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自學能力嗎?
許多人認為離開校園后,他們的學術生涯就結束了。
實際上,這是不對的。
如果我們想提高自己在世界上的競爭力,真正的學習生涯總是在我們邁出社會的第一步之后開始的。
因為我們在校園里所學的只是幫助我們建立對世界的基本認識,掌握基本的思維能力,或者給我們持續學習的基本條件。
至于我們是否能用所學,幫助我們進一步建立更高層次的個體認知、能力和條件,就看我們是否懂得自學。
而這就是我們自學能力的體現。
不管做什么,自學都是非常重要的能力。
如果你剛剛進入一個行業,能否快速適應,就看你的自學能力是否足夠好;
如果你想通過在線分享短視頻來賺錢,還取決于你是否能夠學習到拍攝和制作短視頻的相關技能。
如果你的自學能力還沒有達到一定的水平,那么你的競爭力自然會落后別人好幾步。
因此,如何提高自我學習能力,是塑造自身競爭力的有效手段。
建立自學技能的四個步驟。
每個人的學習方法都不一樣,所以很難說哪種方法最有效。
但是,每個人都必須經歷一些基本的學習過程。
只要能確定自己目前處于哪個學習階段,然后采取相應的方法進行學習,自然可以事半功倍。
一般來說,學習需要經過四個步驟。
而且我發現用某個佛教術語來涵蓋這一步,也是可以交流的。
這個佛教術語是:受、想、行、識。
想一想,我們的學習是不是一定要經過這四個步驟呢?
收到:認知、感覺。
當我們接觸到一個需要學習的東西時,我們都需要建立對它的認知,并得到相應的感覺。
例如,在學習駕駛時,我們一般通過駕校獲得認知,然后在認知的建立過程中,獲得相應的駕駛感受。
哪個是油門,哪個是剎車?
這是建立認知概念。
而當我們深踩油門和輕踩油門時,會給自己留下不一樣的感受。
思考:思考,分析。
想想收到的新事物,或對新學到的事物提供分析反饋。
既然已經建立了油門控制的知識,也獲得了油門深淺的反饋感覺,那么什么時候該慢慢踩油門,什么時候該踩深油門,你一定有一個想法并對此進行分析。
當我們對分析的結果有了明確的答案時,我們自然可以說這個知識我們已經知道了。
行動:行動,實踐。
即使我們學習了一個新的知識,我們也未必能夠把這個知識點變成“我們身體的一部分”。
我們需要在實踐中通過刻意練習來優化和吸收這些知識,這樣我們才能把它變成我們自己的能力。
所以,既然你知道了如何控制油門和剎車,你也需要不斷的去行動和練習,這樣你才能把對油門的控制和制定的行為變成你自己的習慣性或本能反應。
知:知,知。
當知識付諸實踐時,我們就有了自己的第一方親身體驗。
當這些經驗成為我們的思維模式時,可以說我們已經對這些知識形成了深刻的理解。
因為這些經歷成為我們的思維模式,并在某種程度上與我們的其他思想相結合,所以我們在行動時都會留下強烈的個人印記。
為什么每個司機都有自己的駕駛風格?
這是他們自我意識的體現。
至此,我們已經完全掌握了知識。
經過這四個步驟,我們就完成了一個“學習過程”。
每當我們想開始學習某些東西時,我們都需要建立這樣一個學習過程。
學習能力強的人,自然會在這個過程中進步更快。
因此,如果我們想提高自學能力,就需要有針對性地改進這個過程的每一步。
建立意識并獲得感覺。
建立認知是獲取信息的輸入過程。
無論我們學習什么,了解事物都是學習的第一步。
認知的建立一般離不開兩種方法:1.理論學習,通過閱讀掌握某一事物的基本信息,然后通過實踐消化知識。
2.邊做邊學,從實際操作中獲得知識,然后依次學習理論。
這兩種學習方法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組合使用。
最好的學習方式是結合兩者的優勢,建立有針對性的學習過程。
比如,如果你想提高寫作水平,一開始,閱讀一些寫作指導書當然是最好的選擇。
畢竟很多時候,一些基本的寫作知識,我們根本不知道。
只有知道了寫作的相關知識,比如如何構思開頭、如何排版、如何使用文本等,才能按照這些知識所教的步驟進行寫作。
然而,長期沉浸在理論中以上,缺乏實踐經驗,所學的只是紙上談兵,需要結合實踐來獲得第一手的認知經驗。
例如,寫一本書通常會告訴你文章開頭的第一句話應該很吸引人。您必須嘗試提出“有吸引力”的句子,然后將它們與其他文章中的句子進行比較,以讓您的大腦工作。,以加深對這個知識點的理解。
所以,什么時候學理論,什么時候通過實踐獲得知識,我們要懂得合理分配精力在這些方面進行學習,這樣效果才會更好。
當然,無論哪種方式,建立認知都與我們的記憶息息相關。
我們可以通過死記硬背來記住知識,也可以通過實踐來記住知識。
只有記住知識,我們才能用我們的思維能力來理解各種知識的作用。
記憶的重點是重復和理解。
通過思考和分析獲得理解。
我們都知道重復的含義,即多次輸入信息。
但是我們不斷地接觸信息,我們自然能夠將它引入我們的腦海。
今天看到一個知識點,下次要經常重溫,讓它從短期記憶變成我們的長期記憶。
重復記憶的知識點可以通過以下方式獲得:1、通過閱讀找出書中的關鍵部分,并抄錄下來;
2.用自己的語言總結和總結你看到的知識點或段落。比如我這篇文章的主線可以概括為“按照感覺、思考、做、知道的過程提高自學能力的實踐”;
至于理解,就是將新知識與已有的知識結構聯系起來。
這種方法需要使用聯想和比較思維。
所謂聯想,就是根據事物之間在性質、原因和規律上的相似性來理解相似性的類比方式。
比如我們在學習“沉沒成本”這個概念的時候,當你對這個概念有了認識的時候,你會發現這個概念的含義類似于“翻水難復,船建好”的成語。'在中文里,意思是事情已經發生,不可逆轉。
這是聯想。
那么,通過對比,你會發現“沉沒成本”比“翻水造船”的意思更進一步的表達,即不要被未來發生的事情所影響,這不是成語的意思。
所謂“對比”,就是比較事物之間的差異,從而把握每個事物的特點,起到記憶的作用。
通過聯想和比較來理解習得的知識,把“沉沒成本”這個概念和你已有的知識聯系起來,這樣你就可以深刻地記住這個知識點。
此外,我們還會用到一些思維方式,即演繹推理和歸納推理。
比如上面提到的,你在學習寫作的時候,一般要在文章構思的開頭使用吸引人的詞和詞組,那么什么樣的詞才是吸引人的呢?
