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散文】陳先/至味亳州

立足河南面向全國的原創文學平臺

用文字溫暖世界

網絡版

——個桐城人眼里的亳州

陳先

桐城文人與亳州

01

看到一則小故事,講的是亳州一家三代的小確幸。兒子問爸爸,為什么喊爺爺叫大?爸爸反問,天大不大?兒子答,大;爸爸又問,地大不大?兒子答,大!爸爸再問,爺爺在我們家大不大?兒子答,當然大!

這或是對“大”的極好注解。同樣稱“大”的地方,桐城也是其中之一。這一尋常口語稱謂,恰恰體現的是,無論亳州還是桐城人,質樸親善的人倫情感,和對社會公序良俗的認知共鳴。亳州地處淮河以北,早在2000多年前,便盛行黃老之學。天大,地大,人大,正是古代“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傳承賡續。

對亳州,心儀已久,恨不能往。亳州為安徽三大地域文化圈的核心區域之一,與地處江淮之間的桐城,及皖南徽州,共同成就了安徽文化的凝重與厚實。厚在歷史悠久,沉淀與光大;重在博大與精深,涉足領域廣,思想深邃精到。亳州尤甚。早在漢魏時代,亳州便地屬畿內,與中華文明的發源地河南一衣帶水,境內渦河連接黃淮,與時為商業啟蒙的商丘一帶中原商業文明,碰撞融合;反之,當漢魏儒學式微,崇尚道法自然的老莊思想,亦向中原核心地帶傳播滲透。

在文明的交替演進過程中,曹操是個舉足輕重的人物,這個同被魯迅與毛澤東翻案的一代雄才,集文韜武略于一身。曹操父子憑借政治上的優勢和人格魅力,對當時的文壇產生強大的凝聚力,吸引了一批因社會動蕩而流亡各地的文人志士,形成以曹操父子為首的的鄴下文人集團,將“非音之正”的五言詩入主建安文壇,借古樂府寫時事,掀起文學史上文人創作的第一個高潮,將文學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正如曹丕所言“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漢魏政權的建立,建安文學的領軍人物,引領中國文學的自覺時代。可感,可嘆。

戊戌陽春,應朋友之邀,身臨亳州,適逢桃花弄姿,芍藥待放之際。逛古井酒文化博物園,看地下運兵道,對曹公當年的軍事智慧,感受深切。儼然一座地下長城。能存續至今,足見其堅固耐久的程度。對比時下豆腐渣工程,地下運兵道的質量不言而喻。

不朽的遠不止運兵道。建安風骨,魏晉風度均發源亳州。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竹林七賢,均為地域亳州貢獻了非凡的智慧。亳州一地,政治風云與思想綻放,交集媾和,金戈鐵馬與慷慨悲歌,高頻共振。一方面激揚文字,狂狷放達,不事權貴;一方面指點江山,同室操戈,機關算盡。歷史賦予亳州紛紜復雜的時勢萬象,并催生出繽紛燦爛的地域文化。

道光元年(1821),桐城文人劉開前往亳州。他是受邀編修亳州縣志。此時的劉開,早已文譽天下,其詩文傳誦于京師公卿與鄉儒時賢之間。但命運乖蹇,滿腹經綸的劉開,屢試不第,又不擅趨炎附勢,以至家道貧寒,無以養親。劉開生平最大愿望,便是有朝一日,能在龍眠山水林壑之間,筑茅廬一間,侍奉母親頤養天年。自己又能依山傍水手捧書卷,朝夕諷詠,不離慈母妻孥左右,可謂一舉數得,人生至樂。因此,當亳州有聘,劉開欣然北上。此行既可施展生平抱負,修乘撰史,也可以掙得些許菽水之資,以結心中宿愿。期間,他住在一家佛寺里,粗茶淡飯。不料,道光四年,突然患病,抱憾而逝。此間,他曾寫下《偕陳晚香、任硯香至城東觀芍藥》一詩:

“小黃城外芍藥花,五里十里生煙霞。花前花后皆人家,家家種花如桑麻……”

在詩里,他一詠三嘆,對亳州芍藥之美贊賞有加。劉開辭世,葬于城東郊芍花叢中。木棺土冢,冢前有碑,題曰:“桐城劉開之墓”。詩人永伴花香。

時隔四年,即道光八年,桐城文人方東樹,前往亳州主講柳湖書院。柳湖書院,是亳州的州級書院,清雍正六年(1728)亳州人劉恩沛捐建。因“城中積潦俱匯于斯,春夏之交,水面寬可數百余弓,居民競呼為湖矣!水勢瀠洄,柳蔭掩映”,故稱“柳湖書院”。乾隆初年,“知州華度,延師主講,親加訓課,一時從游甚眾”。此后,書院學舍、學田不斷增加,“嘉慶、道光、同治、光緒年間,捐錢捐地捐房以助膏火者,甚眾;而尤以道光元年,王慶澤之子王家椿,修整最備,堂舍齋廂,較前增擴十分之四”。

