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散文】楊紅星/又到玉米豐收時

熱烈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70周年

用文字溫暖世界

·又到玉米豐收時·

楊紅星


楊紅星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秋風起,天漸涼。霜葉紅,秸稈枯。秋老虎發威過后,田野漸漸披上了金色的外衣。又到了一年一度玉米收獲的季節了。

       我那已拆遷了的程圩老家,東臨黃海,狹于中、后兩座臺云臺山之間,與鹽田一河之隔,由古老的地質運動形成面積巨大的沖擊平原。這片沖擊平原歷經千年得演變形成了肥沃的黑土地。千百年來,人們在黑土地上耕耘播種,收獲著碩果也收獲著希望。臨近鹽場屬堿性土質,不適合水稻栽植,卻特別適應玉米的種植,是這種來自遙遠南美洲旱地植物的天然溫床。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實行“大包干責任制”的農村,東方黃海海域地坪線上,白魚肚剛剛顯露。早起的人們就來到自家的責任田里,他們帶著必備的勞動工具,鐮刀、提籃、麻袋、繩索,獨輪車(一種運輸工具,電影“車輪滾滾、淮海戰役”里后方老百姓給前線運送給養,物資的小推車)、小針錐。老家的玉米收獲時間,一般都在農歷年秋分左右,陽歷年的“國慶節”左右。

      這個季節早起,天已較涼了,人們穿著厚厚的外套,甚至要穿上毛衣,以抵御中秋季節清晨間絲絲的寒氣。玉米的果實在當地方言也稱“棒子”,這個稱謂和東北三省的叫法是一樣的,收玉米也叫收棒子。剝玉米苞衣,取玉米果實,也叫剝棒子。剝玉米果實上的玉米粒,也叫剝棒子粒。

      來到田野,晨曦中,一條條大田,一片片的玉米一眼望不到邊。依然站立著的玉米秸稈,由夏季精神抖擻枝繁葉茂的綠色盛妝,變成了殘技敗葉孤零沒落的黃色殘妝。玉米地上,有2米高左右的玉米桿上掛著兩個甚至三個果實,果實隱藏于層層包裹起來的衣皮中,下粗上細,略呈錐形。這個呈錐形穿著“外衣”的果實,當地人俗稱為“棒拐”。要取出衣皮中包裹起來的玉米棒拐,也并不輕松,等待人們的,還有多道工療要完成。

      父親和母親先用鐮刀將玉米的秸稈砍斷,砍劃秸稈要緊貼著土地表面下刀,只留不到10公分的秸稈茬。茬留得高了,一是不利于耕種,冬耕播種之前要耙一遍地,茬留高了耙一遍不行,耙得次數多了會增加成本;二是不利于人們后繼的工作,人走較高的秸茬上既不方便,腳下又不安全。

      砍倒后的玉米秸稈一垅垅薄薄地碼放在地上,爺爺奶奶,弟弟妹妹都加入到收玉米的“戰役”中去。我們或蹲或坐在砍倒后的玉米秸稈邊,手里拿著帶木柄的針錐,用針錐頭輕輕地劃開棒拐上的衣皮,有了這道工序,接下來剝衣皮的這道工序,就變得容易了很多。人們為防止小小的針錐丟棄在秸稈里,不好找回,會用一根細繩將針錐的木柄一端,和右手手腕上用細繩相連結。而我卻是連在左手上,因為我是左撇子。

      枯萎的秸稈也是很扎人的,扎人的還有桿上的玉米葉子,被扎到時很難受,又疼痛又奇癢。太陽出來了,天氣漸漸響了,早晨穿了厚厚衣服的我們,因為氣溫升高和干活付出體力勞動的原因,也逐漸減起了衣服。僅穿著短衣袖在玉米地里干活,不但對扎人的玉米秸桿少了一層防護,而且秋天的田野里盛產一種當地特有的花蚊子,叮咬到人的皮膚上會起大泡,疼痛難忍。

      近一天的緊張勞動下來,地上間隔七八米遠,堆碼上一堆堆黃燦燦的玉米棒兒。秋天里太陽光照時間還很長,人們要趕在天黑之前將收獲的玉米棒子運回家。玉米棒子裝在口袋里、麻袋里,再搬到早上就帶去的獨輪車上,用繩索固定好。父親在后面推著獨輪車(當地土話叫:撐把),我在車前面用一根繩索拉著獨輪車(當地土話:叫拉車頭)。獨輪車上裝的玉米棒子多,玉米地又比較松軟,單憑一個人的力量在后面推,很是難行,拉車頭的人是一個輔助的活兒。我上初中一年級時,也能駕駛這獨輪車,運輸玉米莊稼之類的活兒,在前面拉車頭的是妺妹或是弟弟。也算是為父親分擔些勞動負荷了,按老家長輩人的說法是,這孩子也能當人用了,是個勞動力了,是孩子長大的意思。