你可以瀏覽不同的文章,看看其他人是怎么做的,然后想想這些詞和短語有什么共同點。
這種思維是使用歸納推理的思維形式。
在學習中,有時歸納推理比演繹推理要好,因為我們通過總結發現了一些規律和規律,而這些規律和規律就會成為我們自己“理解”的東西。
到頭來還是我們自己去體會,所以比起簡單地學習別人的東西,理解起來會更得心應手。
畢竟,如果你沒摔過幾次,你是怎么學會騎自行車的?
當我們通過“感覺”的第一步建立起對事物的認知,然后通過“思考”來思考我們所學的東西并進一步了解它,那么我們對知識的把握就會趨于完善。
深入實踐知識。
在傳統認知中,我們認為學習不是自己看書,也不是聽別人講課。
但是我們通過閱讀和聽課所學到的東西,只有10%和5%留在我們的腦海中。
并且通過實踐或與他人討論知識,知識保留率分別為55%和50%。
可以想象,學以致用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學習方法。
其中,庫珀學習圈就是這樣一種“通過行動學習”的方法。
美國學習專家大衛·庫珀說,你不能用經驗來指導行動。而是應該從行動中總結經驗,獲得深刻的認知,然后將經驗升華為規律,然后用總結的規律指導行動。.
Cooper認為,一個完整的學習過程有四個具體步驟:1.行動;
2、經驗;
3.規則;
4.行動。
通過這四個步驟,然后形成一個循環,才能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模型。
比如你通過泛讀獲得了一些重要的知識概念,并且對這個技能有了大概的了解,那么你就需要通過進一步的行動來積累經驗。
比如你學會了溝通,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溝通技巧,那么你就需要有意識地將這些技巧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去進行實際測試。
當通經過實踐和行動,我發現這種溝通技巧似乎與某些說話情況不對應。
然后根據這個經驗,你需要找出問題所在,然后進行相應的調整。
而你的情況一定會給你帶來相應的反饋結果。這時候就可以總結一下如何使用這種溝通技巧的規則,最終以正確的方式進行溝通。
在行動的過程中,我們將使用該工具進行審查。
所謂“復習”,就是對實踐經驗進行復習,然后優化動作。
一般分為四個步驟:首先,回顧目標,驗證問題;
看看你的目標,看看你是否偏離了既定的實踐方向,找出問題所在。
第二,評估結果,比較目標;
目標是你想做的;
結果,就是你實際所做的。
通過比較兩者之間的差異,找出需要調整的地方。
三、找出差距,分析原因;
通過評估發現問題后,通過深入分析,找到背后的原因并加以分析。
分析原因意味著尋找問題的本質,而不是膚淺地思考問題。
了解出現問題的原因。
四是總結經驗,確立行動。
所謂“總結”,就是將導致問題的各種因素歸納為對事情起決定性作用的“規律”。
如果我們遵循這個規則,我們將能夠更接近我們的目標。
通過這樣的練習,我們可以對知識有深刻的理解和認知。
形成自己的思維方式。
最后一步是“知識”,這是一種將所學知識轉化為自己的方法。
例如,如果你正在學習繪畫,老師就以學習畫雞蛋為例。在你學會了一些基本的繪畫技巧,比如如何畫線、如何構圖、如何上色等之后,接下來你會用這些畫嗎?技術怎么樣,畫你喜歡的,創造你自己的繪畫風格?
無論我們學習哪種技能,我們最終都會利用自己的思維特征將這些通用的基本技能烙印在我們自己的個性中。
所以,當你意識到你已經獲得了一些東西時,你需要問自己這些問題:你想通過應用所學達到什么結果?
有哪些不足需要繼續調整和改進?
哪種操作方式更適合你的個性?
獲得的知識可以是條件反射嗎?
為了達到這些結果,刻意練習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因為當一項技能通過不斷的練習成為我們類似反射的能力時,我們可以賦予它一定的人格特質。
如果我們還處于“喋喋不休的學習”階段,這樣做的時候就很難有多余的精力和釋放更多的思維意識。
因此,要想提高自學能力,就必須做好感受、思考、行動、知識四個階段,優化每一步的實踐。
只有這樣,無論我們學什么,才能更快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