方東樹主持柳湖書院時,正值書院百年。他到柳湖書院,應與亳州士紳何天衢有關。何天衢,號緩齋,字在山,以廩生欽賜舉人。任廣東廉州知府,任上“清積案、勸農桑、葺學宮、立社學、置學田、修養濟院”,“善政不可枚舉”。此時的方東樹,正主持廉州海門書院,常與何天衢隨游。方東樹在廉州所作《新建廉州湖廉社學記》、《新建珠場社學記》、《永安城重修大士閣記》、《費公祠記》、《重刻白鹿洞書院學規序》,均系何天衢囑托之作。可見二人過從甚密。道光五年(1825),何天衢“捐存柳湖書院育才堂經史子集二百種,以資后學誦習,又捐錢二百五十千文存典生息,每年息錢三千文作為書院管書曬書之費”,足見其對家鄉書院教育的支持。

方東樹在亳州柳湖書院僅一年時間。這一年,也是他最后一次參加鄉試,此后,他潛心教育事業,以育人為己任。他對生徒悉心教學,在《亳州題許生詩卷》中曰:“大雅嗟難作,吾衰感未平。彼都多令望,之子負時名。地有臨渦勝,門高月旦評。奇才誰可拔,英物我方驚。少日新詩滿,他年宿德成。因悲杜陵叟,青眼望人情。”

方東樹對學生許生即許長昭的期待和激勵躍然紙上。離開柳湖書院后,約兩年時間,方東樹奔波于桐城、安慶和宣城等地。同時撰寫了《未能錄》。書分謹獨、衛生、修內、慎動、敬事、燭幾、盡倫、執義、安命、積德十部分。方東樹在序中說:“以上十義,昔賢名理名言,至精且詳,不可勝舉。今日惟在自家切身檢點實踐而已,不作言銓也。”

劉開與方東樹同為姚鼐的得意門生。此前,姚鼐與亳州早有過筆墨之緣,他曾在為陳三辰寫的《墓志銘并序》中記述,陳三辰在擔任亳州知州期間,遇到大饑荒,“上官令亳州設兩粥廠以賑。”他認為“一州兩廠,何足贍饑者?”便不顧“上官令”,而從實際需要出發,自作主張增加救濟。“人謂如此,終必以虧庫銀獲罪矣。”面對質疑之聲,他的回答擲地有聲:“活民而得罪,吾所甘也!”陳三辰深明大義為民獻身的精神,由此可見一斑。這一點,恰與桐城歷代官宦仕人,在人格取向上,有著某種神秘的精神契合。

文人與酒味亳州

02

魏晉時代的亳州,不僅文人扎堆,更重要的是,在士人階層飲酒成風。面對魏晉玄學的風靡一時,及縱酒放歌的大行其道,作為一國之君的曹操,雖下過禁酒令,但私下卻以身試法,“對酒當歌”,向漢獻帝鄭重面呈“九醞春酒”。歷史證明,酒非但禁不了,反而衍變為一種文人風尚。

當時的亳州盛產高粱酒、明流酒、小藥酒、雙酸酒、福珍酒、三白酒、老酒、竹葉青、佛手露等等。而時為減店古井鎮生產的減酒,以其色、香、味俱佳,一直是待客的上品,民間至今還流傳“渦河鱖魚黃河鯉,減酒胡芹宴嘉賓”的說法。減酒,即為古井貢酒的前身。而“九醞酒法”,便是曹操對家鄉造酒技術的總結。古井鎮,作為為減酒的發源地,可謂濃縮了中國酒文化的發展史。漫步古井,滿城酒香飄逸,沿街商鋪幾乎清一色的酒肆酒坊,房子雖很低矮,但不失古樸雅致。國家文物保護單位魏井、宋井、明清窖池群和古井貢酒釀造遺址等,是她們,默默記錄著酒鄉的千年遺韻。

想當年,曹操青梅煮酒,縱論英雄,展現的是他運籌帷幄,笑傲天下的雄心壯志。把酒臨江,橫槊賦詩,展露的是他橫掃東吳,志在必得的英雄氣慨。建安文學代表人物曹植,詩文才名不亞其父曹操,常常酒后“出言為論,落筆成文。”他的《七步詩》更是婦孺皆知。以致于南朝文學家謝靈運稱他“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占八斗”。可惜,這位才華橫溢的貴族王子,卻因嗜酒貪杯,不拘小節而自毀前程。