      玉米地里,已被剝去果實的玉米秸稈靜靜地躺在土地上,接受陽光的照射。光照和大自然秋風的作用,會加速砍劃后的玉米秸桿水分蒸發(我們當地土話叫:肯拿潮,意思是潮氣、濕氣容易蒸發走的意思)。幾天后,人們要趕在秋耕犁地、耙地之前,將玉米地上已蒸干了水分的秸稈運走。搬運秸桿的工作,會由父親、弟弟、我爺仨人完成(很奇怪,記憶里這項工作很少有女性參與),我們將捆綁成梱的秸稈運回家,仔細堆放到當年家家戶戶必備的小草堆垛上,那是農家土灶草鍋理想的燃料。當然了,運輸秸稈的運輸工具,還是那輛獨輪車。

      那個年代里,沒有機械運輸工具可供幫助,田間地頭勞作全憑人力完成。人們迎來太陽,送走月亮。披星戴月,辛勤付出。

      運回家的玉米棒子,會均勻地攤曬在各家空曠的院子里,農村人家都有一個大院子,可能也是為了農作物晾曬的需要。人們日出時,將頭天晚上堆成堆,用防水材料遮掩起來的玉米攤開,日落時再集中收起用塑料布等遮得嚴嚴實實,以防夜間下雨和露水的浸濕。玉米棒子在院子里被均勻地攤開,人們要在不同的時間翻曬。前兩三天翻曬棒子時,地上會有水跡出現。在陽光、風的共同撫慰下,再過幾天,地面干燥,水跡全無,水分蒸發,棒子干透。

      黃燦燦的,干透的玉米棒子還是個半成品,在做成可食用食品的原材料之前,還有一道工序必須完成,那就是剝玉米棒子上的玉米粒兒。剝玉米粒在當年農村也是一個純手工活,將一粒粒玉米粒從棒拐上剝離開。一邊是金黃色的玉米粒,一邊是小搟面杖大小的白色或紅黃色的棒芯,棒芯也稱玉米棒和棒子骨(我們老家方言也稱:玉米棒瓤)。其實在我看來,這道工序就是玉米粒和附著在其上的棒子骨,骨肉分離。

      將玉米粒和附著在其上的棒子骨分開,不叫骨肉分離,而叫剝玉米粒或者叫脫粒。這也是玉米粒華麗轉身的最后一道工序。晾曬干透的玉米棒子堆成了“小山”似的一大堆。白天里,爺爺奶奶坐在玉米棒堆邊。帶木頭柄的小鐵錐是用6毫米鋼筋做成的,一頭呈扁形,和剝玉米衣用的錐頭是尖形的不一樣。奶奶一手握著鐵錐,一手拿著玉米棒子,從玉米棒子底部,也就是粗的一頭下錐順著棒粒的一排,往細的一頭推著錐子,輕輕錐動玉米粒兒。玉米粒隨著錐頭緩緩向下移動,紛紛從棒子骨上脫落而下,奶奶將棒子旋轉一下,再次下錐。如此重復這個動動,一個完整的棒子上,間隔兩行出現了一道道溝。奶奶將錐了好幾道溝的棒子,順手遞給了坐在一邊等候剝粒的爺爺。過程中無語言交流,倆位老人配合默契,心有靈犀。爺爺有哮喘病,勞動強度稍大點的工作,奶奶都不讓爺爺承擔。半個多世紀的風風雨雨,五十多年的相濡以沫,愛情早已變成了親情,一棵玉米棒傳遞的是爺爺奶奶手心里的溫柔。

      在那個季節里,下午放學回家我們抓緊時間做完家庭作業。晚飯后,一家人圍聚在玉米棒堆邊剝玉米粒,昏暗的煤油燈光照影在墻壁上的,是一家人勞動有序,分工細致重復動作的影子。在腳邊玩耍的小花貓,看到墻壁上晃動的影子,興奮地跳來跳去,還躍起身子撲打著墻上的影子。直到折騰累了,才喘著粗氣趴在一邊安靜下來。

      玉米豐收時,逢國慶節和星期天(那時候是小禮拜),父母親白天要忙自家的責任田,我們就和爺爺奶奶一起在家里剝玉米粒。用錐子把玉米棒子錐出溝的工藝已落伍了,人們發明了一種叫棒擦子,擦棒拐的工藝。棒擦子是用一根70厘米長,15厘米見方的方型木料,在木料上面開一個圓形凹槽,在凹槽的中間開一個10厘米長,2厘米的方孔,方孔中的一端鑲有一根用直徑6毫米頭部扁平的鋼筋。使用時,將擦子的底部(中間鋼筋扁頭朝上為上部)放入巴斗(一種農村裝盛東西的用柳條編織的圓斗,尺寸各異,有大有小)中,上部搭在巴斗上沿口,整個棒擦是斜放在巴斗里的。和錐玉米棒子用兩只手配合不同的是,用玉米擦擦棒拐可以用一只手完成,工作時玉米棒拐的小頭朝下,用力往下推,擦完一道溝旋轉一下棒拐,也是將棒拐間隔著擦出幾道溝來,便于手工剝玉米粒。較之錐玉米棒子,效率提高了很多,勞動強度也降低了許多。

