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7堂課》
現在的我們條件越來越好,獲取閱讀的機會越來越多,閱讀的方式也越來越多元化。但是,為什么讀完一本書,會那么難呢?我們?常常?以?沒空讀書、看不進去、沒有效果為理由?,逃避?沒有?能力?讀完?一本書?的?事實?。
那么,我們該如何讀完一本書?
秋葉?老師?與?秦陽?老師?在?《閱讀?7堂課?》中?介紹了?10種?閱讀方法?。針對?不同?類別?的?書?,采用?不同?的?閱讀?方法?,讓你?的?書?不再?是?放在?書架?上?吃灰?,讓?你?的?閱讀?進度?可以?突破?前言?,讓你?能夠?及時?將?書中的?知識?內化?吸收?并且?有效?輸出?。
◆ 1.1 閑讀法
報紙、雜志、小說、新聞都可以看作消遣類書。
閱讀這類書籍我們可以讀出三大收獲:1.換腦休息。“換腦休息”是指做一件事感覺累了,就轉換去做另外一件事,可以是自己喜歡的、感興趣的,和工作相關性不大的事情。2.感受趨勢。通過讀一點閑書,了解當下不同的人、不同的圈子都在怎樣說話和思考問題,其實對自己感受這個時代大有好處。3.跨界靈感。一個從來不讀閑書,沒有其他信息輸入的人,是“折騰”不出這種跨界的靈感的。
◆ 1.2 抄讀法
經典名著往往是公認重要的學術經典、思想經典、文學藝術經典等,是人類的文明結晶,但往往也是公認的難懂。這種經典的教材或專著,我把它叫“硬書”。
讀“硬書”,第一步不是追求理解,背景知識不夠、生活閱歷不夠的人是看不懂這種書的。只能先將其記下來,記下來的東西才有可能是你的,等機緣到了,你會突然理解這些經典里深邃的智慧。
手抄一遍和手機拍一遍,記憶效果差100倍。
有時候我們會利用手機等設備將金句復制粘貼下來,但其實這對于我們的記憶根本沒用。就像看到一個充滿干活的健身視頻一樣,它的作用更多的是在收藏夾里吃灰。
但我們動手操作一遍的時候,記憶就開始形成。
◆ 1.3 誦讀法
文筆優美類的書適合用誦讀法。
古人云“讀書百遍,其意自現”。背誦的一個好處就是在人的理解能力沒有跟上之前,先用機械記憶把書背下來,等到有一天理解能力到了,自然就能理解書的好處。
讀書也是提升自己對美的鑒賞能力的過程,培養對文字的語感,發聲朗讀是很好的方法,大聲讀一讀對培養語感更有好處。
◆ 1.4 仿讀法
實用技能類的書主要是教你實戰技能,書名可能有各種寫法,諸如《×××從新手到高手》或者《21天帶你入門×××》等。
越是實用技能類的書,越需要和實踐結合起來閱讀。我們讀實戰技能書,可以直接用查找問題尋答案的思維去讀,更要動手操練一遍。做一遍后印象就深刻很多,到了要用的時候,記起來的概率就更大,這樣才不會只停留在知道階段,而是做一個踐行者。
我們不要把自己變成一個“容器”,而是要變成一個“攪拌器”,把不同的內容重新組織,變成更容易吸收的養料,將其化為自己需要的營養。
如果你覺得作者提供的方法的確不錯,應該想辦法操練一遍。除此之外,你還可以用角色代入法和模擬案例法。
我曾經也是把自己當作一個“容器”,看了許多干貨文章,但最后卻還是迷茫,沒有達到想要的效果。究其原因,是我從來沒有進行操作,不僅給自己增加了負擔,還產生了自己無能的焦慮。
現在,我開始拆解目標,從寫讀書筆記開始,第一遍粗讀,劃下自己認為好的金句,回頭看金句的時候,再細讀一遍,總結成讀書筆記。重讀的時候會另有收獲,輸出成讀書筆記的時候會不再那么焦慮,因為我通過寫讀書筆記將知識點內化了。
◆ 1.5 煉讀法
勵志暢銷類的書需要把作者的邏輯從一本書里提煉出來,變成自己能夠說清楚的核心觀點,這就需要用到煉讀法,把書讀薄。
提煉的結構有以下三個常見的方法:
>> 提煉結構1:觀點—問題—例證
①作者要表達的核心觀點是什么?
②作者提出這個觀點想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
③作者給出的精彩例子是什么?
>> 提煉結構2:問題—自答—升華
①這本書解決了哪一個問題?
②我之前是如何理解這個問題的?
③書中的答案是什么?