竹林七賢中的劉伶,飲酒的名氣最大,其醉態也最滑稽可愛。《世說新語.任誕》中記:“劉伶恒縱酒放達,或脫衣裸形在屋中,人見譏之。伶曰:我以天地為棟宇,以屋室為裈衣,諸君何為入我裈中?”他曾對妻子說:“天生劉伶,以酒為名;一飲一斛,五斗解酲”。放任如此,前無古人,后無來者。求酒于其妻,其妻以“非養身之道”拒之。伶曰:“甚善,我不能自禁。唯當祝鬼神自誓斷之耳,便可具酒肉。”妻信以為真,供酒肉于神前,豈料劉伶一番巧言后,遂飲酒啖肉,酣然大醉。其放蕩不羈之性情,當為七賢之首。劉伶尚未“病酒”之時,“常乘鹿車,攜一壺酒,使人荷鍤而隨之,謂曰:'死便埋我。’其遺形骸如此。”但他“雖陶兀昏放,而機應不差,未嘗昔意文翰,惟著《酒德頌》一篇。”酒文雙絕,雖溺酒而文思不失,縱著孤篇一章,亦能流傳千古。

阮籍也是酒中名士,終日醉夢沉沉,“唯飲是務”。在與族人聚飲時,不用酒杯,而是用大甕盛酒狂飲。竹林七賢中,文學成就最高者,首推阮籍與嵇康。阮籍,史稱“嗜酒能嘯,善彈琴。”司馬昭當政之時,“聞步兵校尉缺,廚多美酒,營人善釀酒,求為校尉。遂縱酒昏酣,遺落世事。”阮籍“本有濟世之志”,后卻“不與世事,遂酣飲為常。”正始時期,司馬氏故技重施,威逼曹氏退位。并以名教之名對曹氏集團大肆殺戮。阮籍為全其身,以文章與酒為伴,放浪形骸,以避禍患。后“文帝欲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鐘會數以時事問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皆以酣醉獲免。”阮籍每次醉后便獨自駕車,從不擇路,等到山崖盡處,便長聲痛哭,狂呼:“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這一聲喊,喊的是世事悲涼,也喊出了時運不濟的一腔苦悶。阮籍鄰家少婦有些美色,他便經常與王戎前去買酒痛飲,醉后便睡在少婦身邊。還有一次,聽說有一頗具才色之女,未嫁而死,阮籍雖不識女子父兄,竟跑到靈前大哭,盡哀而還。他的母親去世之后,稽康的哥哥稽喜前來致哀,稽喜是司馬朝中為官的禮法之士,他不管守喪期間應有的禮節,給了稽喜一個大白眼;后來稽康帶著酒、夾著琴來,他便大喜,立馬由白眼轉為青眼。

七賢中人,皆能文好酒。山濤喝酒八斗方醉,王戎“飲酒食肉,不拘禮制。”阮咸“雖處世不交人事,惟共親和弦歌酣宴而已。”正始文人多以曲折為文發泄憤懣。唯嵇康不然。他“輕肆直言,剛腸嫉惡,遇事便發”,“非湯武而薄周禮”。后終為司馬氏所害。嵇康入獄后,與此前對酒的態度判若兩人,他在家誡中說:“見醉醺醺便止,慎不當至困醉不能自裁也。”嵇康之醉,“傀俄若玉山之將崩”。足見他雙重人格下的內心之痛。臨刑時,太學生三千為之請命,嵇康飲罷“餞行酒”,索琴以奏《廣陵散》,從容就刑。自此,廣陵散遂成絕響。

竹林七賢生逢亂世,活動區域多在南亳和北亳之間。他們是老莊思想的踐行者,“越名教而任自然”,不拘禮法,崇尚個性自由。但他們或生于官宦世家,或與官場有千絲萬縷的關聯,很難做到真正遠離權力旋渦。于是借酒抒懷,寄情山水文字,清談風雨音律,是他們的不二之選。他們常聚云臺山上,“無思無慮,其樂陶陶,兀然而醉,慌然而醒”,過著荒誕不經的醉酒生涯,并形成了一種默契。有次酒會,嵇康、阮籍、山濤、劉伶等已在林中酣飲,王戎遲到,阮籍心下不快,說:“俗物一來,敗人酒興。”王戎答:“卿輩意亦復可敗邪。”言下之意,拒人于千里之外不更敗興?

