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常見財富理財觀念誤區
1. 理財是有錢人的事。沒有錢,就不需要理財。
理財不光是富人的事,更是窮人的事。富人正是因為理財才會變得有錢;窮人越是沒錢就越需要理財。
不理財,則更沒錢。理財可以使小錢積少成多變成大錢。
2. 錢太少,理財的效果不明顯
不理財,錢永遠不會多。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窮人最大的誤解就是認為財富大廈是一夜建成的,他們很少對小錢重視。他們以為只要機遇來臨大賺一筆就可以發家致富,擺脫貧窮。
百萬富翁都是先從1元開始,然后才有999,999元的!
事實上小錢可以積累成大錢,沒有小錢,哪來大錢?
絕大多數富翁都是靠小錢起家,小錢再通過復利利滾利,直到變成大錢。
理財,可以讓小錢變成大錢;不理財,則不但小錢沒有,更不用說大錢了。
3. 我很忙,沒時間理財
這只是借口而已,任何人的時間都是一樣的。成功的人并不擁有更多的時間,只是他們知道如何更有效地利用時間。
有時間打麻將、看電視,就是沒時間理財?我們敬愛的毛主席都每天記帳,不要說你沒時間,再忙你能忙過毛主席?
其實大多數時候事實是:越是忙碌的人,越是貧窮。
無目的地忙碌就是窮忙,越忙越窮!每天風風火火,行走如云卻是一頭霧水和無奈。看似辛苦,實則徒勞。
每天花10分鐘記賬,每天花半小時或一小時學習理財知識,這并不難做到。
其實我們為什么忙碌,不就是想多賺些錢使生活更美好?每天花點時間好好規劃理財,使家庭財務保值、增值,不正是可以改善生活水準嗎?
4. 對理財一竅不通,怎么理財
世上無難事,只有不肯花時間鉆研的人。理財并不是什么高深的學問,任何人、任何時間學習理財都不晚。
曾經就有這么一個故事:有一個人問他的好友:“過4年,我就45了,還能學會金融理財嗎?”他朋友說怎么不可以,你不學金融理財,再過4年也是45歲啊。他覺得有道理,于是很快開始學習理財知識。
我們很多人只是一味靠人賺錢,賺了錢再把它們花掉。卻從不問為什么不可以更好地使自己有目標地規劃自己的財務和生活。他們只是在找借口:我不懂不會,所以不需要;別人會,那是因為他們天生就會。這也是思想觀念上的一種懶惰和消極。
5. 理財就是一夜暴富
如果持有這種思想觀念的人,那就相當危險。
因為這樣的人最容易被誘惑和最容易忽視風險的存在。
理財,就是對將來的財務和生活做到未雨綢繆,并不是一夜暴富的工具。
世上本就沒有一夜暴富的賺錢工具。錢來得越是容易,就去得也越容易。
“一夜暴富”的最可能的結果就是“一夜暴窮”。
6. 理財就是什么賺錢就買什么
很多人重視理財,于是乎時刻關注理財類節目。這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很多專家或者理財類專題節目的一個弊端就是“什么熱門就說什么”。這在合理理性理財方面是矛盾的。時常有人今天說股市好,于是很多老百姓把錢從銀行搬到股市;明天又有人說炒股不如基金穩,于是很多老百姓再把錢從股票轉到基金上;后天又有人說股票、基金都不好,不如投資房地產增值快,于是很多老百姓再把錢全部轉移到樓市;于是乎老百姓不斷根據媒體、專家、內行人士的“權威建議”,把錢在股市—基金—房地產—黃金—保險等各種工具之間來回倒,卻到頭來發現其實自己并沒有賺到很多錢,卻有可能幫助別人賺到很多錢或手續費。
什么都弄有可能什么都弄不好;專注于一樣自己熟悉的、有把握的或許更能夠有所收獲。
理財應該有適合自己的合理計劃,并持之以恒,切不可追逐熱門,因為那并不一定適合你。只要是按照合理的簡單的理財規劃堅持下去,是一定會有所收獲的。
7. 理財就是炒股票、炒基金、買保險
理財是一門全面的知識,包括現金規劃、消費規劃、投資規劃、資產配置、合理避稅等等各種內容。
理財的目的就是通過合理規劃并嚴格實施,達到提高生活標準的一種行為。
炒股票、炒基金、買保險只是屬于理財的一部分,是將結余的錢用于錢生錢的投資行為。
很多人一提到理財馬上盲目跟風拿出全部積蓄買股票或基金,這就使得風險超高,是對個人或家庭財務安全的不負責任。
8. 理財要隨大眾
理財越是隨大眾,就越有可能虧損。因為大多數時候不管做什么,只要做的人多了相應的成功的幾率就會變低。理財投資也是這樣。
每一個人的情況不一樣,所以相應的理財方案也不會相同。
很多人都喜歡在別人搶購股票或基金時也盲目跟風,結果買在了高位就只有被套割肉。股神巴菲特喜歡在別人恐慌時大量購買股票,在別人瘋狂搶購時拋售股票。這種逆向投資行為一次次創造了股市神話。我們大多數人為什么要不斷跟風?難道我們喜歡賠錢嗎?
