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幫助卡西-阿弗萊克奪下今年奧斯卡影帝小金人的《海邊的曼徹斯特》,在騰訊視頻本片目前只有185萬的播放量。
最初以為這是部英倫風的文藝片,“曼徹斯特”首先想到是英國的工業大城,就是紅魔曼聯的主場,就是前不久遭遇演唱會恐襲的那個。
但這里的曼徹斯特,是美國的一個臨海小鎮。看得出不算繁華、人口不多,劇情在冬天展開。
插一個趣聞題外話,“海邊的”不是一個修飾“曼徹斯特”的形容詞,“海邊的曼徹斯特”連起來是個完整的地名。以前這個小鎮的名稱確實是曼徹斯特,后當地居民提案,為了區別于英國的曼徹斯特,要求把該地區的名稱改名為“海邊的曼徹斯特”(Manchester-by-the-sea),提案通過后已正式更名。
一個文藝的地名,適合發生點什么故事。
被冰凍的往事在男主Lee接到一通報喪電話之后,慢慢浮現。
Lee的哥哥意外去世,他從一個半小時車程的外地趕回曼徹斯特。
Lee的工作是公寓管理員,清理垃圾、修電燈通管道什么的,經常被住戶投訴粗魯、不友善但他不以為意,他面龐清冷,聲線低沉,看起來是個內向的沉默男子,但在酒吧會主動挑釁打架。
通過閃回畫面和旁人敘述,慢慢拼湊出Lee的過往:他哥哥患有心臟疾病,嫂子酗酒神經質,有個未成年的侄子,哥倆加侄子經常一起出海,他和妻子曾育有二女一子,在一次自己疏忽(和朋友們在家酒聚后凌晨三點獨自外出,忘記給正在生火的壁爐加上防護裝置)釀造的火災中子女皆亡、房子燒毀,后來父親去世、和妻子離婚,自責傷心的Lee離開家鄉,獨自過著艱苦的生活。
Lee只請了一個星期假,回到曼徹斯特處理哥哥的后事,看起來悲傷之上沒有更多悲傷的神色,哥哥遺囑讓Lee當侄子的監護人(Lee的嫂子失聯,舅舅舅媽搬去了別的州),并留了錢讓Lee搬回家鄉,Lee內心是拒絕的,但又別無選擇。
喪父的侄子貌似也沒有傷心崩潰,只看了一眼父親遺體,對于被叔叔拉著奔波處理后事還有微詞,笑著和朋友們聊天,依然心掛他的冰球隊、籃球隊、樂隊,才16歲就劈腿交了兩個女友,和一個女友發生過性關系,和尚未發生的那個也是一心想嘗禁果(其實他們錢德勒一家都是基督徒),只有不忍心把父親遺體保存在冰棺、不想把父親的舊船賣掉表現出眷戀。外國人面對生死,確實和我們中國人是不同的情緒反應呵。
小鎮人少,彼此都有千絲萬縷的聯系,什么事都傳得快,Lee的經歷不是什么秘密,有些居民對Lee是保持抵觸的。
Lee和侄子一起生活的這些日子,有摩擦,有爭吵,但彼此又是唯一能互相慰藉的伴。
Lee的前妻move on了,有了新丈夫,并且懷孕產子,新生的力量可以把人從悲傷里打撈出來。Lee和前妻在街頭偶遇,前妻為悲劇發生后曾經惡語相向道歉,傷口永遠無法愈合,但她不用背負無盡的自責,她鼓勵Lee不能一直消沉。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吧,因為某件事,對身邊的人說了極重的話,然后時間沖淡了我們的痛感,我們逐漸變得愧疚后悔,在事件發生的當下我們都只能感受到自己的心碎,其實也許對方比你更痛。但Lee說“你不明白,我的心里什么都沒有了”,拒絕了前妻共進午餐的邀請,轉身又去喝酒了。
Lee的發泄方式是在酒吧主動找茬打架,可能他只是想找打,他還會自殘用肉拳打碎玻璃,身體上的痛能讓他心安。他的自責無處釋放,他不想放過自己,就像當初火災后警察調查認為他只是犯了個錯沒有追刑責,他奪槍想自殺。
Lee的嫂子也又再出現了,即將再婚,主動邀兒子去做客,但她未婚夫并不很接納Lee的侄子,這也不是侄子的好去處。于是Lee把侄子托付給哥哥同事收養,并把哥哥遺產轉交出來,還是決定返回外地,獨自生活。
侄子質問Lee為什么不能留在曼徹斯特,Lee的回答聞者落淚,他說了兩遍。
譯成“我受不了”還是略淺了點,或許譯為“我無法擊敗它(悲傷)”更好。承受只是被動消化而不得,可即使主動出擊,也是敗下陣來,才是真正的無能為力吧。
這個地方有那么深的悲傷記憶,注定貫穿余生,如何在這里重新生活?忘記悲傷,就是背叛了死去的孩子吧,Lee不謀求自我救贖,甚至也不舔舐傷口,就讓傷口在心里這么長著,最后開出花,還是發了霉,都無所謂了。
他的生活里已經沒有詩和遠方,只剩冰涼的茍且。
我們無法奢望大海能夠帶走哀愁,就像帶走每條河流。
這注定徒勞無功。
你所有受過的傷,你所有流過的淚,只有你的死亡才能全部帶走。
不是所有人都愿與悲傷和解。
這或許有點喪,但這就是真實人生,沒有雞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