有關醉酒之趣,竹林七賢所尊奉的莊子,在《達生篇》中有記:“夫醉者之墜車,雖疾不死,乘亦不知也,墜亦不知也。死生驚畏,不入乎胸中,是故逆物而不懾。彼得全于酒,而猶若是,而況得全于天乎。”

“醉里乾坤大,壺中日月長。”醉酒可謂形神相親,物我兩冥。《紅樓夢》記,湘云醉酒歸來,倒在路邊石凳上,不久就“香夢沉酣”了。“四面芍藥花飛了一身,滿頭臉衣襟上皆是紅香散亂。手中的扇子在地上,也半沒落花埋了,一群蜂蝶,鬧鬧嚷嚷地圍著她。又用鮫帕包了一包芍藥花瓣枕著。”眾人來扶時,她仍唧唧嘟嘟地說著酒令:“泉香而酒冽,玉碗盛來琥珀光,直飲到梅梢月上,醉扶歸,卻為宜會親友。”美人之醉態,其景其趣活脫可見。《紅樓夢》里多處寫到醉酒。如“劉姥姥醉臥怡紅院”中,把鏡子里的自己當成親家母,而后“帶了七八分醉又走了,不承望身不由己,前仰后合,朦朧著兩眼,一歪身就睡熟在(寶玉)床上。”而“壽怡紅群芳開夜宴”,則是怡紅院快樂生活巔峰的真實寫照,而這一切,都是在飲酒和醉酒中實現的。

依我看,醉酒的最佳狀態是半醉半醒。“太醉近昏,太醒近敬,非醉非醒,心中浩浩”。這才是酒中三味。李太白月下獨酌,手舞足蹈,引吭高歌,這無疑是醉后狂態。辛棄疾更絕:“昨夜酒醉歸來,笑問松曰:我醉如何?疑是松動要來扶,以手推松曰:去!”唐伯虎“酒醒常在花前坐,酒醉還來花下眠”。

飲酒微醉,正是精神力量爆棚之時。有了醉意,周身瀟灑飄逸,靈感恣肆。唐代焦遂,平時口吃,酒后卻口若懸河,聲若洪鐘;三國時文人鄭泉,臨死時囑咐家人,將他葬在陶器作坊旁,以期百年之后,化作泥土,匠人們用他做成酒壺盛酒,以慰平生心愿;書圣王羲之《蘭亭序》,可謂與友人歡飲時的神來之作;孔融,“堯不千鐘,無以建太平;孔非百觚,無以堪上圣”,“高祖非醉斬白蛇,無以暢其靈;景帝非醉幸唐姬,無以開中興”,對酒的偏愛猶如稚童。

酒有別腸,唯文者近。縱觀中國文學史,魏晉以降,文人與酒似乎從來都是相伴相生。陶淵明“一觴雖獨進,杯進壺自傾”;李白“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愿醒”;白居易“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陸游“少年欺酒剩狂顛,摘宿緣云欲上天”;而曹雪芹卻是“舉家食粥”仍不忘“酒常賒”。

文以酒名,酒以人貴。以酒相佐,便能神游八垓,文思泉涌,妙筆生花。要么縱飲狂歌,放蕩不羈;要么淺酌低吟,儒雅風趣。“但得酒中趣,勿為醒者傳”。酒給了文人快樂,靈感與寄托。而文人賦酒于生命,賦酒于文化。某種程度上說,酒成就了文人,文人也放大了酒的價值。

養生與食味亳州

03

魏晉時代,竹林七賢飲酒,正始年間的名士服藥。飲酒與服藥,在士人階層漸漸傳習為一種風尚。竹林七賢不單喝酒,嵇康也兼服藥。服散的風氣,發源于何晏,并延續到隋唐。

魏晉時期的亳州,栽培芍藥已聞名遐邇。據載:“芍藥著于三代之際,風雅所流詠也,今人貴牡丹而賤芍藥,不知牡丹初無名,依芍藥得名”。因此有“四月余容賽牡丹”之說。亳州,自商湯建都至今,已有3700年的文明史。因名醫華佗的影響,自東漢以來便有中藥材種植、炮制、經營的悠長歷史。至明清,亳州已是全國四大藥都之一。清末,亳州栽培白芍達到極盛,并成為全國聞名的白芍集散地。藥商云集,藥棧林立,藥號巨頭多不勝數,經銷中藥材達兩千多種。中國《藥典》上冠以“亳”字的就有亳芍、亳菊、亳桑皮、亳花粉四種。如今,亳州已成為全球最大的藥材集散地及價格形成中心。

華佗,“曉養性之術,年且百歲,而猶有壯容,時人以為仙。”在醫藥學術上兼通各科,尤以外科最負盛名,后被尊為“外科學鼻祖”,與董奉、張仲景并稱為“建安三神醫”。《后漢書·華佗傳》記載,“精于方藥,處劑不過數種,心識分銖,不假稱量,針灸不過數處,若疾發結于內,針灸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無所覺,因刳破腹背,抽割聚積,若在腸胃,則斷截湔洗,除去疾穢,既而縫合,傅以神膏,四五日創愈,一月之間皆平復。”

