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怪蜀黍
提到蘇格拉底你會想到什么,反正在當時的希臘,大家都認為他是杠精。
有一天,蘇格拉底在街上拉住一個陌生人便問:“你說說看,什么是勇敢。”
盡管莫名其妙,但那人為了顯示自己的博學,便張口回復,“這個你都不懂,勇敢不就是…”
眼見這人入坑,蘇格拉底就接著問:“為什么呢?”
于是,那人只好繼續解釋:“因為…,所以…。”
“可你說得好像是個例外呀?”抓住陌生人邏輯上漏洞的蘇格拉底步步緊逼。
為了維護自己的正確性,陌生人只好進一步補充:“這個嘛,因為…,所以…。”
唉,言多必失啊。蘇格拉底從陌生人的補充解釋中又聽出了矛盾,然后又提出新的問題:“你開始說:因為…,所以…;后面又說:因為…,所以…。這是為什么呢?”
如果你是那個被蘇格拉底攔住的陌生人,你會怎么做?我猜,大部分人會甩一句“你有病吧”,然后便奪路而逃。
為什么將這個故事,因為蘇格拉底與今天要說的這本書有莫大的關系。
這是一本被翻譯耽誤了的教科書。
批判性思維,據說最早可追溯到 2500 年前的古希臘思想家蘇格拉底。蘇格拉底認為一切知識,均從疑難中產生,越求進步疑難越多,疑難越多進步越大。
而批判性思維的英文名是CriticalThinking。critical, 源于希臘文kriticos, 是提問、理解某物的意義和有能力分析,即“辨明或判斷的能力”。從語源上說,該詞暗示發展“基于標準的有辨識能力的判斷”。
你看,辨明或判斷才是這種思維方式的核心能力,而不是批判。查過現代漢語詞典,批判的意思之一,是對被認為是錯誤的思想或言行批駁否定。
如此這般,批判性豈不是要有傾向性了?可如果對方不是錯的,有什么好批判的,如果對方是錯的,又有批判的必要嗎。
但從開篇的故事上看,蘇格拉底并沒有認為那個陌生人是錯的,他只是想通過不斷追問,以期待最終的“真理”出現。
所以,我們應該就此得出一個結論,所謂的批判性思維,不是為了批判,而是為了更好反思。
為什么要反思?因為我們在思考問題的時候,會至少碰到兩個影響深刻的障礙。
第一個影響深刻的障礙是非理性。
非理性是怎么出現的?假如我們是完全理性的,我們對事物的判斷將會絕對基于邏輯和客觀證據。然而,觀念的形成過程總會摻雜一些難以察覺的人類固有的心理因素。
心理學家把這些時常難以預見的心理因素稱作認知偏差。認知偏差扭曲著我們對現實的理解,干擾我們清晰、精確、客觀思考的能力。
什么是認知偏差?是人們在知覺自身、他人或外部環境時,常因自身或情境的原因使得知覺結果出現失真的現象。
書中提到了不少的心理學偏差,比如損失規避、消極偏差、從眾效應、圈內偏差等。
舉個例子。
自利性偏差,人們常常從好的方面來看待自己,當取得一些成功時,常常容易歸因于自己,而做了錯事之后,怨天尤人,把它歸因于外在因素,即把功勞歸于自己,把錯誤推給人家。它是一種主觀主義的表現,也是一種歸因偏見。
有一份調查,在澳大利亞,86%的人對自己工作業績的評價高于平均水平,只有1%的人評價自己低于平均水平。大多數外科醫生認為自己患者的死亡率要低于平均水平。
即便不進行嚴格的調查,多數司機,甚至大部分曾因車禍而住院的司機,也都認為自己比一般司機駕車更安全且更熟練。
這樣的例子還可以舉出很多。想想看你的同事,當工作績效收到嘉獎時,多半會認為是自己的能力強,而當工作業績很差時,便會猜測是不是背后有小人搗鬼,或者純粹是自己倒霉。
謬誤也屬于認知偏差的一類。
讓我們來看看書中說過的一個,稻草人謬誤,也就是歪曲,夸大解釋他人的觀點,然后去攻擊這個被歪曲的觀點,事實上,它攻擊的并非他人實際的觀點,而是一個假想的稻草人。
比如A說:“應試教育把考試作為學校教育的唯一目標,損害了學生的身心健康。”B回應:“不考試怎么檢測出學生的成績, 沒有高考還有什么公平可言?”
B的說法就是典型的稻草人謬誤,A只是認為考試作為唯一目標對學生不好,B就把這個觀點夸大做A認為不應該考試,這時B的論證雖然是正確的,但這個論證的結論卻不違反A真正持有的觀點。
想要更多了解認知偏差建議大家參看《思考,快與慢》,講得更透。
這里說這些,只是想說明,所謂的批判性思維是建立在“理性”基礎上的一種思維方式,如果你連理性都做不到,就不用奢談這種思維方式了。
我一直懷疑自己對書中那么詳實的批判性思維方法論是不是能完全吸收,尤其是作為一個不準備寫科技型論文,又不準備參加辯論與人抬杠的人。
說實話,書中關于批判性思維的原則和方法確實很多(好不好的那就見仁見智了),但真正能用到我們現實生活中的并不多。
如果一定要用,真心建議大家抓住兩個要點即可。
1、還有什么要補充的嗎?
第一個問題是為了讓自己掌握更全面的信息,第二個問題則是為了窮盡已掌握信息背后的理由。
比如,當你的客戶向你抱怨產品很難用的時候,除了情緒,你還需要知道,對方的抱怨是因為產品本身,還是因為其他原因造成的對產品的情緒。
很有可能當我們稱道海爾冰箱比美的得更好時,只是因為海爾的售后更及時,沒用讓顧客在維修這個問題上過多的等待。
2、為什么會這樣?
比如5個“為什么”溝通法,就能最大限度地發現事物背后的原因。
豐田汽車公司前副社長大野耐一曾舉了一個例子來找出停機的真正原因
問題一:為什么機器停了?
答案一:因為機器超載,保險絲燒斷了。
問題二:為什么機器會超載?
答案二:因為軸承的潤滑不足。
問題三:為什么軸承會潤滑不足?
答案三:因為潤滑泵失靈了。
問題四:為什么潤滑泵會失靈?
答案四:因為它的輪軸耗損了。
問題五:為什么潤滑泵的輪軸會耗損?
答案五:因為雜質跑到里面去了。
經過連續五次不停地問“為什么”,才找到問題的真正原因和解決的方法,在潤滑泵上加裝濾網。
如果《批判性思維》這本書里的方法論你記不住,記住這兩點其實在生活工作中也就夠用了。
批判性思維,是一個很美好的思維方式,甚至于在西方的教育體系被推崇備至,但問題是,凡事都有邊界,只有實用生活和工作的,才是最值得我們大部分人掌握和使用的。
至于更加深邃的,還是留個要寫科技論文、搞風險投資,或對批判性思維特別執著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