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
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
故去彼取此。
道德經,道德經,講完道經,講德經。
今天,我們開始讀德經。
在當時,社會生活中講德、講仁、講義、講禮,老子得先說清楚為啥單講一個德。尤其要講清楚,為啥不講禮。畢竟:
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辨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宦學事師,非禮不親;班朝治軍,蒞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誠不莊。(《禮記》)
禮是落到實處的東西,有制度,有規范,有標準。禮是立國之本、治國之基。雖說,過了這么多年,到老子那會兒,已經有些“禮崩樂壞”,有些走過場,做樣子,可是,朝廷沒有改弦更張。不講,總要有過硬的道理。
老子說:咱們用“以”來判斷。
以,有心也。凡事弄清標準、搞清路數,照著譜,用心做。這就是有心人。這種做法從心理動機角度說,就是有以為。反過來,自身站位、德性、能力厚實,不去研究標準、路數,自自然然,輕輕松松,做到了,叫無以為。
上德者、上仁者,都能“無以為”而“為之”“成之”。上義者,也能“有以為”而“為之”“成之”。這三者都能成事兒。上禮者不一樣,“為之”時,沒人響應,沒人跟從,得“攘臂而扔之”。扔之,不是說把“莫之應”的人掂著胳臂扔出去。“扔,引也。(《廣雅》)”引是本義。不響應,不跟從的,拉著胳膊引過來。這種情況,現在人有個形象的比喻:被自愿。
執政做事到這一步。老子說:要警惕了,“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再往下,就是亂。事實也是如此。孔老夫子一生的大功業,“使亂臣賊子懼”,做的就是撥亂反正的事。
撥亂反正,倆老頭一樣。正道在哪兒,倆老頭有分歧。
孔子走歷史路線。既然本朝初年,禮樂文明那么好,咱們就踏踏實實誠誠懇懇不走過場不裝樣子,“復禮”就好。復禮,孔子有兩條路線,一內一外。內練一口氣(仁),外練筋骨皮(言行禮儀)。
老子堅定不移地走邏輯路線。道→德→仁→義→禮→亂,依次降級。咱們就一步一步上溯,一步一步做,離亂越遠越安全。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最厚、最實在的是道。道不是人,也不是物。道生萬物,人居其一。人能達到的厚和實,是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德,老子分出上德、下德。啥意思?一個是真貨,一個是比著真貨仿制出來的樣子貨。一個是境界本身,一個是比著境界描出標準,然后高標準嚴要求,做出產品,打上標簽“德”。老子較真,說前一種叫“有德”,后一種叫“無德”。現在的企業界要寬容一些:一流企業做標準,二流企業做品牌,三流企業做產品。
世界很豐富。選哪一檔,看志向,看能力,也看機遇。
老子說:大丈夫,位置所限,職責所在,厚實一些好,“去彼取此”,選“上德”。
——山外青山之20210823號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