質,而是現實的人的感性物質實踐。
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夠在我國被迅速接受并傳播,就是因為馬克思從英法近代唯物主義那兒繼受的對現實幸福的思想,與中國傳統文化強調的“學以致用”有著內在的一致性。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