可見華佗的醫術之神。其中,記述診療案例涉及內、外、婦、產、兒、五官、針灸等科數十則。他因病制宜,對癥下藥,采用針對性療法。他運用外科手術,治愈了腸癰、脾半腐。當華佗成功應用麻沸散麻醉病人進行腹部手術時,國外的外科麻醉術尚處摸索階段。在其它各科疾病的防治方面,華佗善辯證施治,他用刺血療法治愈了頭暈目眩、視物不清的病癥患者。華佗還善用心理療法。有位太守請他看病,華佗斷定,經一次大怒之后,太守的病自會痊愈。于是,他收人財物,卻故意不給太守把脈問診,不久又棄之而去,并留下書信大罵一通。太守在極度憤恨之下,吐出幾升黑血,病很快完好。

年輕時,華佗曾到徐州一帶訪師求學,“兼通數經,曉養性之術”。沛相陳圭推薦他為孝廉,太尉黃琬請他去做官,他一一謝絕,專志醫藥學和養生保健術。他行醫四方,足遍安徽、江蘇、山東、河南等省。曹操常犯頭風眩暈病,經華佗針刺治療而痊愈。因醫術精湛,曹操征召他到許昌作侍醫。但華佗假托妻子有病,以回家取方藥為由,一去不返。曹操多次寫信催促,又令當地郡縣將他遣還,始終無果。直至派人偷察,才知華佗不愿為侍醫,遂將華佗逮入獄中。有人向曹操請求寬恕華佗,曹操不聽,竟殺了華佗。華佗生前著有醫書,臨死前拿出一卷交給獄吏,獄吏不敢接受,華佗遂將書焚毀。歷代借華佗之名的醫書難記其數,舊署華佗所著的《中藏經》中,相傳載有華佗的學術經驗與方術及藥劑。

相較于華佗的辯證施治,桐城百科全書式大學者方以智,則注重從哲學的角度揭示醫學研究的方法和醫學發展的途徑。“末行醫”而“窮其理”,深明不同學科之間互通互補的重要性。他以“質測即藏通幾”而“通幾護質測之窮”原則,把探窮中醫而獲得的“執常御變”、“相反相因”、“中道為責”等醫學辯證法思想,結合到中醫研究和發展的方法論問題上,提出了許多獨創性的觀點。他的醫學理論的著述有:《通雅》、《物理小識》中所含數篇醫學專論,以及《醫學》、《醫學會通》、《內經經絡》、《醫集引》、《醫方大略》、《醫丹》、《脈參》、《藥集》等。

方以智致力于研究西醫特別是生理學、解剖學的成果,并把它結合到中醫理論中來,提出了“《內經》之未發”的見解,力圖開創一條中醫發展的新途徑。可以說,方以智是我國中西匯通思想的最早倡導者之一。西方傳教土湯若望的《主制群征》一書中,介紹了西醫解剖學方面的成果,充斤著天主教義。方以智對此不以為然。他從“火一氣一元論”出發,認為人體萬物皆秉乘自然之氣,“形者,精氣之所為也”。而對于《主制群征》中介紹的生理、解剖知識,如關于心臟“引血周身以存原熱”、肝臟“通百脈,啟百竅”等人體內臟、骨能、肌肉的結構、功能、血液循環等,方以智并沒有因為這一中西醫理論的不同,就視外來者為異端邪說,而是認真地加以推敲:“諱則心復,心復則圖。反以此推之,差有其故。《太素脈法》亦以請濁完人靈蠢,而責賤兼以骨應之人。”人洗過頭,心里就會恢復清爽的感受,心里清爽了,就會想出主意來。在方以智看來,洗頭前后的變化,問題出在“頭”上。他把這一想法與相傳是唐代醫典的《太素脈法》中,關于頭腦有時清爽有時懵懂的說法結合起來,作出“人之智愚系腦之潔濁”之論斷。

華佗不僅精通醫術,對養生和預防保健,在理論和實踐方面也獨樹一幟。他對弟子說:“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極耳。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戶樞終不朽也。”他總結并創造“五禽之戲”,仿鹿、熊、虎、猿、鳥的動作,時常操練,可強身除病。身體若有不適,做一禽之戲,汗出,即感輕松。華佗還重視節欲保健,他創制出一種抗衰老,久服可利五臟、輕身、烏發的藥物。弟子李當之得華佗真傳,著有《李當之藥錄》;吳普常練五禽戲,年高九十多仍耳聰目明,牙齒完堅,著作有《吳普本草》6卷;樊阿,彭城人,擅長針灸,善深刺要穴,他遵循華佗教授的養生法,享壽百余歲。

