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73年,也就是清康熙十七年,在女真人剛剛入主中原后不久的節點上,爆發了一場巨大的叛亂,幾乎差點就掀翻了這個初建的王朝。
而最終叛亂被成功平定,這份功勛也成為了康熙皇帝名揚后世的光輝履歷中的一部分,而實際上,動蕩的起因和他本人有著千絲萬屢的瓜葛。
這便是鼎鼎大名的“三藩之亂”,一次中國歷史上常見的藩王造反而后失敗的典型案例,不過其實在清軍入關之初,冊封的漢人藩王有四位,除了吳三桂、耿仲明和尚可喜,還有一位“廣西王”,只是此人并未參與作亂,他是誰?又為何置身事外?
明代崇禎時期,天下已然大亂,這個年輕的皇帝不像前幾任一樣荒唐,他頗有一番夢想,所以積極求治,工作態度很好、上班上得很勤。
但此時的大明已經到了積重難返的邊緣,內部李自成、高迎祥、張獻忠等農民起義軍不斷蜂擁而起,外部滿清女真的鐵騎持續入侵,朝廷長期面臨雙線作戰的壓力,幾乎分身乏術。
在遼東邊界,明軍在著名將領孫承宗的指揮下專注于防守,構筑了寧錦防線,尚有一戰之力,孫承宗之后,崇禎全權委派袁崇煥為兵部尚書,主掌抗清大局。
袁崇煥自不必多說,這個曾在寧遠一炮打死了努爾哈赤的男人領兵作戰乃是一把好手,但他和崇禎有著一個相同的問題,干勁十足,但腦子不夠用。
崇禎皇帝太急于求成,想要一夜把腐朽的朝政恢復到清明的時代,但自己又生性多疑,而袁崇煥正好剛愎自用,不僅恃寵而驕,乃至于擅殺平級的大將,皮島總兵毛文龍,這一決定造成了難以想象的巨大影響。
首先讓崇禎對袁崇煥的不滿愈發強烈,這才造成了后來皇太極繞開寧錦防線直逼京城的關頭,崇禎竟然信了讒言,將袁崇煥下獄最終誅殺,把一線生機徹底葬送。
其次,當時毛文龍長期鎮守皮島,對于清軍的后方威脅巨大,手下猛將如云,其中有一位養孫,名為尚可喜,有另一位養孫,名為孔有德,還有一位參將,是為耿仲明。
當時毛文龍麾下的部隊雖然自成一派,但是畢竟一直在努力抗金,對朝廷無疑是有功的,而袁崇煥執意斬了毛文龍后,其一眾部將頓時大為憤懣,島上一時亂作一團,將士內部發生了嘩變。
耿仲明、孔有德二人平日里關系一直很好,此時便一起跑到了山東登州,投入了登萊巡撫孫元化的麾下。
而尚可喜則留在了皮島,輔助著將領黃龍鎮壓了島上的兵變,于是便被黃龍提拔為游擊將軍。
就這樣一直到了崇禎四年的時候,皇太極率后金兵攻大凌河城把祖大壽團團圍住,孔有德、耿仲明奉命率兵前往營救,但走到半路上的時候,士兵嘩變,兩人就順勢發動了“吳橋兵變”,轉頭反攻破了登州城,開啟了造反之路。
但畢竟兵少將寡,在隨后明軍大部隊的圍攻下,耿、孔很快就被迫放棄了登州一路逃竄,直到逃往海上,而耿仲明曾殺了黃龍的一家老小,所以此時想反悔也來不及了,走投無路之下,他們帶著隊伍便投向了清軍的懷抱。
皇太極給了十足的禮遇,不僅加封二人為總兵官,還帶著文臣武將出城迎接。
而在不久后,另一邊的皮島上,總兵黃龍去世了,新任的總兵叫沈世魁,和尚可喜有舊怨,打算羅織罪名對他進行迫害。