      當年,我十四五歲,妹妹小我一歲,弟弟小我四歲。國慶節放假,父母親為了鼓勵我們多剝玉米粒,規定我們一天要剝3大巴斗玉米粒,也算是定了個任務。我和妹妹大弟弟幾歲,擦玉米棒拐和剝玉米粒的速度自然要快于弟弟,我們早早起床擦玉米棒拐,為的是完成任務后可以出去找小伙伴們玩耍。上午10時許,我和妹妹擦滿了3大巴斗任務的玉米粒后,就出去玩耍了,只留下弟弟一個人還在忙著剝玉米粒。吃中午飯時,飯桌上不見弟弟來吃飯,奶奶去找弟弟,只見弟弟一個人在倉屯房里剝玉米。奶奶喊弟弟去吃飯,弟弟不吃,一個人邊剝玉米邊哭著說,他沒完成3巴斗玉米粒的任務,哥哥姐姐都完成了,也不等等我。任奶奶怎么哄,也不去吃飯。我和妹妹感到很慚愧,我們做哥哥姐姐的沒有照顧到年幼的弟弟,沒有顧及弟弟的感受,年幼的弟弟是一個好強的人。以后再剝玉米棒子,我和妹妹都會乘弟弟出去喝水或上廁所時,偷偷地倒點玉米粒放弟弟的巴斗里,量不能大,不能讓弟弟發覺我們在“作鬼”,還邊剝玉米粒,邊鼓勵弟弟很能干。

      后來,脫玉米粒仔的電動脫粒機器也有了,替代了人們剝玉米粒手工勞作的歷史。

      三十多年過去了,親歷過的農活依然歷歷在目,清晰可見,仿佛就是發生在昨天。

河南文學雜志作者文庫之

《關于加入作協那點事兒》

      由本刊策劃的《關于加入中國作協那點事》7月14日在微信公眾平臺推出后,閱讀過萬,在讀者引起強烈反響。

       應眾多讀者要求,雜志社決定以《關于加入作協那點事兒》為題征稿,將寫作者撰寫的關于加入各級作協的經歷。先在河南文學雜志紙媒和公眾平臺陸續刊登,最后結集出版。歡迎各位作家朋友直抒胸臆,不吝賜稿!愿《關于加入作協那點事兒》一書中能夠有您的大作出現!

       征文要求:來稿3000字以內。

       截稿日期:2019年12月30日。

      投稿時請注明“加入作協那點亊兒”征稿字樣,并附200字以內個人簡介及彩色高像素生活照。

 投稿信箱:hnwenxue@126.com

作者簡介

      楊紅星,江蘇省連云港市人,江蘇省作家協會會員,連云港市作家協會會員。作品散見于報刊雜志、微信公眾平臺,著有散文集《溫暖的鄉愁》。

    《河南文學》雜志是河南閱讀學會旗下的一個純文學刊物,雙月刊。以“不厚名家、力推新人”為辦刊宗旨,以“不唯名家,但求名篇;不拘篇幅,唯求美文;不唯形式,文道并重”為原則,主要刊登小說、散文、詩歌等文體,面向全球各界征稿,所刊登稿件主要從“河南文學雜志”微信公眾平臺推送的稿件中選取(已在其他媒體刊發并被原創保護的,本平臺不予刊發)。歡迎各界人士踴躍投稿!

本平臺每天更新

投稿郵箱:hnwenxue@126.com

出品/河南閱讀學會

編輯/河南文學雜志社

主編/李  一

副主編/馮新林   阿   若

編輯部主任: 趙    渝

責任編輯:柳岱林       藍  島     

劉海波      李家琛

平臺維護:河南閱讀學會文化傳播公司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剝玉米粒的工具
陽信縣27萬頭牛愛吃青儲玉米秸稈,一年吃掉47萬畝
臘腸玉米濃湯
如何快速剝玉米粒
【輝光日新989】俯瞰曾經呆過的村莊
國外先進的玉米收割機 一邊出玉米粒 一邊出秸稈粉末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凌云县| 绿春县| 菏泽市| 明光市| 裕民县| 边坝县| 阿拉善右旗| 荣成市| 阳东县| 丰城市| 龙井市| 永城市| 阿勒泰市| 平定县| 洛隆县| 六枝特区| 静海县| 廊坊市| 霍林郭勒市| 南汇区| 周口市| 建始县| 凤山县| 礼泉县| 秦安县| 金昌市| 福贡县| 天水市| 万盛区| 临澧县| 宁都县| 开化县| 安图县| 康马县| 年辖:市辖区| 精河县| 凤翔县| 万源市| 柘城县| 武川县| 宣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