亳州譙城區號稱“中國長壽之鄉”,且位居十大幸福省份中排名之首。譙城人何以長壽?這或歸功于“養生”二字。“藥食同源”是中醫提倡的重要養生理論,亳州民間以食物療法為基礎的藥膳、藥茶、藥粥、藥引等層出不窮。做菜燉湯時放幾味中藥材、用中藥材泡茶、泡酒,更是家常便飯。

如果追溯亳州的飲食文化傳統,應該始于定都于亳的商湯。輔佐商湯的伊尹不僅是位治國能臣,也是技藝高超的廚師。當今很多地方仍把他作為廚師的祖師爺來供奉膜拜。老子有言“治大國如烹小鮮”,這個與飲食有關的比喻,或從側面印證了飲食文化對亳州潛移默化的影響。此外,據考證,“亳”字下面的“乇”指的是農作物小麥。

亳州人對土生土長的綠色食物情有獨鐘,“飲食清淡,結構合理,營養平衡”的飲食生活習慣由來已久。在營養學家眼里,“粗茶淡飯”并非多數人所指的粗糧和素食,正確的理解是,以植物性食物為主,注意糧豆混食、米面混食,并輔以多種動物性食品,注意平衡膳食,食物多樣化。這在亳州人的餐桌上尤為明顯。簡單自然,隨性而為,去除繁文縟節和復雜工序。飲食的過程,就是身體與自然交融對話的過程。亳州地處中原,土壤肥沃,水質優良。境內河流縱橫,地下優質的弱堿性礦泉水,可對沖酸性體質的種種危害。

亳州不僅是華佗養生文化的發祥地,也是道源圣地。譙城自古有“仙鄉”美譽,老子、陳摶等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和“與世無爭”的思想,對后世人格修持和境界養成,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以老子《養生秘字譜》和以華佗五禽戲為代表的養生術,至今仍在亳州民間廣為流傳;亳州是全國著名的“白酒之鄉”,有名列中國八大名酒的古井貢。此外,魏武帝曹操的詩酒人生與養生理念,一直為后人津津樂道,效而仿之,百歲老人常年適量飲酒的不在少數。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適量飲酒既是一種生活情趣,也有益身心健康。古時醫字從酉,酉即酒,可見酒與藥的關系密切。中醫認為,酒本身就是藥,也可以治病。具有通血脈,養脾氣,厚腸胃,潤皮膚,怯寒氣,行藥勢等功效。因此,《漢書.食賀志》中說:“酒有百藥之長”。《本草綱目》中記載:“酒,天之美釀也……少飲則和血行氣,壯神御寒,消愁遣興。” 

氣節與趣味亳州

04

長壽是一個區域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狀況與文明生活方式綜合作用的結果。作為中華武術之鄉,如果說,練“五禽戲”是為了養生,那么,亳州民間踩高蹺、打腰鼓、玩魔術雜技、打太極拳、舞刀耍劍之類的文體活動,以及二夾弦、梆劇等地方戲曲表演,則將目的指向了閑情逸致的生活趣味。

花戲樓佐證了這一切。花戲樓,原名歌臺,是一座演戲的舞臺,是祭祀山西名人關羽的廟祠,也是明清時山西、陜西的藥商,在亳州經營藥材的聯絡之地,因此稱“山陜會館”,“大關帝廟”。之所以稱為花戲樓,是因院中花戲樓色彩絢麗,美輪美奐。舊時亳州俗語云:“蘇州賣得好頭油,亳州看得花戲樓。”花戲樓在建筑布局、整體設計及裝飾藝術上,堪稱中國古代建筑的杰作。看似不經意的磚雕作品拼合,實則為設計者的匠心獨運。在有限的空間內,力求彰顯中國傳統文化之美。一座戲臺,就是一部活生生的三國。木雕《三氣周瑜》,《孟德獻刀》,《許褚大戰馬超》,《空城計》,《張飛夜戰馬超》等等,均為三國戲文。

看戲是一種追求精神閑適與文化體驗的生活態度,可謂安時處順,逍遙自得。這正契合了莊子的思想,亂世保持獨立的人格,追求逍遙無恃的精神自由。可見,從正始年間開始,老莊思想對亳州的影響無處不在。

漢末魏初,天下大亂,民不聊生。曹操投身平暴除亂、安時濟世的時代洪流中,為開創嶄新時代高歌猛進。他的樂府詩如《對酒》、《短歌行》、《觀滄海》等,表現了他“志在千里”包容天下的情懷。其子曹丕、曹植有“濟世拯物”的愿望,和“建永世之業,流金石之功”的宏大志向,他們的詩作《白馬篇》、《名都篇》、《黎陽作》等,都表現出積極進取的精神和卓爾不群的胸懷與抱負。