這個消息被尚可喜得知以后,他自然大驚失色,同樣在進退兩難的時刻下,他也只能選擇前往沈陽降清,皇太極一樣高興的要死,甚至將尚可喜帶來的部隊番號命名為“天助兵”。
而此時仍然有一位壓軸人物尚未登場,之前袁崇煥雖然被誣陷處死,但他的麾下不乏猛將,代表人物有祖大壽、吳襄等,而之前提到的“吳橋兵變”,主要負責率軍平定的人正是時任錦州總兵的吳襄。
吳襄一直是袁崇煥的左膀右臂,之前他眼看著崇禎皇帝濫殺有功的邊關將領熊廷弼、王化貞等人,尚且不敢多言,但直到自己一直跟隨的主帥也死于冤案,還被冠以“投敵叛國”的罪名之后,吳襄憤怒了,關寧大軍也感到心灰意冷。
崇禎四年,大凌河之戰爆發后,吳襄率兵前往救援,然而在前線被早有準備的清軍打得大敗,他干脆臨陣脫逃,后來被論罪下獄。
但崇禎為了安撫邊關將士,也為了顯示自己的英明,便啟用了吳襄的兒子來頂替他爹的總兵職務,他的兒子名為吳三桂。
吳三桂出身于武將世家,不論是他爹吳襄,還是他的舅舅祖大壽,都可稱之為猛將,他也自幼熟讀兵法,且年紀輕輕就已經多次率兵參戰,絕不是紙上談兵的愣頭青。
事實上,在就任總兵之后,隨著戰局的推移,吳三桂手握著明朝戰斗力最強的遼東軍隊,手下還有唯一能讓清軍感到畏懼的“關寧鐵騎”,在多次征戰中和清軍打得有來有回。
但外面剛剛穩住,后院的火卻越來越大了,闖王李自成的起義軍越打越猛,一路直指京城,吳三桂奉命回援,但才走到山海關附近,就聽說了崇禎自縊煤山的消息。
大把的軍隊還在,皇帝沒了,吳三桂此時的心情恐怕和姜維有異曲同工之妙,他被起義軍和清軍隔絕在關外,一時間竟然不知何以容身。
他想過投奔李自成,也想過歸降清軍,前者的意向其實更大,一則女真人非我族類,二則自己的親眷都在李自成手里。
但最終不知為何他還是選擇了徹底倒向清朝,這其中就有著著名的“沖冠一怒為紅顏”的故事,說是他的愛妾陳圓圓被李自成玷污,所以吳三桂才作出如此決定。
吳三桂是一個重大的砝碼,他一投降,整個局面就完全失去了平衡,因為清軍想要入主中原,并完全鎮壓各地的叛亂,人手其實根本不夠,務必要借助漢人降將的幫助,而實力強大的吳三桂則是最好的幫手。
至此,吳三桂、耿仲明、孔有德、尚可喜四人全部投降清朝,而其實后三人因為歸降較早,此時已經被大清分別封為了恭順王、懷順王、智順王,并稱“三順王”。
皇太極建立大清后,和前朝一樣定都北京,但因為種族不同,南方的大部分地區都還在不斷地鬧事,而清軍也無力一一去鎮壓,于是幾位投降的漢人將領自然就要好好表現一下自己的能力了。
于是這幾人分別率軍南下,吳三桂在平定了李自成這個最大的叛亂后,又一路打進四川結果了張獻忠,最后奔向云南。
耿仲明、尚可喜、孔有德則率軍進攻湖南,此后分別從廣東、廣西等地圍攻南明最后的永歷政權并將其消滅。
至此,南方各地基本平定,而這四人很顯然立下了汗馬功勞,清廷為了表彰他們,同時也為了安撫其他各方漢族勢力,便一口氣冊封了三位開國漢人藩王,令他們率軍拱衛邊疆。
平西王吳三桂負責鎮守云南、貴州,平南王尚可喜負責鎮守廣東,靖南王耿仲明負責鎮守福建,這便是著名的“三藩”。
此時便有人要問,還剩一個孔有德跑到哪里去了,他不是也參與了平定南方嗎?
