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王朝,從劉邦消滅項羽被推舉為天下共主——皇帝,到王莽篡漢。前后歷時二百多年。在這兩百多年時間里,西漢王朝克服了很多之前王朝所沒有遭遇的困難,為后世王朝的治理,提供了經驗和借鑒。從這個角度來說,西漢算得上是后世封建王朝的試驗田,后世封建王朝因為西漢的經驗教訓,而總結出很多治國經驗。
1、秦與西漢的淵源
秦王掃六合,雖然統一了天下。但是對于如此龐大帝國的治理,秦始皇其實沒有什么經驗可以借鑒。不過,秦始皇考慮到之前夏商周三代都是被諸侯國或者周圍政權所覆滅的,于是秦始皇做出了這樣的決定:首先取消分封制度,這樣秦就杜絕了被諸侯國滅亡的命運。其次就是對周圍其余政權繼續發動進攻,讓秦避免出現商滅夏、周滅商以及犬戎滅西周、秦滅東周這樣的悲劇。
因此秦始皇在統一天下后,秦軍南征百越,北伐匈奴。連年無休止的戰爭,最終也讓秦和六國百姓感到難以忍受。最終,秦始皇剛死,秦就灰飛煙滅了。
雖然西晉神棍皇甫謐認為秦始皇比劉邦大三歲。不過,皇甫謐在醫學上當然有建樹,但是在歷史上就是個妄人。不過,有一點是不能否認的。那就是劉邦是秦從統一到崩潰的全程見證者。因此劉邦在成為皇帝以后,也意識到了這樣的真相:那就是秦始皇的革新是失敗的。廢除分封制不能保證天下長治久安。最主要的是,如果分封制還在,諸侯國可以提高鎮壓農民軍的效率。倘若秦始皇推行分封制,陳勝吳廣也好,劉邦項羽也罷,都不會推翻秦的統治。
于是劉邦改革分封制度——將劉家人分封為諸侯,同時朝廷給諸侯國指派相國,名義上是幫助諸侯王治理國家,其實是起到監視作用。
2、漢景帝父子的革新
劉邦的分封制確實起到了積極作用。比如劉邦死后,呂后雖然篡奪了漢朝的政權。但是呂后雖然弄權,呂家人雖然產生野心,但最終都沒能危害到漢朝朝廷的安全——因為畢竟諸侯國的存在,粉碎了呂家人的圖謀。
但是這一切在漢景帝時代發生了變故——漢景帝在位的時候,由于西漢立國多年,因此諸侯的勢力得到了發展。這讓漢景帝十分擔心——其實在當時,諸侯并沒有流露造反意圖。但漢景帝卻對諸侯勢力強大深感不安。于是,漢景帝開始打壓諸侯的勢力,最終引發了七王之亂。漢景帝依仗僥幸,將七王之亂鎮壓下去。但是,諸侯王的隱患并沒有被徹底消除。假以時日,新生的諸侯勢力還是會危害到西漢朝廷的地位。
此時西漢朝廷面臨兩難:不冊封諸侯,光靠西漢朝廷的管理水平是無法管轄那么大的地盤的,但是如果冊封諸侯,又會導致諸侯勢力強盛。
其實漢景帝是一個庸人。正如前文所說:鎮壓七王之亂,其實是漢景帝向自己的弟弟梁王開具空頭支票,表示自己將來傳位給梁王,在漢景帝的哄騙之下,梁王出動全力和起義諸侯交戰,這才改變了局勢。假設梁王作壁上觀,或許漢景帝早就被諸侯們剁成肉醬喂了王八。
漢景帝拿不出解決諸侯問題的方案。漢景帝去世后,漢武帝登基。漢武帝想出了一個政策——那就是推恩令。所謂推恩令,在后世歷史上口碑很響亮。很多歷史愛好者認為這個政策解決了諸侯國問題,還將其稱為古今第一陽謀。但其實這個說法頗具片面性。
客觀來說,推恩令——既讓諸侯按照自己兒子的數量分割封地,雖然瓦解了諸侯國的勢力,但也導致了朝廷丟失了一份保險。比如如果呂后掌權的時候沒有諸侯國的牽制,可能漢家江山早就換了主人。漢武帝推行推恩令以后,諸侯的威脅雖然消失了,但是,朝廷內權臣的隱患卻加強了。
3、西漢的終結
在西漢王朝,皇帝唯一能信任的群體莫過于外戚——皇族子弟做大容易產生謀朝篡位的想法,勛貴子弟經營數代,往往是漢朝皇帝清洗的對象。因此漢朝皇帝能選擇重用的,也只有外戚——比如漢文帝時代重用竇家人,漢武帝時代衛青家族得到重用。原因其實不在于這些人的才干,而是在于裙帶關系。
雖然西漢也有察舉制,但這個制度選拔出來的人才,其實大多數沒能掌握要害部門。畢竟職場權力分配,讓一個在朝廷里沒什么根基的人掌握大權,是不現實的。
漢武帝推行推恩令之前,雖然外戚勢力膨脹,但是在皇權和諸侯的牽制之下,往往隨著老太后的去世,外戚家族也會淪為尋常家族甚至被滅族。而漢武帝的推恩令,導致這種牽制局面出現失效情況。
因此漢武帝去世后,漢宣帝依靠僥幸粉碎了外戚霍家的權力,但是,到了西漢后期,外戚王家的勢力已經發展到了無人能夠制衡的地步,外戚出身的王莽,也成功超度了西漢上西天。
4、歷史經驗
西漢滅亡后,西漢出身的宗室劉秀利用王莽統治的混亂建立了東漢。東漢在事實上默認了分封制度。東漢時期,地方豪強勢力堪比當年的諸侯王,而且也補受推恩令影響,就這樣,東漢朝廷和地方豪強相安無事二百多年。
后世的王朝革新,不論是門閥制度,還是后來的科舉制度,多少都從西漢的興亡中吸取了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