北魏太武帝年間,花木蘭自覺擔當,毅然替父從軍,多次參與出擊大漠兵伐柔然的戰爭,且表現神勇。遺憾的是,竟無人發現她是女子。至于花木蘭出生年代,桐城先賢姚瑩在《康輶紀行》中記載,為北魏孝文帝至宣武帝時期。戰爭結束后,朝廷欲授予花木蘭尚書郎,被她婉言拒絕。

嵇康也很有政治抱負,但他生不逢時,適逢魏晉易代之際。他排斥“六經”,唯好老莊,試圖在老莊之學中尋求精神寄托。嵇康以他的詩文和人格修為,較好地詮釋了這個時期亳州文化的基本精神和文化品格。魯迅先生說,他的骨頭最硬,是中國人的脊梁。

士人們面對王朝易主、國破家亡的殘酷現實與民族情感失落,在多重沖擊下,他們失去了正常的自我價值實現的途徑,很多人開始用消極的方式,固守民族和文化信仰,他們或行為詭異,用狂妄之舉掩飾內心的失落和痛楚,或隱逸山林,不入城,不問事。竹林七賢選擇了棲身云臺山,而桐城智者方以智選擇了避身禪門。

時為明末四公子之一的方以智,融合東西學術,建立起了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他立身佛門,心懷儒術,致力改造和利用道家之學。這是復雜的矛盾心態。“函雅故,通古今”,他批判地吸取西學,建立了以名物訓詁學、數學、物理學和哲學相結合的質測通幾之學;“聚古今之薪”炮制于一爐,將儒、釋、道三家學術會歸于《易》。

他一生著述等身,與《莊子》結下不解之緣。早期的《七解》有莊學理想,中期的《易馀》是一種退藏哲學,晚期的《東西均》是會通儒釋道“三教”的新莊學,而《藥地炮莊》是對明遺民莊學的集大成。方以智的一生,與其稱為“儒家”或“道家”,不如稱之為“莊”家。

《藥地炮莊》為方以智晚年代表作。藥地,其號也;炮,炮制之義。醫家制藥,常對藥材加熱烘炒,以便去除毒性、增強功效。用同樣的方法施諸《莊子》一書,便成了所謂的“炮莊”。換句話說,“炮莊”實際上是一種發《莊子》之毒、變濟世良方之舉。古來,好《莊》者常表其是,罵《莊》者恒斥其非。把表者、斥者共置一鼎,《莊》書的是非得失,如置于顯微鏡下,得到無所遁形的放大。

方以智的“逃禪”行為并非偶然,而是在社會劇變下的必然選擇。在生死之間,方以智的態度反映了遺民的普遍矛盾心理,在國亡君死之時,臣子們理應以殺身成仁,詮釋一個儒者的忠貞和仁義。在“殘山剩水”中,方以智以“逃禪”堅守著對亡明的忠貞,刻意保持與現實世界的距離,但儒者本色使他秉持著中國傳統士人的胸懷和理想。這種看似矛盾的生活方式,正體現方以智在動蕩中對儒學價值觀的堅持。

逃禪與隱逸,形式與價值取向雖有不同,但本質上卻都為擺脫政治束縛,從心所向,看似消極,實則是換一種方式積極作為。被《宋史》列入“隱逸”列傳的亳州人陳摶,一生頗富戲劇和神秘色彩。據說,他曾“服氣辟谷二十余年”“每寢處,多百余日不起”,能“逆知人意”、“預卜死期”。

后唐長興年間,陳摶滿懷抱負,到都城洛陽參加科舉考試。然而,由于時局動蕩,王室內部危機四起,宮中衛兵擊殺李從榮,明宗受驚而死。此間,他的親人也相繼離世。陳摶求取功名的希望就此熄滅。《宋史》載“遂不求祿仕,以山水為樂”。自此,他的人生道路發生了轉折。離開繁華鬧市,徜徉山水,問道求仙。隨后,陳摶遇到孫君仿、獐皮處士兩位“高尚之人”,“相與談《易》與老莊,直七日夜不輟”。兩位高人指點陳摶到武當山九室巖隱居,遂前往,“服氣辟谷,以恬默自處。”

《邵氏聞見錄》載,后晉天福十二年(947),陳摶同麻衣道者隱居華山云臺觀,常游歷于華山、武當山之間。陳摶得道后,或云游四海,或隱居名山,足跡遍布武當、華山、峨眉、蓬萊等名山大川。他的師友大多是隱士,各懷絕技,神秘莫測,且匿跡潛修,密相往來。陳摶到華山后,與其交游的師友有孫君仿、獐皮處士、李琪(奇)、鐘離權、呂洞賓、蘇澄隱、丁少微、毛女、麻衣道者、李八百、白鹿先生、譚峭等。