的確,在征討起義軍和南明朝廷的過程中,孔有德負責從廣西方面進攻,他率軍攻破了桂林,處死了靖江王朱亨歅和一眾文武官員,隨后幾乎占據了廣西全境。
但這位孔老兄時運不濟,后來南明的西寧王李定國興兵大舉來犯,孔有德在幾次被大敗后退守桂林,最后在圍困下自刎而死。
破城后,孔有德全家老少被被屠戮一空,只剩下一個女兒孔四貞從王府里跑了出來,一路逃到北京之后,被康熙的母親、著名的孝莊太后收為養女。
原本孔有德的定南王王位是穩了,但他如今一死,女兒又無法繼承王位,好在孔有貞后來嫁給了原本父親手下的將領孫延齡,于是清廷便將王位給了孫延齡。
如此一來,四位漢人藩王的局面就形成了,但在歷史上,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情況實在太常見,更別提作為滿人的清朝皇族,對手握重權的漢人王爺了。
此后,吳三桂等人便各自在自己的地盤經營,他們擁有極高的自治權,雖然朝廷仍然會任命當地官員,但是自然沒什么實際權力。
最重要的是軍隊,他們原本麾下就各自有不少的軍士,吳三桂更是兵多將廣,三位藩王的總兵力幾乎達到全國一半之數,他們在各自屬地只手遮天、橫征暴斂,即便是大清朝廷也很難施加有力的管控。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康熙年間,愈發嚴重,此時吳三桂仍坐大位,但尚可喜已經傳位給兒子尚之信,耿仲明也傳位給兒子耿精忠了。
康熙是個年少有為的皇帝,看到藩王的亂象,他就想要削藩。
但畢竟是滿人,而且年紀太小,對中原實際了解不夠,殊不知過去無數帝王想要削藩,都是一步一個腳印,斷然不會強暴地直接武力撤藩。
但年輕的康熙還是把吳三桂逼上了絕路。
于是在康熙十二年時,吳三桂在云南起兵,號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此時清人入關仍不太久,他振臂一揮下,全國各地紛紛響應,尚之信甚至武力奪取了父親的權力,而后參與叛亂。
早已亡故的孔有德就沒能趕上這出好戲了,但繼承了他王位的女婿孫延齡卻不甘落后,同樣帶著人馬加入了吳三桂的陣容。
三藩之亂正式爆發的前期,叛軍一路勢如破竹,幾乎占據了大半江山,但清軍此時武力仍然強健,在集中兵力發動反攻后,雙方進入了僵持局面。
但畢竟清廷手里掌握著全國大半富庶之地,在持久戰中優勢更大,而且叛軍魚龍混雜,內部矛盾也不小,清軍一邊防御,一邊通過各種手段瓦解叛軍,在三年后,尚之信、耿精忠便紛紛告降、孫延齡則被吳三桂的孫子吳世璠所殺。
在此之后,叛軍的實力便越來越弱,縱然后來吳三桂稱帝也無濟于事,在進退兩難的境地中,吳三桂最終病死,叛軍更是交相潰散,清軍逐漸收復各處失地,最終在康熙二十年攻破昆明,吳世璠自殺,三藩之亂就此平定。
雖然動蕩結束了,但造成的破壞卻是可怕的,無數人死于戰爭,光是被清軍無端屠戮的百姓就不計其數,所以對于這次叛亂,康熙其實是有責任的,如果他早先制定好相應的計劃、采用安撫的策略,“三藩之亂”未嘗是不可避免的。
而最為凄慘的莫過于孔有貞,她早年喪父,中年喪夫,男人的叛亂卻牽連了女人,王爺的女兒卻晚年凄慘。
如今北京大名鼎鼎的“公主墳”,據傳正是她死后所葬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