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來,只要你努力,到時候你會發現有可能變成自己羨慕的人;只要你從今天開始就糾正你的思想和行動,幾年以后你就可以積累起許多新的、沒有污點的回憶,讓你可以愉快地去回想。
發現適應性潛意識的途徑:觀察別人對我們的反應;閱讀一些相關的心理學讀物。此兩者并非唯一的途徑,事實上,我們自身的行為也是很好地表達自我的信息源之一。如果我們想改變適應性潛意識的某些方面,模仿我們想成為的對象是很好的一步。
一、 觀察行為,了解自我
若想了解我們的人格特質或真實感覺,通過觀察我們的行為有時候是有用的。
自我認知理論認為,觀察行為的原因是了解自我的主要途徑,貝姆認為,關鍵是我們要從旁觀者的角度剖析自己的行為:觀察行為并對行為的動機做出合理的猜測?!矩惸肥羌みM的行為主義者,他認為,很多時候我們并不太清楚自己的感覺,因此不得不被迫通過觀察外在行為推測自己的感覺、態度和特質】。
一個行為是自我表露還是自我構建?這種區分至關重要。
自我表露:行為能揭示我們未曾意識到的感覺。
自我構建:行為促進新感覺的形成。比如相親赴約,只是出于對媽媽的順從,可能會被解釋為好感。
在絕大多數的基本歸因謬誤中,情境的影響非常微妙且容易忽略,倘若情境產生明顯的阻礙或激勵影響,人們就會準確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受情境的影響較大,從而阻止自己去構建內心狀態。但如果情境影響非常顯著,人們又會犯另一種自我構建的基本歸因謬誤:他們過度重視情境對行為和態度的影響,從而低估了自己對行為的強烈意愿,比如孩子吵鬧實驗。這是另一種形式的自我構建:由于強烈的情境刺激或要求,從而低估了自身對這一活動的內在興趣。【文字寫作是興趣,但一旦成為謀生手段,它還是興趣嗎?是否是高效能,人們會喜歡做高效能的工作】
還有一個自我構建的例子是:生理反應,到底是緊張還是興奮呢?
自我構建的例子表明:通過觀察行為或生理去推斷感覺的自我知覺過程并非自我認知的好途徑。
二、 行善方能成善
如果人們意識自我過于積極,可能不愿意修正意識層面的故事以符合消極的潛意識狀態,這時,最好的辦法可能是,改變自己的潛意識狀態已符合比較積極的自我描述。
社會心理學經典理論:行為的改變通常早于態度和感覺的改變。改變自我行為以匹配意識中的想法,這是改變適應性潛意識的一種好方法?!緦⒁庾R中的認知帶到無意識中去】
從改變行為開始,使人們的意識敘事以及適應性潛意識發生預期改變,如果我們要變成一個更好的人,應該遵從“行善方能成善”的原則。
如果人們越是努力和有意識地表現一種行為,那么,他就越能將這種行為習慣化,最終變為一種自覺行為。
【我們通常低估通過改變行為來改變感覺和特質的能力。內向的人,第一個發言,在宴會中,和陌生人交談】
自我改變,不僅是給予我們運用新行為方式的經歷,還促發了新的自我定義。行為改變越多,對自我看法的改變也會越多,從而自動化地外向行事而非強迫自己努力變得外向也就越來越容易。
抑郁癥的一個有效療法:行為優先,思想感受緊隨其后。
如何降低學生懷孕率?
大規模的外力介入,中國學校的例子早就證明行不通,一種簡單的方法是:首先改變青少年的習慣,使他們一種更能勝任、更成人化的方式做事,這樣他們的自我認知將會和行為一起改變,從而帶動靶行為的改變。通過讓學生成為志愿者,成為積極的人,從而自動遠離輟學、早孕等自我傷害行為。
行善方能成善的原則是心理學所提供的一項極為重要的經驗,如果你不喜歡自己或者感覺沮喪,以積極、正面的方式改變行為會有很大幫助。
三、學會判斷自我認知的對與錯
作者主張,我們有意識的信念應該與潛意識相匹配。似乎轉了一圈又回到了弗洛伊德的觀點:心理治療的目的就是將潛意識意識化?從某種意義上講確實如此。
然而區別是,在敘事中應該掌握對潛意識的本質理解不同,我們無法直接探知適應性潛意識,要相對適應性潛意識進行推斷,必須成為一名優秀的自傳者,而不是通過消除壓抑來窺探潛意識的秘密。
好的敘事應該具有準確性:它們應該理解人們無意識目標、感覺和特質的本質。
好的敘事另外一項定義是:它符合“平靜內心”原則,人們能夠擁有自己的故事來阻止自己對自我進行過度思考。
如果一種經歷能夠連貫意志地解釋并融入人生故事中,那么人們也就不再過多地想它。有些咨詢師認為,當患者不再過多思考自己的時候,便是心理治療將要結束的時候,因為傳記已經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