陳摶身懷經邦濟世之才,有“明皇帝王伯之術”。身處五代亂世,對政治風云變幻仍保持著密切關注,每遇改朝換代,多顰眉數日。《水滸傳》、《喻世明言》、《宋史·陳摶傳》等均記載了他與周世宗、宋太祖、宋太宗之間的故事。周世宗,姓柴,名榮,木頭茂盛,正合姓名,又有“長久”二字,以為是佳兆,卻不知趙太祖代周為帝,國號宋,“木”添“蓋”成了一個“宋”字。宋朝可享國長久。這些,陳摶已事先預知。世宗欲將極品的爵位授給陳摶,陳摶不愿接受,堅決請求回山。

杯酒釋兵權,是宋太祖開國后第一個中央集權措施,據說是陳摶的建議。《畫慢錄》記載:“太祖深鑒唐末、五代藩鎮跋扈,即位盡收諸鎮之兵,列之徽甸,節鎮唯置州事,以時更代,至今百四十年,四方無吠之警,可謂不世之功矣。或云,陳希夷之策。”可見陳摶超凡的洞察能力與政治上的遠見卓識。

宋太宗也想陳摶入朝做官,他執意歸隱山林。太宗懇求治國之方,陳傳親筆寫下“遠近輕重”四個大字。太宗不甚明了,陳摶解釋說:“遠者遠招賢士,近者近去任臣,輕者輕賦萬民,重者重賞三軍。”這是陳摶對治理天下經驗的高度概括。

在中國思想文化史上,陳摶對理學的奠基人周敦頤影響直接,對理學的發展,具有不可忽視的開源之功。他“易理包天地,象數冠古今”,為人申之龍,稀世奇人,宋太宗稱之為方外之士。在中國道教史上,陳摶被列入高道一類,被奉為繼老子、張陵以后的道教至尊,陳摶老祖。史上獲此稱譽者,除李老君、純陽老祖呂洞賓外寥寥無幾。

早在漢代,與韓信、蕭何并稱為“漢初三杰”的謀士張良,便精通黃老之道。曾勸劉邦在鴻門宴上卑辭言和,并疏通項羽叔父項伯,使劉邦得以脫身。后又以超人智謀,協助劉邦在楚漢戰爭中奪得天下,幫助呂后扶持劉盈登上太子之位,被封為留侯。劉邦評價他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但他不留戀權位,相傳,在其師黃石公居住的通城縣張師山相距約50公里處,尋得風景宜人的黃袍山,隱居下來,并修建了“良山道觀”,在道觀不遠處創辦”伐桂書院”,以授當地孩子文字。

回溯春秋戰國時期,莊周曾做過短期的宋國地方漆園吏,與梁惠王、齊宣王是同時期人,以莊子之學,求取財富高位如探囊取物,然莊周無意仕進。莊子學問淵博,游歷過很多國家,對當時的各學派深有研究,并進行過分析批判。楚威王得知他才名,派使者攜帶厚禮,請他去做相國。莊子笑著對使者說,我寧愿象烏龜一樣在泥塘中自尋快樂,也不受一國之君的約束,我一輩子不做官,讓我永遠自由快樂。

莊子不應楚威王之聘,他崇尚個體的生命自由,不愿與統治者同流合污,辭官隱居,潛心研究道學,繼承和發展了老聃的思想。莊子恪守的是孤高不屈的生命氣節和超拔脫俗的精神趣味。也正是從莊周時代開始,地域亳州的文化脈絡中,刻下了鮮明的老莊精神烙印。

作者簡介


      陳先,本名陳良勝,曾用筆名陶然、阿粲、一陶等,安徽桐城人。自由寫作者,發表小說、散文50余萬字。已出版散文集《陽光照徹》,著有長篇小說《目光響亮》。


出品/河南閱讀學會

編輯/河南文學雜志社

主編/李  一

副主編/阿 若  馮新林

編輯部主任/ 藍  島

責任編輯/宋  兵      達  林     

劉海波      李家琛

平臺維護:河南閱讀學會文化傳播公司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亳州導游詞
周息再散文:我的故鄉在亳(bó)州——帶你走進亳州系列專題(之一)
亳州之華祖庵
王合智 || 游亳州"曹操地下運兵道"有感(外一首)
心情故事|亳州之旅
安徽亳州華佗營業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州市| 绥阳县| 乌兰县| 和平区| 班戈县| 张家界市| 竹溪县| 佳木斯市| 湟源县| 长沙市| 鸡泽县| 黔西县| 长宁区| 宝丰县| 饶阳县| 两当县| 长汀县| 彝良县| 鸡西市| 靖西县| 神池县| 清远市| 伊宁县| 高淳县| 宁海县| 博罗县| 武鸣县| 喀喇| 龙口市| 丁青县| 营山县| 台南市| 逊克县| 深州市| 阳曲县| 福建省| 株洲县| 泉州市| 扶沟县| 梓潼县| 富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