>> 提煉結構3:背景—目的—原因—結果
①誰出的書?(背景)
②他想做什么?(目的)
③他為什么想做?(原因)
④他最后達到了什么成就?(結果)
◆ 1.6 逆讀法
如果讀書時你經常有認知升級的感覺,說明你本身缺乏一個堅固的思維體系,太容易被別人帶著走了。這在讀商業認知類的書時更加常見。
這個時候就需要針對書中不同意的觀點,故意挑著刺讀,一邊讀一邊想假如是我寫,我會怎樣更好地解釋這個問題。
方法如下:列出書中錯誤或者與現實不匹配的觀點,說出自己的理由,一條條反駁。
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系統學一點批判性思維方式,這樣就比較容易看出哪些問題隱含價值觀沖突,哪些隱含不同的假設,哪些有邏輯錯誤,哪些論據不可靠。
◆ 1.7 框讀法
講領導力、溝通力、企業管理、商業戰略、宏觀經濟、社會形態的書,都是經管類、人文社科類圖書。
所謂框讀法就是不要滿足于了解作者的觀點和論據,更要理解作者思考問題背后的框架,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第一步先快速閱讀一下目錄部分,初步了解這本書是講什么問題的,建立對這本書的整體認識。
第二步閱讀書的序言、推薦序、前言、后記。序言、推薦序、前言和后記,一般是說明寫書的宗旨和經過,或介紹與評論書的內容,或介紹閱讀這本書的方法與建議,特別是再版、修訂版前言中的某些內容,對閱讀整本書很有指導意義。
第三步快速通讀全書,了解每章主要內容及章與章之間的相互聯系。經過快速通讀,讀者就能在腦海里留下一幅總體“圖案”。
在快速通讀階段,我們可以先準備一組框架式問題,這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一本書。
·這本書的背景是什么?(時代背景、作者知識背景等)
·這本書適合給哪些讀者看?
·本書主要解決什么問題?(一種還是多種)
·作者認為造成問題的原因是什么?(都有哪些)
·作者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是什么?(精讀時再了解都有哪些具體方法且如何操作)
·作者還有哪些建議?
>> 再分享一種常用的經管類圖書寫作簡明框架。
·本書想要解決的問題。
·作者看到目前社會存在的狀況是怎樣的。
·作者認為此問題存在的原因是什么。
·作者提出的解決此問題的方法。
◆ 1.8 精讀法
如果一個人一開始沒有在某個領域扎扎實實讀幾本經典的書,把自己的知識框架打牢,只會讀書越多頭腦越亂,腦袋里完全是糨糊。
我們提倡入行一個新領域前,先選這個領域的好書精讀。精讀一本書的過程是先消化,再內化,最后輸出。
要精讀一本書,我們建議在框讀法快速判斷出一本書質量的基礎上,再學會以下7個閱讀小技巧。
1.字斟句酌法
2.成見歸零法
3.波浪漸進法
4.求醫問藥法。問以下3個問題。A.“是什么”(What?)。B.“怎樣辦”(How?)。C.“為什么”(Why?)。
5.精華提煉法。精讀不僅要讀,還要總結歸納,提煉出書中的精華。
6.多維研讀法。學會從多個角度去讀一本書,越是好書越經得起多個維度的研讀。
7.舉一反三法。讀一本好書,學到一個道理,要對著實踐去印證這個道理,然后悟出更多的道理,這才叫把一本書讀通。
◆ 1.9 圖讀法
我們認為讀書的關鍵是要內化書中的知識。怎樣知道你是否內化成功?要主動輸出。輸出的方式可以是寫書評、做群分享、做書的思維導圖、做讀書筆記PPT、畫讀書手賬,這些都算輸出。不做這個功課,書只算翻過,不算讀過。
輸出的形式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來選擇,比如摘抄金句,寫一些簡短的讀書筆記。
◆ 1.10 樹讀法
樹讀法就是主題閱讀,顧名思義,就是選擇特定主題的好書進行閱讀
主題閱讀鼓勵一次同時讀幾本書,采用比較對照的方法讀書。
當我們開始進入一個領域時,先對這個領域進行一次系統性的學習和思考。在買書和找文章之前,先列了一個提綱。列提綱就是按寫書的目錄的方式來做的。開始按這個提綱去找參考資料。然后,邊看文章邊把文章中的觀點結合自己的理解寫到對應的條目下,迅速把別人的思想變成自己的體系內容。如果發現別人的觀點顛覆了我的知識結構,或者發現遺漏了重要的內容,我會馬上調整或者修改提綱。
就像一棵樹一樣,原先的提綱是樹干,當你深入閱讀的時候,會有越來越多的知識像樹枝一樣發散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