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水暖鴨先知,生活在北京這樣的大都市,對社會新知的敏感度多少要修煉得精些。不難發現,分享經濟如今已滲透到城市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成為資本追捧的新熱點。
分享經濟是公眾將閑置資源通過社會化平臺與他人分享,進而獲得收入的經濟現象(騰訊研究院給出的定義)。中文名定為“愛彼迎”的Airbnb可以預訂民宿,“分答”“微博問答”可以分享知識賺錢,而在“滴滴”不在給外地號牌車派單可能進一步加劇叫車難并且天氣暖和了,我也終于嘗試騎共享單車出行了。
老實說,由于生性保守,我總是對新生事物保持謹慎,觀望后才會試水。這不,我是3月中旬才下載了ofo的APP,目前完成了十幾個行程單,但花費是0。為了拉新,企業甩出免費策略無疑是硬招。共享單車主要是解決“最后一公里”的問題,但我更傾向于鍛煉身體,所以今天我也是難得騎了一次“長途”,耗時約1小時4分,但單子上沒列出距離、和消耗的卡路里,從用戶體驗角度說,不得不稱之為ofo的一個缺失。
我騎過的小黃車幾乎都是需手動調密碼鎖(只騎過一輛是按鍵密碼),而且騎行結束后需要在APP上點擊“結束行程”,據說小紅車大多是掃碼即開鎖、鎖上后自動結束行程并結賬,無疑后者使用上更方便。
目力所及,共享單車主要是小黃車(ofo)、小紅車(摩拜)、小藍車(bluegogo)和小綠車(酷騎)。當初是聽聞小黃車官宣日均訂單量達千萬級,而押金99元相對更親民,所以首次試水共享單車選擇了它。通過實踐發現,我的居住區域常常小黃車難覓蹤影,小紅車到總是能見,原先以為是小紅車投放更廣更多,后來聽雷子說,可能這樣只是說明小黃車都被騎走了而小紅車留存率更高,這拓寬了我看事物的思維角度。
我也想過再下一個“摩拜”,這樣找起車來選擇更多,但一想到手機上裝1個以上的同類軟件有點沒必要(此前因為工作關系讓多個新聞APP和瀏覽器APP共存,他們又都有push,其實覺得挺騷擾),而且299元的押金據說退起來并不便捷(朋友圈看到有人說退押金還要發郵件),而且看報道說過巨額的押金總量使用途徑不明(暗示這種已有融資性質,可能拿著押金投資牟利,尤其若投資房地產或炒樓,又會客觀上推高房價,等于說用戶是遞上錢給自己挖坑),有點不想“我為魚肉”的意味,始終沒有下載注冊。不過我不排除想法改變的可能,巨蟹男總是一陣一陣的。而且對于老百姓來說,近憂總是先置于遠慮。
經過這半個月的體驗,一些見諸報道的“在分享經濟火熱發展的同時,也暴露出城市管理、安全風險等方面的新問題”倒也得到了驗證。共享單車隨意停放、無人管理,占用盲道人行道或擋住出入口的現象比比皆是,尤其是高峰時段?;蛟S只是在一些大型商圈或地鐵站周邊,擺放得相對整齊,我也親眼見到有人整理,但不知是志愿者還是共享單車企業的工作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