在投資行為中大多數人是虧錢的,只有少數人是賺錢的。就是因為大多數人不獨立思考盲目跟風導致“他們失敗,我們緊跟著失敗”
在別人貪婪時恐懼;在別人恐懼時貪婪。永遠要獨立思考,合理思考,理性投資。
9. 理財的規劃和方式男女不一樣
理財的觀念和方法不分男女,只是針對人生不同階段的理財規劃不同而已。人生的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會有不同的理財策略規劃。
男女都需要理財。
女人更需要理財。女人一定要在經濟上獨立,那就需要理財。否則女人靠山山倒,靠人人跑。
10. 我對金錢不感興趣
這是自己騙自己的借口。凡是嘴上說對金錢不感興趣的,大多很需要金錢。因為他們會為了金錢而不停地工作。為了生活生存,為了消費欲望,為了還月供,他們只有不停地工作。
世上金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金錢是萬萬不行的。那些清高的人,你少發他一點工資他們都會不平衡。他們自己賺錢無能,又羨慕別人太多錢,所以經常安慰自己:金錢如糞土
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人都非圣賢,離開了金錢是很難生活下去的,更何談幸福生活。愛錢、談論錢、賺錢這很正常的,根本不需要遮遮掩掩。
如果每個人都清高都以窮為榮,那么那是對國家的一大負擔,對家人的一種不負責。你讓家人享受到幸福生活就是你最大的責任。而這最需要理財,因為不懂得理財,只是一味靠人賺錢那是行不通的。經常有人辛苦工作一輩子還是一貧如洗,就是這個道理。
金錢就是力量!
11. 不會花錢就不會掙錢
這是絕對錯誤的觀念。
事實上非理性花錢的人大多是賺不到大錢的人;真正賺到錢的人相反非常節儉,他們在需要時才會花錢,而且會盡量少花錢。在可以節省開支的時候他們會毫不猶豫地捂緊自己的錢袋。
亂花錢的人是談不上理財致富的,他們盡管可能是高收入,但高收入的同時伴隨著高支出。因為亂花錢,他們的錢就像流水一樣流走(流入到別人的口袋)。
亂花錢的結果就是把自己明天的錢也用掉,把自己本來可以用來錢賺錢的錢(錢種子)也用掉,他們常常會困惑“錢都到哪里去了?”。
真正的富人知道每一分錢的來之不易,并且知道每一分錢都是一顆錢種子,會產生出更多的錢。
對待金錢既不可以亂花,也不可以過分捂緊。過分亂花錢錢就變成別人的了,過分捂緊錢錢就變成廢紙了。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該用的還是要用;能省的一定要省。
12. 年輕時不享受,到老時享受不動了
肯吃苦,吃半輩子苦;不肯吃苦,吃一輩子苦!(金庸)
一個人如果年輕時不重視理財,盡情享受,結果是把年老時的老本花光吃盡,到老就會很慘,就算想再吃苦賺錢到時也力不從心了。
寅吃卯糧是要不得的,雖然現在看上去很瀟灑,但不注重節儉理財,將來老了不但沒錢養老,而且成為子女的負擔,自己也活受罪。要是反過來年輕時吃點苦并注重理財,到老就會有很多養老的錢,舒舒服服養老,自己用不完還可以留給子女,一舉兩得,兒女也會變得很孝順。